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汝为:良好家风塑品格 清正廉洁为百姓
发布时间:2020-08-03

13

《马悔斋先生遗集》收录了马汝为的散文作品(资料图)

14

行书早入谏院诗轴(资料图)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季永鹏

马汝为是元江县历史上第一个京官,以清正廉洁和才高博学闻名。马汝为做官期间,勤政爱民,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时常把老百姓装在心里,写文章针砭时弊,斥责贪污腐败。回到家乡后,马汝为自食其力筑丛桂山庄,以挥毫泼墨、教育子侄、吟诗作赋为乐,其诗被人们评价为“诗宗涪翁”,其中一部分作品被收录在《马汝为诗文选》。今天,人们读到这些诗词,仍能从中领悟到马汝为“反腐倡廉、扶贫济困”的思想,更能感受到马汝为“轻权贵、近平民”朴素的人格魅力,深受启迪。

父辈营造良好家风

马汝为,字宣臣,号悔斋,生卒年不详,清代元江人。民国初年元江县知事刘达武著的《马悔斋先生传略》记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马汝为考取进士后,选拔入翰林院检讨,历充三朝国史、方舆、路程三馆纂修。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马汝为参加御试,满汉文都取得第一名。康熙五十年(1711年),马汝为被派往湖广主持乡试,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迁大理寺右寺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担任贵州铜仁知府。他善诗文、书法,著有《悔斋诗文集》。

元江县文联主席李伟生在编著《元江讲坛》一书时,对马汝为进行了细致研究。他说:“马汝为取得的成就与其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清代初期的元江,边远偏僻,风俗鄙陋,即使是乡绅、官员人家也很少藏书。马汝为的父亲马附是一个勤奋的读书人,他要教育子女,却苦于找不到书籍,于是便从临安(建水)借书抄录,让子女有书可读。为培养四个儿子,马附除了每天督促他们读书写字外,又让他们游历滇中,向名师学习。在马附的精心培养下,四个儿子个个成才,让很多自认愚钝、自卑自弃的云南人为之一振,很多官员绅士、督学教授纷至沓来,向马附讨教培养子女的心得。”

成才前精心培养,成才后谆谆教诲,良好的家风塑造了马汝为良好的品格。《文秀马君墓表》上有记述,在马汝为做官期间,马驸时常写信叮嘱教诲,告诫马汝为要克己奉公,不计个人得失,要“随分尽职、勿萌怨尤”,要“哀矜勿喜”。

在教育子女方面,马汝为更是秉承了父辈良好的家风,时常教育子女要潜心学习,端正做人。《元江文史资料》一书收录的由马汝为后人马复兴根据家谱、先辈传言及诗中含义综合整理撰写的《马汝为轶事轶闻简录》一文记载:“马汝为知二儿不重学业有意从军,妄图高官厚禄,在京寄信以教云云:二儿羸弱,不宜从戎习武,该静心潜修,熟读深思,博通今古哲理,效法先贤楷模,以求品端智足……少时无志无学不胜伤悲,切戒切戒。”该文还记载了马汝为临终严嘱:“后人非及我者不准为之修墓立碑,须简陋从事任其淹没于荒野耳。”

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马家良好的家风,聊起家族先辈,马家后人马仲伟说:“马家后人都知道祖先书法和诗词写得很好,对教育非常重视,我们后人也传承了祖先良好的家风。我一直记得,我们那一辈生活条件艰苦,上学读书非常不易,但家里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上学读书。父亲经常和我讲,我们家是出过进士的,一定要继承家风,哪怕再艰苦也要坚持读书。而我从小就听马汝为的故事,立志要向他学习。在我的家乡,跟我年纪相仿的这辈人大多做生意赚了钱,家里房子盖得非常好,我自己放弃了做生意的机会,选择与诗书为伴,把大量精力用在研究诗词、书法上。现在,我也常叮嘱子女,哪怕工作再忙再累,一定要坚持写书法、读诗词,勤奋好学。”

轻权贵  近平民

“马汝为回乡后拒绝同当地官员相互拜访,自食其力筑丛桂山庄,安度晚年,他的诗句‘行人笑指诗翁懒,不到城中访县官’和《移居丛桂山庄》一诗流露出他辞官后超脱的心境。”参与编撰《马汝为诗文选》的元江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正新说,从马汝为的很多诗词和当时一些文人对他的评价,反映出马汝为清正廉洁的一生。

元江县档案馆党支部书记杨松对马汝为也做过一番研究。杨松说,马汝为在元江长大,是元江历史上第一个京官,从他的从政经历和诗文可以看出,马汝为对官僚、土豪、劣绅的腐朽生活毫不留情地批判斥责,如马汝为作的《食蟹》一诗写道:“豪家一夕宴,贫氓终岁资”,对大吃大喝者敲响了警钟;他的《杂诗》写道:“车中余粱肉,战士或苦饥……寄言贪婪者,货集身亦危”,对官员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的贪污行为进行了严厉斥责。对官府麻木不仁、大兴土木修建庙宇佛像,忽视洞察时局、赈灾济危的弊病,马汝为也毫不留情撰写诗词进行痛斥。

关于马汝为勤政爱民、清正廉洁,《马汝为轶事轶闻简录》一文有这样的记载:“马汝为执政贵州铜仁府时,曾经化装简出,隐官译名,深入民间遍访暗察,洞悉疾苦,其中察知豪强霸田一事,凡被占民田,命随从暗植活树一棵于田边,并手书:‘皇法不容强占民田,知府马汝为到此’字样,豪强见状,不敢顽抗,立即还田并赔损失。其他兴利除弊,平冤解屈等等亦同时进行,民皆称庆,赞颂不已。”

马汝为晚年辞官回乡也与他的清正廉洁息息相关。有史料记载,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庆典时,一些官场中人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中饱私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马汝为不忍心逼民为匪、逼良为娼,更不愿与贪官为伍,损害朝廷和百姓利益,便毅然决然辞官为民。故朝廷对此有评语:“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循吏风范”,而百姓无不颂扬其为“清官”。

回顾马汝为的一生,他为官清廉、鄙夷权贵、憎恨腐败,终老无积蓄,告老还乡时住的是“结屋仅如斗,筑墙葡及肩”的简陋房舍。马汝为在物欲横流、喧嚣不息的尘世里,甘于寂寞、抱朴守拙、淡泊名利的豁达襟怀,即使在今天,也值得人们学习。

编辑:刘燕   审核:

关闭
专题公用底部
  • 玉溪网版权所有
  • 滇ICP备08100907号-1
  • 云新网前审字2013-06号
  •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办
  • 玉溪日报社
  • 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