“全面小康路上,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落伍,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落下!”铮铮誓言里尽是暖暖的民生牵挂。
聚焦全市12.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8个贫困行政村、9个贫困乡镇,全市脱贫攻坚捷报频传:2017年底,198个贫困行政村、9个贫困乡镇脱贫退出,全市县、乡、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78%;2018年末,全市贫困人口减少至512户1705人,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13%;2019年9月30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2户1705人全部脱贫,全面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
聚焦最难啃的硬骨头:全市4个“直过民族”聚居行政村和49个“直过民族”聚居自然村千年一跃,实现整族脱贫;全市7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相继传来喜讯,搬迁新家安居乐业……在产业发展上,全市646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2631户8.33万人,产业覆盖建档立卡户比例达100%,群众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
六年来,玉溪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能力和活力明显增强。
1 聚焦重点难点 下足绣花功夫
新平县漠沙镇小坝多位于哀牢山腹地,属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延绵的大山阻隔了小坝多206户人家通往富裕,通向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地处高寒贫瘠山区的“直过区”,居住环境恶劣,教育资源匮乏,医疗水平低下,是我市贫困地区的缩影。2015年,脱贫攻坚战在玉溪打响,小坝多和许多贫困地区一样,迎来了新的转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2015年12月17日,我市下达了脱贫攻坚“总攻令”,2017年消除贫困,2018年巩固提升,2020年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国际经验表明,当贫困发生率降至3%左右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年,玉溪还没有攻下来的12.11万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
元江县曼来镇红旗村大西蒿村民小组是拉祜族聚居的村子,按照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直过区”和“直过民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短短几年里,村子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如今,昔日贫困的大西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幢幢崭新的民房坐落在果林里,独具拉祜族特色的墙体画格外抢眼,平坦的水泥路直达村中;柑橘地里,村民正在浇水;桃树林中,鸡鸣声声,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直过民族”聚居村迎来了脱贫致富、跨越发展的春天。
新平县建兴乡半坡寨、平掌乡库独木、漠沙镇小坝多,这3个“直过区”与大西蒿一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4个“直过民族”聚居行政村和49个“直过民族”聚居自然村顺利实现整族脱贫;全市7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顺利搬迁……
新平县老厂乡群众正在建设新居
要想富,先修路。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交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补齐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这块短板。截至2019年底,全市所有建制村实现路面硬化率100%、通客车率100%、通邮率100%,总户数30户以上、贫困人口占比35%以上的自然村100%实现通硬化路,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462公里。“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是世代居住在山里的村民不敢想象的,如今梦想成为现实,这些连着田间地头,串起千家万户的农村公路,带动了各地特色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我市精准脱贫一步一个脚印,一项项精准扶贫措施开始落地见效: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全市建档立卡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辍学;医疗保障全面落实,住房安全全面保障……
2 创新产业模式 助农稳定增收
元江县羊街乡戈垤村,来吉桃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来吉回乡带领村民种植桃李,发展林果产业,在荒山荒坡种下1.8万亩桃李、芒果、青枣、沃柑等10余个品种的果树,恢复梯田种植3200亩,实施“水稻+”综合种养模式,带动全乡507户建档立卡户稳定增收。合作社开通了淘宝店,社员的产品通过一根网线,山沟沟的东西就卖到了全国各地。
元江县来吉桃李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山沟沟的东西卖到了全国各地。
这仅仅是我市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确保产业扶贫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全覆盖。探索了“龙头企业+贫困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贫困户”“大户+贫困户”等模式,进一步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实现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在易门县龙泉街道、六街街道、铜厂乡等贫困山区,山源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种植辣椒600余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32户1302人,实现贫困户增收284万元,户均增收8711元。
在红塔区洛河乡,玉溪新广家禽有限公司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1人,务工收入每人每月3000元左右,人年均收入近3.6万元,贫困户和家庭困难人员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江川区安化乡,建成民族民间活动及烤烟蔬菜育苗场地扶贫入股项目、商铺扶贫入股项目和三家蔬菜育苗场地入股项目,受益贫困户155户,完成建档立卡户分红14.64万元。
在易门县铜厂乡底尼村,围绕“党建引领、政府扶持、村为主体、合作社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思路,探索出“党建+N”脱贫发展新路子,贫困发生率从3.4%降到1.5%。
在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流转4356亩土地给褚橙企业发展沃柑种植,最大的流转户一次性流转收入达26.8万元,管护收入最高的农户每月超过3000元。
玉溪盛康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带动农户脱贫增收。
在新平县建兴乡,以万亩蔬菜、万亩药材、万亩核桃、万群蜜蜂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特色产业“百花齐放”,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和惠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脱贫攻坚六年来,全市646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2631户8.33万人,产业覆盖建档立卡户比例达100%;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32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48万户5.28万人,实现收入5276.8万元;全市六大重点产业带动建档立卡户增收成效明显,130个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全市安置点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3个,建成扶贫车间5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0个,累计扶持4569人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安排公益岗位40人,转移就业1376人,自主创业78人,实现有条件、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1人以上就业。
