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脱贫至关重要
发布时间:2020-10-04

近日,《玉溪日报》刊发了一组图片专题,说的是元江哈尼族傣族自治县洼垤乡罗垤村的建档立卡户马金文,在国家扶贫资金帮助下住进了安全稳固的保障房,脱贫之后不等不靠,一家人砸石要地,在小康路上奋斗不息的故事,被云南网、凤凰网、人民网转载,在滇中大地上谱写了一曲精神脱贫的赞歌。

长期从事扶贫工作采访的所见所闻证明,要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物质上的脱贫之外,精神脱贫至关重要。

马金文用铁锤把坚硬的石头砸碎,一点点扩大有效土地利用面积。他用一把铁锤、钢钎和锄头,向石头要土地。2020年3月31日。

2020年3月31日,马金文用铁锤把坚硬的石头砸碎,一点点扩大有效土地利用面积。他用一把铁锤、钢钎和锄头,向石头要土地。

2019年4月28日,敢跟石头硬碰硬、敢向石头要土地的彝族仆拉硬汉马金文。

2019年4月28日,敢跟石头硬碰硬、敢向石头要土地的彝族仆拉硬汉马金文。

马金文一家在石头地里移栽烤烟。2019年4月28日。

2019年4月28日,马金文一家在石头地里移栽烤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党的意志,彰显了国家的决心。

然而,扶贫领域中却存在这样一些怪现象:一些地方百姓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千方百计争当贫困户、低保户;“干部干、群众看”的精神贫困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自己不努力,只想等着靠政府。

2020年3月23日,马金文的铁锤砸下,碎石飞溅。

2020年3月23日,马金文的铁锤砸下,碎石飞溅。

双向发力才能实现脱贫致富。脱贫的主体是贫困户自己,国家帮扶只是辅助措施,要想真正摆脱贫困还得靠自己。脱贫缺乏内生动力,既是脱贫致富的薄弱环节,也是最大的难点,因此攻坚克难得先“攻心”。

遇上马金文之后,记者的职业神经一下被激活,开始追踪采访这个彝家汉子小康之路的生产生活:他天不亮出发到山地里,用铁锤砸开石头,把碎石搬到地边垒起埂子,中午回家吃完饭后,把牛羊赶到山上放牧,太阳落山后回家。这是一个奋斗者身影,他的心里充满了过上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马金文把砸碎的石头搬到地边砌成石埂,同村人杨二明有空时也来帮忙。2020年3月31日。

2020年3月31日,马金文把砸碎的石头搬到地边砌成石埂,同村人杨二明有空时也来帮忙

马金文就是凭着新篇章的工具及坚强的意志,去跟石头要土地。2020年3月31日。

2020年3月31日,马金文就是凭着新篇章的工具及坚强的意志,去跟石头要土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通过多种宣传教育形式让群众明白,国家的帮助只是推一把,富裕的日子最终还得靠自己,要千方百计激发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把他们的观念从“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是自己要脱贫,让那些习惯于“等钱要物,躺倒不干”的贫困户像马金文一样站起来、干起来。

扶贫先扶精气神。长期的贫困,很容易消磨人的斗志,让人逐步失去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脱贫攻坚中要帮助贫困群众驱除心中的“拦路虎”,组织贫困群众现场参观成功脱贫的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通过眼见为实的参观学习,增强脱贫信心。

完善制度设计,引入竞争机制,避免掉入“蹲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福利陷阱,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更有力地调动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干起来。

1

2

3

2020年8月7日,马金文把刚采摘的烟叶抱到路边,装车拉回家烘烤。全家迎来了一个金灿灿的丰收年!

只要有信心,石头变成金。从仆拉汉子马金文的身上,看到了在艰苦条件面前的坚韧意志,感受到了不等不靠致富奔小康的内在激情,具备了这样的精气神,更加美好的生产就大有希望。

作者:崔永红

编辑:苏晴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