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加强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决策依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市建设思想文献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举办
7月14日,由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吕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市建设思想文献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郑州大学举行。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陈曙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树荫、武汉大学教授丁俊萍、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何云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学勤、四川大学教授蒋永穆等组成的专家组,与课题组成员及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就项目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
报告会开幕式由郑州大学社科处处长周倩主持,专家研讨阶段由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永和主持。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河南省委宣传部规划处处长刘辉、理论处处长杨小强出席了本次报告会并致辞。
屈凌波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向以刘吕红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表示衷心祝贺。他总结和回顾了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绩,强调当前正处于大发展、大跨越的黄金发展期。希望课题组将问题导向和学术情怀相结合、将学术研究和铸魂育人相结合、将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立足全局、把握潮流、科学求实,努力呈现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郑州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造马克思主义一流学科作出贡献。
刘辉、杨小强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70余年的伟大征程中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开辟了独特的道路,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沉淀了厚重的文献,因此本课题的立项和开展,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希望课题组严格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和计划书开展研究,强化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加大宣传意识、推动成果转化,发扬团队意识、扩宽研究视野,以本课题的立项和研究为契机,培养一批优秀的学术骨干,形成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贡献郑大力量;希望课题组不忘申报初心,牢记研究使命,联系历史潜心研究,关照现实服务发展,瞄准未来推进建设,多出精品力作弥补学术空白,为新时代加强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决策依据。
项目首席专家刘吕红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开题报告,就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的价值和设计、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研究的计划和成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她指出,该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应用和社会价值,将致力基于现有、内化现有又超越现有研究基础,实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市建设思想的全景再现式、纵横交错式、细腻犁耕式研究,采用“理论建构+文献研究+专题研究”结合的方式分五个子课题,深化对城市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问题、重大经验问题的认知,聚焦“新中国城市建设思想史”的书写和“新中国城市建设中国特色”的彰显,从而在问题选择、学术观点、文献挖掘、话语架构和方法工具等方面有所创新,撰写一本约60万子思想史专著,汇编一套约600万字的城市建设文献,形成一个约20万字的调研报告。
专家组针对课题论证情况对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思路和论证框架给予了高度肯定,一致认为该项目意义重大,问题意识明确、逻辑思路清晰、研究重点突出、研究方法多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专家组建议课题应该进一步拓宽视野和研究深度,紧密结合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开展研究,把城市建设史与党史国史有机融合起来,把城市建设思想与城市建设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明晰和处理课题所涉及的诸多关系、相关问题和研究内容,推动本课题的研究向更广、更高、更实的方向不断发展。刘吕红教授代表课题组表示,一定按照各位领导的要求和专家们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和内容,确保研究课题高质量完成。
陈曙光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肯定了与会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研究建议,认为该课题具有开创性,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空白;具有基础性,挖掘和整理了相关原始文献;具有交叉性,在理论和方法上做到了交叉运用;具有应用性,既关照现实又放眼世界。他建议,该课题既要着眼于宏观,又要分析典型;既要有问题意识,又要有国际视野;既要构建新的研究框架,又要提出新的理论范畴;既要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又要分析城市建设战略;既要明辨相关关系,又要确定研究问题;要做好咨政建言工作,为党和国家及地方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作者:张胜)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