3 激发内生动力 开启美好生活
好日子不会从天而降,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提高脱贫质量,最关键的就是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我市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极大地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一批批典型脱颖而出。
“打铁要靠自身硬”,这是红塔区小石桥乡玉苗村委会首批建档立卡户矣树兰对自己常说的一句话。背负着已故丈夫和公公治病欠下的20多万元债务,她到学校打工帮厨的同时还栽田种地,最终靠自己的勤劳还清了债务,还将儿女送进大学,摘掉了贫困帽。
新平县建兴乡马鹿社区老箐小组“家家种药材,户户栽重楼”,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新平县建兴乡马鹿社区老箐小组的鲁卫平是建档立卡户,回乡种植重楼,八九亩的重楼一年收入超过8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短短三年里,由贫困户变成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该小组84户村民有81户种植重楼,重楼种植面积达220亩,户均种植2.6亩,形成“家家种药材,户户栽重楼”的产业格局,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易门县铜厂乡碧多村的李发胜、李成明,铜厂村蔡品良等建档立卡户不等不靠,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种养方式,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成为脱贫光荣户,同时积极帮助他人脱贫致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脱贫致富典范。
“人穷志不短”,在先进典型的带动和引领下,更多的脱贫群众有了“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在政策的扶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们勤学苦干,用汗水铺出了致富路。
扶贫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既要扶志气,也要扶智慧。我市利用遍布城乡的文明讲堂,开展政策宣讲,文明讲堂成为乡村文明教育的窗口。
新平县建兴乡盘龙村洋坪小组81岁高龄的李玉芝老人不争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给政府添麻烦,她的先进典型事迹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自强感恩意识。通过文明讲堂,邀请部分受表彰户讲体会、谈感受、议发展,不断扩大标杆和先进的影响力,在贫困村中逐渐形成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价值导向。
2019年6月,建兴乡在挖窖村建立了“扶贫爱心超市”,“挂包帮”联系单位、帮扶责任人和其他捐赠者的爱心帮扶资金和物品变为超市中的“商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群众“靠行动获得积分、用勤劳赢得帮助”,通过引导积攒“爱心积分”换购物品,建立起深受贫困群众欢迎的激励机制。
峨山县富良棚乡在全乡7个村委会建立7个“六心超市”,以“爱心、孝心、公心、责任心、致富心、事业心”为建设内容,通过发动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积极参与村集体活动,遵守村民道德公约等方法赚取积分,兑换实物,激励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助推“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开展。
今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也是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伟力所在。跟着共产党走,好日子还在后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38万玉溪儿女必将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短 评
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 无逸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市涌现出来的一些产业发展模式,如“龙头企业+贫困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贫困户”“大户+贫困户”等,均取得显著成效,很多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实现了脱贫。从中可以看出:农民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参与发展、共享利益,是开展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
产业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让群众共享利益成果的前提。我市许多贫困村、贫困乡仅依靠传统农业是无法实现脱贫致富的,必须引进可持续增收的新产业,并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运输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让贫困人口参与到产业发展各环节,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和创业,让乡村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家庭。
推进产业进村,关键要引进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对接农户利益的项目,要根据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及市场需求,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在优先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产出效益快的产业同时,逐步培育长效产业。要加强模式创新,探索不同市场主体的组织方式,强化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主体的协同合作。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扶贫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将地方传统、产业特色与市场有效对接,培育地方品牌。
实践表明,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让农民群众参与其中,是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方法,元江县来吉桃李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羊街乡50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成为合作社的“一家人”,这样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时,更要注重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比如资金、交通、水电、教育等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的培训讲座,请能人、榜样来分享他们的奋斗经验,把发展基础条件分析清楚、讲解透彻,让贫困群众心中有数,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补齐短板的进程中。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