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是推进城镇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红塔区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以及滇中城市经济圈、昆玉一体化等重大战略,紧紧围绕滇中城市群“一主四副”的城市发展组团战略,进一步加大探索在全域推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发展新机制、建设精品城市新路径、创新生态优先战略下的转型发展新模式。
准确把握战略定位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综合谋划好城市战略定位、空间格局和要素配置,推动红塔区战略性、治理型空间政策转变,以空间布局引领城市发展转型。
准确把握红塔区的区域功能定位。要立足红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着力打造科教创新城、健康宜居城、生态园林城、国际物流港,把红塔区建设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西南国际物流港。
明晰红塔区城市空间布局。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布局,提质扩容、产城融合,把红塔区建成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在东边,打造以旅游文化为主要业态的小石桥、凤凰、高仓组团,构建红塔区东部生态经济环形带;在西边,打造以商务商贸、康养休闲为主要业态的高铁新城和大营街―洛河―春和组团,建成“东盟商贸明珠”“滇中交通枢纽”“城市门户客厅”及康养文旅乡村;在南边,打造以交通枢纽、物流产业为主导的研和组团,构建玉溪国际物流港;在北边,打造以教育科研为主要业态的科教创新城组团,以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北城―李棋―春和组团;在中心城区核心区,构建以综合服务、文化展示为主要业态的州城组团,重铸玉溪核心商贸经济圈。在此基础上,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突出山水格局,加快红塔区、江川区融合及昆玉同城化发展,联动峨山、通海、澄江、晋宁等周边地区,构建滇中城市主群玉溪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发展空间格局。
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加快提升发展水平
依托空间布局,合理分布产业。按照《玉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确定的中心城区“一心一轴两片八组团”总体空间结构,形成“一核、两带、四片区”的产业发展布局。聚焦聚集中心城区核心区,依托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等优势,发展健康服务、休闲度假、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总部经济等产业,积极推进“城市双修”,建设玉溪米线文化、聂耳文化、花灯文化、历史遗存文化等博物馆群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展示文化新业态,形成现代城市经济集聚核心区。依托河流、铁路、公路,全面推动红塔区―江川区一体化,加快融入昆玉一体化。突出山水格局,挖掘文化、旅游潜力,提升以水为特色的生态、宜居、文明城市形象。形成玉溪大河文旅康养经济带和昆曼商贸物流经济带。抓住昆曼国际公路,泛亚铁路东线、中线在红塔区交会的机遇,依托昆磨高速、晋红高速、昆磨铁路、昆玉铁路,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卷烟配套、食品加工、新兴烟草、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国际物流等在内的商贸物流业,打造横贯东西的玉溪大河文化旅游经济带和纵穿南北的昆曼商贸物流经济带。紧紧围绕“东西南北中”布局,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四大板块,促进片区联动发展。东部片区,实施以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中央公园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项目,依托玉溪中心城市“生态绿心”,融合周边区域和产业、设施,分区分步联合打造以旅游文化为主要业态的小石桥、凤凰、高仓组团,构建红塔区东部生态经济环形带;西部片区,实施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养服务中心、大营街温泉康养新城、龙潭工业新区以及高鲁山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园等项目,打造以商务商贸、康养休闲为主要业态的高铁新城和大营街―洛河―春和组团,建成“东盟商贸明珠”“滇中交通枢纽”“城市门户客厅”及康养文旅乡村;南部片区,实施玉溪西南国际物流港配套现代物流产业园、粮食物流园区等项目,打造以交通枢纽、物流产业为主导的研和组团,构建玉溪国际物流港;北部片区,实施光电子产业园、玉昆钢铁科技研发中心等项目,打造以教育科研为主要业态的科教创新城组团,以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北城―李棋―春和组团,构建玉溪工业增长极。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富裕红塔”。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围绕七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加快推进“数字红塔”,对标全省“5+8”产业体系和玉溪市“4+3”产业体系,打造红塔区“154”产业体系。“1”即做大现代城市商贸业千亿级产业,做强城市商贸产业,繁荣城市街区经济。推动楼宇企业向精品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繁荣夜间经济,做强特色品牌。“5”即做强烟草及配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与健康服务业、文化旅游、数字经济5个百亿级产业。“4”即做优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建材4个十亿级现代产业。
积极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思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建设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高端农产品重要集散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利用园区整合优化契机,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业,促进产业链延伸,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抓住泛亚铁路研和站接入全国铁路网的发展契机,依托玉溪传化通力公路港、玉溪活发现代物流产业园、红塔工业园区冷链物流分拣中心,探索发展后续包装、加工、货物配送物流增值服务业,促进加工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发展医疗、养老、康体、工业、体育等新兴旅游业。加快大数据在高原特色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外联内通交通,拓宽城市发展格局。分期谋划市政道路建设,将28条道路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分批逐步推进。近期拟投资32.3亿元,建设横四路(南祥路延长线)、冯井中心路、红塔大道延长线、汇溪路、彩虹路、泰安路、五纬路延长线、康玉路、创业南路、龙潭路延长线、腾霄路延长线、玉洛路、贾井路(连接南货场)等道路,其中,先期启动冯井中心路、红塔大道延长线、汇溪路、彩虹路4条道路建设。
