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曼哈社区。
73岁的周国英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能从哀牢山腹地的东瓜林村委会搬迁到戛洒集镇上居住,她和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住进了占地100平方米的三层小洋房,家电、沙发、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儿子到一家公司开车,儿媳到镇上的商店上班,孙子孙女分别进了镇上的小学和中学。
周国英是新平县戛洒镇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之一,作为玉溪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戛洒镇既着眼当下,又放眼未来,不仅兜住了搬迁群众的民生底线,更筑牢了搬迁群众的幸福之基,持续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民族团结、生活富裕、美丽秀雅”的乡村振兴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586户2196人搬迁入住
云山雾海、茶马古道,地处戛洒镇哀牢山腹地山区,通行难、饮水难、居住难成了山区百姓的心病,“看到屋,走得哭。上了几架坡,还在坡上走。姑娘出去不愿回,小伙出门独自归。”这则顺口溜是过去山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不搬迁,群众过的永远是苦日子。2016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新平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贫困村群众“挪穷窝、拔穷根、促发展、换新貌”的重要手段,在全县6个乡(镇)建成了65个集中安置点,其中11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戛洒镇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点是其中最大一个片区。该片区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以“精准识别细心、动员宣传耐心、科学选址精心、政策保障贴心、产业扶贫真心、民族团结聚心、党建引领恒心”为抓手,齐心合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搬迁新村。
2018年5月,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期)项目完成民房建设,2018年12月,来自戛洒镇5个村49个村民小组的586户2196人陆续搬进新居,其中建档立卡户98户347人。2019年4月12日,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正式成立曼哈社区,2019年9月10日,曼哈社区正式成立党总支,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党总支部委员会。融合了彝族、汉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苗族等11个民族的社区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开启了搬迁后的新生活,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开启乡村振兴篇章
在地笼加工扶贫车间里,傣族妇女王晓慧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这样的“居家式”就业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党员搬迁户罗有华拆除自家在山中的老宅,种上了核桃树,实现增收的同时,大山的生态得以恢复。
搬出大山的彝家汉子李云祥和妻子通过学习种植技术,建起了自家的柑橘种植基地,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
围绕实现搬迁户就业途径多、产业发展基础好、稳定收入有保障的目标,戛洒镇把搬迁群众的发展和旅游优势相衔接,引导鼓励群众开办民宿、对外出租住房;依托农村党员学堂、劳动力就业培训等平台,有针对性开展厨师、刺绣等实用技术培训;引导集镇驻地各单位、各企业提供建筑工、矿工、餐饮、环卫等岗位,安置经专项技术培训合格后的社区居民。据统计,曼哈社区共有务工人员781人,其中在本乡镇务工582人、县内务工64人、省内县外务工96人、省外39人。
围绕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曼哈社区紧紧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以“建强一支党员队伍、打通一条产业路子、培育一批致富能人、弘扬一方特色文化、完善一张治理网格、营造一个家居环境”为路径,开展矛盾调解、心理咨询、妇女维权、志愿服务等工作,结合多民族杂居融合的村情实际,把民族进步和文化惠民作为社区建设的工作重点,筑牢民族团结和文化建设基础,营造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民族团结文化氛围。
“我到这个年纪了,还享这个福,我感谢共产党。”“这种好日子,我们做梦都没想过。”搬迁群众感激地说。今日的曼哈社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陆合春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