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玉溪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9-21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社会公众参与、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上级政府审批的有关规定。”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推进社会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有助于增强政府和规划部门了解市民的真实想法和愿望,通过共享规划成果,增强市民对城市、社区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玉溪市编制了多项重要城市规划,2019年,修编了《玉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完成了《玉溪市“城市双修”规划》《玉溪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年)》;2017年,完成了《玉溪市红塔区“四规合一”规划研究(2016―2030年)》《玉溪市(红塔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年,完成了《玉溪市中心城区建筑风貌导则》,此外,还完成了若干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有助于社会公众理性认识玉溪的城市建设,对玉溪城市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编制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有很明确的政策服务导向和周期时效,并根据国家战略布局、政策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等作出相应的规划修编。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众对城市规划往往有“前瞻性不够”的意见。这是因为规划的编制和评审有时间先后关系,上一级的规划编制完后,才会有下一级的编制,再加上评审修改的时间,往往会导致一个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持续很多年。再则,从规划到具体项目的实施至完工,又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因此公众看到的、体验到的规划成果往往会完成时间滞后、效果滞后。

有鉴于此,评价一个城市建设成果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方法。美国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城市环境的符号、结构越清楚,人们越能识别城市。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意象》对现代城市规划影响很大,在这本书中,他把对城市的认识归纳为五个要素,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识。也就是说,在我们每个公众参与者的脑海里,通过对以上五个方面的认知,都有一幅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地图,而这幅地图也就是个体对城市功能的评价范围。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让人们认识到了城市环境与人主观感受的关系:城市规划的完全专业化是不够的,优质城市绝不是经过描画图纸设计出来的,而是经过察看和剖析规划出来的。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种力量”

评价一个城市,需要大量的样本比对,个人“认知地图”肯定是片面的。从政府层面看,判断城市建设发展的好坏,需要依靠数据研判和专家定论。

在城市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会出现两股力量,一个是政府的决策,另一个是公众的反馈。这两种力量自古就有,比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把一座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而商业与手工业则在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用高墙隔开,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如长安城设有东、西二市。而到了宋代,因为民众的需求和商业的多样发展,宵禁逐渐废止,商业也不再拘泥固定的市场,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再如,玉溪中心城区新兴路下段(即老五街)在改造之前,是中心城区繁忙的商业街,沿街商铺会出现各种占道经营、违搭违建的情况,对于城市的管理来说,这是不好的现象,但对于使用者来说,这种自发的行为恰恰是商业繁荣的表现。

推进城市建设,不但要遵循自上而下的规划原则,还应尊重公众自下而上的反馈力量。要协调、平衡这“两种力量”,必须引出“第三种力量”——规划设计师的职能发挥。城市规划师的职能尤其重要,他们的工作不仅应该体现国家的政策、政府的意愿,也要接受公众的反馈。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要让政府听得到公众的声音,也要让公众明了、懂得政府的意图。通过阶段性地协调“两种力量”,使我们的城市规划能够得到不断修正和完善。

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著名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提出,要从城市最重要的主体居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重建城市的活力,关键在于信任居民,给城市生活一个真正的空间。决定城市发展好坏的是人,是社会、产业、教育、文化,用物质空间来评价一个城市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现代城市,需要的是科学预测、精准发展、动态规划和稳步建设。

近五年来玉溪城市规划的成果,都是中心城区“三城”建设的基础。围绕中心城区“三城”建设的定位,还会有很多新的规划编制,有更多子项目实施和资金投入。目前,我们的规划评价方法还不够完善,优化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新的评价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有大数据作为支撑;有及时更新的数据库和城市分类数据采集系统;有社会意愿反馈平台;有科学的数据算法;有充分客观的子项目可行性论证,特别是经济论证;还要有全面的项目实施监管。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有多部门联动、周期性反馈调整并监督修正的体系。这样形成的规划方案才会有前瞻性,规划蓝图和实施成果的时间差才会不断缩小。

“三城”愿景下的城市建设现状

按照“一核五片七区”的总体规划,科教创新城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完成核心区医养中心、体育运动中心、文化传媒中心、生物研究中心、服务外包中心建设;第二步,到2025年基本完成核心区创新创业中心、研发中心、实训中心、商业中心、创新孵化园、新兴产业研究园和大学园建设;第三步,到2030年在核心区的引领推动下,“一核五片七区”的科教创新城体系基本完成,实现“科教创新示范区、高端人才集聚区、新兴产业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宜居宜业样板区、辐射南亚东南亚新高地”综合功能,成为玉溪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建设中的科教创新城目前有两家教育单位入驻,分别是玉溪体育运动学校和玉溪卫生学校,将有力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比如昆明的呈贡大学城,由于大学城的建立,盘活了周边很多土地,带动了当地的商业繁荣。从2019年统计年鉴来看,红塔区常住人口51.5万、通海县31.16万、新平县29.2万、江川区28.82万、元江县22.45万、华宁县22.15万、澄江市18.2万、易门县18.11万、峨山县17.01万,而玉溪现有的大中专院校有玉溪师范学院、云南民族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玉溪技师学院、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玉溪卫校等众多学校,将形成集群效应。玉溪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有玉溪科技创业园、玉溪双创中心、红塔区电子商务示范产业园、玉溪科教创新大楼等。各项建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同,既要考虑建设的规模,也要考虑与人口规模、与产业结构是否对等,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在健康宜居城和生态园林城规划建设方面,近年来,玉溪市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增绿添色工程”“消除黑臭水体工程”,编制了《玉溪市域绿道网络规划及近期行动计划》《玉溪市“城市双修”规划》等,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宜居城和生态园林城的基础条件是区域生态系统,这个区域的范围要足够大,而不只是中心城区。其次,既然是生态系统,一定得具备可持续性和可循环性,比如臭水治理,如果在工程结束后没多久又恢复到以前的状况,这就不具备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修复是一个很庞杂的工程,在《玉溪市“城市双修”规划》中,提到了生态系统修复的靶向治疗,其实就是应该去找到生态破坏的源头,而不是只做表象的修复。再次,健康宜居城和生态园林城并不是两个平行的概念,其中的子项目一定是互相交错,有先有后,有急有缓,不能急于去看它出现显著成果,可以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去发现根源性问题和监控阶段性成效。

结  语

笔者认为,玉溪的城市规划建设,应完善规划评审体系和城市数据监控采集系统,提高公众参与度,让规划和建设工作更透明化。要合理统筹项目,进一步细分项目实施顺序,落实项目资金来源,精准评估项目风险和经济收益,摒弃老旧的评估手段,实行更科学的数据算法。要向公众普及规划和城市建设常识,让公众理解、支持、帮助政府推进城市规划建设。要明确规划编制是“完成任务”还是“解决问题”,让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更有针对性。要让本土优秀的规划编制单位全面、深入了解本地建设发展状况,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力量,做到实时反馈、适时调整。

作为城市规划从业者,同时也是一个玉溪市民,我们都希望玉溪城市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期待玉溪城市建设翻开崭新的一页。    (作者:邓晓昱)

编辑:王雪峰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