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坯青花,描摹历史的颜色。世人皆知景德镇,却不知与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并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的云南玉溪,青花瓷在这里孤寂等待,等待被世人重新发掘。600年后的今天,玉溪青花如遗世明珠,拂去尘土,重新绽放了岁月沉淀的耀眼光芒。
2013年6月,玉溪古瓷窑址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同年11月,玉溪青花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近年来,玉溪重塑青花瓷文化,在红塔区凤凰街道瓦窑社区打造时间与空间重叠、历史与现实交融的青花街项目,2020年4月,玉溪青花街开放,玉溪青花得以重新进入世人视野。
数字技术让非遗“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群体、团体, 有时被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做法,表演,表达方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和物品、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学者认为非遗具有无形(非物质)和活态性、传承性、地域性、流变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我们需要让它“活”起来,活态的文化才能长久传承融入民族血脉之中。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世界的记忆”项目,倡导各国积极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中国的非遗数字化也提上日程,自2010年开始大力发展此项事业。进入互联网时代,非遗数字化主要包括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等。青花技艺和窑址场所均保存较为完好,借助数字技术,在历史窑址上让传统技艺再现,文化遗产在技术加持下焕发生机,影像技术记录保存地理遗址和现存面貌,VR技术展现青花烧制全过程,增强视觉直观效果,利用动画提升趣味性吸引各低龄阶层,线上线下扩展传播面的同时能让玉溪青花走入日常生活,真正让其成为“活”在生活里,“活”的长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为支点,撬动非遗产业大生态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要努力避免在唱戏的同时,忽略了文化内核。青花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商业项目中,需要挖掘内涵,保护传承。利用数字化的技术,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大青花技艺和历史的传播,响亮打出这张玉溪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一方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另一方面,不断扩大优质青花产品和品牌的供给,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发挥文化作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作用。
文化是魂,技术是形,二者皆备,数字非遗才有了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血肉”。
作者:汪杨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