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乡变形记——江川区安化乡多元发展下活一盘棋
发布时间:2020-09-29

核心阅读

2018年9月12日,江川区安化乡整乡脱贫退出。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区15个部门430名干部与安化乡人民并肩奋战,全方位开展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政策兜底等项目,通过不懈努力,全乡终于击退了贫困,彝家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0

幸福桥上,人们刺绣、唱歌、弹琴,尽情享受幸福生活。

穿过安化乡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掩映在群山之中的彝家村寨升起袅袅炊烟,安化社区的幸福桥上,村中的老人和农闲的妇女常常聚集在此唱彝歌、话家常。始建于1965年的幸福桥见证着这个昔日的贫困乡在党的政策扶持和指引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见证着彝家儿女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摘掉贫帽走向幸福富足的美好生活。

安化乡是江川区唯一的贫困乡,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岭重叠,常年干旱,是江川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2014年末,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30户3656人,贫困发生率为38.9%。

脱贫攻坚战在彝乡大地打响后,全区15个部门430名干部与安化乡人民并肩奋战,全方位开展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政策兜底等项目,通过不懈努力和辛勤劳作,全乡终于击退了贫困,迎来胜利的曙光。

“两不愁”真不愁 “三保障”有保障

“2018年9月12日,这个日子我一直记得,就是这一天,我们整乡脱贫退出。”安化乡副乡长普虚说。

2017年以来,安化乡共整合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77亿元,先后实施了整乡推进精准脱贫、整村推进奖补资金、人居环境整治、民族团结示范村等180多个项目,全乡水、电、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短板被逐一攻坚,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9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实现稳定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2020年7月完成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

记者来到新庄村小甸小组的时候,村内道路巩固提升扶贫项目正在验收。只见村内道路宽阔平整,两幢4层的小高楼就是江川区建成的第一个“节地上楼”点,共有16套住房,目前安置有11户村民。建档立卡户张芳家门上贴着崭新的双“喜”,张芳的姐姐刚刚出嫁。张芳说:“自从搬进新家,感觉越来越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了。”

2016年安化乡在全区率先完成“节地上楼”这种兜底保障住房模式,一举解决了农村宅基地紧张的矛盾。目前,安化乡共有“节地上楼”点4个,保障房47套。此外,有序推进拆旧自建、修缮加固和政府分散兜底建设等安居工程,使全乡贫困户都住进了新房。

住上安心房的同时,还喝上了放心水。安化乡是江川区旱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安化乡始终把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累计投入1815.58万元,实施人畜饮水、小坝塘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44件,实现全乡范围内户户通自来水。

此外,所有贫困人口纳入新农合参保范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户和五保户100%签约家庭医生,完善“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大病救助、大病保险、兜底保障等健康扶贫制度以及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全面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政策,2014年至今共发放补助金额23.25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57人次。

因地制宜兴产业 昔日荒山变“金山”

投资1700余万元建成18条乡、村、组道路,为安化乡铺平了致富路。多点开花、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让昔日的荒山生机盎然。

烤烟和蔬菜是安化乡的传统种植产业,也是脱贫的主导产业。全乡419户建档立卡户中,种植蔬菜的有387户、种植烤烟的有290户。稳定烤烟、蔬菜价格,方能巩固脱贫成果。截至2019年底,安化乡建成48座标准化卧式密集型烤房,严格落实烤烟精准扶贫补助及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农药化肥补贴等扶贫政策,持续加大烤烟、蔬菜产业扶贫力度,产业脱贫政策覆盖率达100%。

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安化乡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产业。按照因地制宜、宜种则种的原则,在全乡范围内试验性种植核桃,全面实施“一村一品”产业行动,完成光山红梨、早谷田樱桃、安化社区雪桃及樱桃示范性种植。

2

光山村多肉种植基地 特约通讯员 陆燕 摄

2019年,安化乡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进8家多肉花卉公司种植多肉800亩,实现年产值近2600万元。以光山村李家营小组为代表的多肉花卉产业初具雏形,现已成功申报扶贫车间1个、市级家庭农场2个。光山村俊江多肉种植花园基地是最早在安化乡发展多肉种植产业的基地之一,负责人徐俊华说,之所以选择安化乡作为多肉种植基地,是因为这里的海拔和EC值比较适合多肉生长,而且光照充足、通风良好。

1

利用扩繁技术,野生干巴菌长势喜人。特约通讯员 陈然 摄

安化乡共有公益林面积74534亩,森林覆盖率为61.92%。从前只是一片森林风光好,如今被野生干巴菌扩繁技术点石成金。野生干巴菌因其珍稀,市场价格高且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野生干巴菌扩繁技术的成功推广,大大提高了村民包山养菌的热情,开拓出一条新的致富路。据介绍,野生干巴菌扩繁技术不使用化肥农药,依靠的是挖沟、覆盖松枝等手段让干巴菌拥有更好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以此达到产出更多、品质更好的目的。目前,安化乡所有山林全部由个人承包,全域推广野生干巴菌扩繁技术。28个小组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2016年以来收益达845万元。

特色旅游 解锁乡村振兴新途径

初秋时节,五颜六色的格桑花开满了彝乡大地,安化乡民族文化广场上彝族儿女敲起锣鼓、载歌载舞欢迎远方的客人。沿着立有各种彝族习俗趣味介绍标牌的小道,一路可前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的安化乡民族文化传习馆,这里浓缩着安化乡绚丽多彩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也吸引着游客们纷至沓来感受彝族风情。而一年一度的新春斗牛节和火把节更是吸引游客高达几万人次,曾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继安化社区、光山村、早谷田村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之后,今年5月25日,安化社区被认定为云南省旅游名村,安化乡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此外,安化乡创新探索出乡村旅游商铺入股资产收益扶贫项目3个,即民族民间活动及烤烟蔬菜育苗场地扶贫入股项目、商铺扶贫入股项目和董炳三家蔬菜育苗场地入股项目。把原来的“资金到户”变为“股权分红”,把“扶贫资金”变成“下蛋鸡”,实现了“钱生钱”,既撬动了社会资本,又培植壮大了优势产业。2016年以来,实现分红19.94万元,累计受益贫困户208户。

今年7月,安化乡与玉溪名堂文产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签约乡村振兴暨烂泥箐片区乡居生活聚落文旅项目,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层次,打造烂泥箐精品旅游线路。目前准备着手开展前期旧房及土地征收工作。

安化乡党委书记陆云波说:“烂泥箐小组距玉溪中心城区仅6公里,属玉溪中心城区经济辐射圈,随着烂泥箐连接红塔区的玉安旅游通道打通,将为烂泥箐乃至整个安化乡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市场潜力。”

谈及安化乡的旅游规划,陆云波充满希望地说:“安化乡不仅是彝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也将成为感受民族文化、寻找乡愁的旅游胜地。”

广袤的彝乡大地峰峦叠翠、百花争妍,再也听不见那些祖祖辈辈传唱的苦难民谣,彝家儿女们用器乐、歌声、舞蹈、刺绣展现着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蕾  文/图)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