增强产城融合动能 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为重要取向,加快“三城”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并重,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
一是高质量打造“三城”建设。在“科教创新城”建设中,努力打造省内一流的科技合作、技术孵化、成果推广基地,建成科技创新驱动的制度体系和科技企业孵化、加速成熟转化的服务体系;以教育提质惠民,打造数字、绿色、文化、平安、质量“五化校园”为中心,全面推动教育发展理念和方式创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打牢基础。在“健康宜居城”建设中,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围绕“医药养食游”等重点领域,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医疗、养老、养生、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将红塔区打造成区域国际先进的医学中心、诊疗中心、康复中心和医疗旅游目的地、医疗产业聚集地。在“生态园林城”建设中,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按照“开放、创新、生态、宜居、宜业”的要求,通过“生态园林城”建设把红塔区生态园林格局勾勒出来,把理想的园林景观风貌描绘出来,把具体的园林城建设项目细化出来,把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起来。
二是高品质统筹城乡发展。做精城区,实施“东融西拓、南联北上、中优化”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深化“多规合一”,积极推进城市连片开发、老旧小区改造等。做特城镇,按照“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要求,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出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城市产业生态链,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用活土地流转政策。做美乡村,推进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加大村庄绿化美化力度,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节水节肥等种植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依托“一县一业”花卉产业做足乡村优、奇、特、闲等地方特色产业。做优城乡一体,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下乡,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全域旅游布局,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三是高要求强化城乡规划建设管控。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深化“多规合一”,形成全域“一张图”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到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小到栈道、路面用材,都要用心研究,努力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着力破解“城不城、村不村”发展难题,以点带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严格按城市相关标准进行规划管控,在228平方公里城市管控范围内的村庄逐步向城市社区转型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按照城中村拆迁后实行居民上楼或货币化补偿、除城中村外城市开发边界内的村庄建筑风格风貌整治提升及产城融合等方式,逐步实现城市化。同时,做好统规联建新建民房风貌融合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严禁未经审批实施新建、扩建、改建等行为。在乡村地区延续“一户一宅、统规联建”的模式进行民房建设,形成“山、水、林、田、村”有机生态整体。在高铁新城片区积极探索以中高层居民公寓为主的安置模式,创新民房建设方式,在城市规划区探索“农村变城市、居民变市民、房产变资产”的发展转型路径。提速西河路、汇溪路、玉洛路修缮,加快昆磨高速红塔区段美丽公路建设、国道213线路域环境整治;加快北城、洛河等片区集镇改造和老五街棚户区改造,启动老城区保护开发提档升级工作,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打造9个以上示范小区。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增强人口集聚能力
依靠宜居宜业的优良环境吸引人口集聚,助推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融合。
一是优化生态环境。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全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对“三线一单”生态空间管控要求进一步协调完善。大力保护生态、增加绿化、建设公园,重点抓好显山露水、“退楼建园”和建设林荫大道、漫步绿道等工作,做到生态宜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打造山水田园综合体。抓住“建设中国最美省份”的契机,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打造“美丽红塔”。
二是优化宜居环境。突出“生态绿心”元素,做足“花城”文章,挖掘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城市舒适度、美誉度、知名度,建设“四季常春、四季有花、随处看花”的“魅力红塔”。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不断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共建共享中让老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通过公租房、廉价公寓、住房补贴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解决外来人口和中低收入群体到市区、集镇居住的问题。通过完善配置政策体系,逐步实现外来人口在养老、医疗、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进一步吸纳更多的外来就业人口向红塔区转移,增加城市活力。
三是优化宜业环境。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围绕外来游客、本地群众实际需求,着力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全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质量。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加快引进一批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培养造就一批推动我区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作者:瓦庆超 )
编辑:王雪峰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