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以往的新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自此,神州大地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开展。
2014年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建设美丽乡村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在全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普遍住进宽敞明亮的住所,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乡风文明明显提升。“果树丛中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一个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不断映入人们的眼帘,峨山县摆依寨、元江县马鹿洞、澄江县朱家山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建成。
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玉溪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出现了大拆大建、整体化一,城市化气息过重,对“乡土味”感受不足,乡村规划中缺乏地域性乡土文化元素,不注重对乡土文化及文化精髓的保护和传承,不注重挖掘乡土文化的内在美,很多乡村乡土韵味丢失,许多传统建筑艺术、乡村聚落形态和独特的农业文明正加速从广大农村消失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要高度关注,引起高度重视。
美丽乡村规划要有乡土文化意识。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为引领,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规划中必须树牢乡土文化意识,要按照“一村一规划”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强调对“乡土”气质的深入理解,需要设计师充分认识当地的人文历史传统,把握好乡村体验者的精神需求,营造能够引起强烈归属感与乡愁体验感的场所景观。在之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对村庄的规划更多关注的是乡村生产生活、经济基础设施改善,往往缺乏乡土文化意识,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有的甚至破坏农田、树木、水系等生态系统,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应增加乡土文化保护专项,内容应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方面。
美丽乡村设计要有乡土文化元素。美丽乡村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要体现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灵魂作用,必须在美丽乡村设计过程中把每个村庄的乡土文化元素放进去。乡土文化元素不仅指乡村里自然生长的风景和物,也指具有当地文化特征的元素,是对自然环境及其空间格局的一种反映,适用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在设计中,要利用好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乡土文化元素,也要利用好乡土建筑、民间村落、生产工具、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人工乡土文化元素,还要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历史典故、纪念性事件等非物质形态的乡土文化元素,把不同区域、不同村庄具有传递当地文化物质形态的生产性、生活性乡土文化元素和非物质形态的乡土文化元素加进不同村庄的设计中,设计出各具特点、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要有乡土文化展现。乡土文化能否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能否在美丽乡村中落地,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有没有乡土文化展现尤为重要。规划有了,设计有了,建设中没有展现,美丽乡村建设就没有灵魂、没有特色。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定要有乡土文化展现,散落在村寨的一棵古树、一些农耕器具、一口井、独特的大地肌理等,只要能体现地域特色,表达出的乡土文化元素就要在建设中有所展现;彝族、傣族、哈尼族等各县(区)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要在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展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不同区域、不同村落的界鱼石故事、杞麓湖故事、李和才传奇、孙兰英故事等一批传说故事、传奇事件、名人传记,要在不同村庄建设中有不同展现;关索戏、棕扇舞、车水捕鱼、舞龙等非物质遗产项目要在各自所在区域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展现;红塔区米线节、峨山火把节、江川开渔节、通海花街节等历史沉淀形成的玉溪乡土文化节日元素也要在相应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展现。
美丽乡村建设乡土文化要通过旅游化路径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通过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持续改善玉溪广大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美丽乡村重点村、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全面改善玉溪广大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一批集自驾、住宿、餐饮、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综合体验为一体,具有鲜明玉溪乡土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民族节庆旅游、乡村绿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特色工艺旅游示范村、示范户,同时发展一批具有玉溪乡土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饮食农产品和地域特色旅游产品,发展具有玉溪乡土文化特色的玉溪旅游业,让玉溪的乡土文化通过发展旅游的路径在经济方面得到相应的回报。
美丽乡村建设乡土文化要有实践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要得到传承和保护,一代代人的传递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让玉溪的乡土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让一代代玉溪人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人、保护者和传播者。让每个玉溪的学校都印上玉溪乡土文化的符号,如聂耳声符、牛虎铜案雕塑、阿普笃慕神像;让每个教室都有玉溪乡土文化的元素,如当地世居民族的民族文化、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农耕文化、传奇故事和名人传记;让每个班都开启玉溪乡土文化教育课,讲述米线节的文化、孙兰英的英雄故事、车水捕鱼的农耕文化;让每一节课间操都能舞动起民族的舞蹈,如彝族的大彝啰、傣族的花腰舞、哈尼族的棕扇舞。同时,从学校中选择一些具备传承玉溪乡土文化特质,同时又热爱乡土文化的优秀学生,作为传承人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将玉溪优秀的乡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守住玉溪美丽乡村的精神灵魂。 (作者:矣胜荣 )
编辑:王雪峰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