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柑橘在翠绿中泛着金黄
沿着南盘江畔一路颠簸,汽车驶进蜿蜒却平坦的山路,最终停留在位于大山腰上的华宁县青龙镇禄丰村委会新寨村。举目望去,层层台地间,成片橘林绿意盎然,成熟的柑橘在翠绿中泛着金黄,耀眼夺目。
“这片山,名叫大金地,过去可以说是名不副实,因为荒山秃岭,碎石裸露。”谈起村里的这片山,村民们都不约而同称之为“石头山”。
而这片连平整都谈不上,更别说肥沃的荒山,却是全村人赖以生存的土地。新寨村距离华宁县城60多公里,地处青龙镇东北面,海拔1520米,接壤昆明宜良县,毗邻红河州弥勒市,是一个位于县城边缘交界地带的典型山区村。20世纪80年代,全村20多户100余人,耕地仅有208亩,且全是山高箐深的陡坡土地。
几十年里,出生在这样一个石窝窝里的新寨人苦苦挣扎。他们像附近村子的村民一样辛勤劳作,种过玉米,植过小麦,栽过烤烟,无奈这片贫瘠的土地怎么耕耘都不见收获,村民们种粮吃饭都是难事。
“受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限制,村里的烤烟栽出来品质不够好,卖不上价,庄稼收成也不行,大伙日子过得很苦。”村民赵洪亮回忆,小时候一家大小全部种田地,家里一贫如洗。最穷困的一年,全家毛收入只有3000元。那时候,村里其他人家也和赵洪亮家不相上下,买得起肉吃的没几家,全村的经济在整个村委会稳居末位,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面对艰难的困境,新寨村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想尽办法探寻增收致富之路。2004年,不等不靠的新寨村终于迎来了转机,柑橘树的种植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苦熬不如苦干。”这些贴在村口的宣传语,真实地反映出新寨村民的生存信条。
“当时有几户村民试水栽柑橘,主要栽老品种黄果和椪柑。挂果后,果子甘甜汁多,口感比较好,给果农带来的收益还不错。发现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合培育柑橘后,我们村开始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新寨小组长吴仕荣介绍,2004年,也正是他上任该村小组长的年份。找到了破解发展难题的出口,他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自力更生的奋斗之路。
“由于土地是偏坡地,挖机改不了,但老百姓的干劲相当大,有一半多的土地都是人工改出来的,大家用汗水把嶙峋乱石变成了今天的层层台地。”吴仕荣说,山上石头多,实在无法改的地,村民就把柑橘树栽在石头旮旯里,既让荒山披上了一层绿装,也充分利用了土地,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缺水少土的石旮旯地,土地问题刚解决,又面临水源吃紧的难题。随着村里柑橘种植户越来越多,原来的一条土沟渐渐供应不上灌溉。吴仕荣先是带领村民修沟,把这条漏水的土沟用石头水泥镶成三面光沟,2006年,吴仕荣又向县农业局争取了一批水管,发动村民们投入引水工程,安装起全长两公里的管道,并在田间地头修建起大大小小的水池,完善了水利设施。
改了地,栽了树,引了水,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外出赶集购物的需求随之增加,交通变成阻碍村子发展的主要难题。“我们村上街通常都是去隔壁宜良县的竹山街,路不通,要从后面的山头绕17公里,骑摩托要半小时才能到街上。”吴仕荣说,“路难走,村民去田地采果只能依靠原始的人背马驼,也不方便拉出去卖,生产效率较低。”
2011年,新寨村迎来好消息:政府要出资20万元,把路从江边一直修到街上!对于迫切期待路修通的村民来说,只要尽快修好路,付出什么代价都在所不辞。大家达成一致,修路无论占到哪家的土地,自愿砍树让出,不要任何赔偿。不仅如此,村民们还自筹了4万多元资金,投工投劳,齐心协力用两年时间在高山峡谷中凿出了一条路。这条3.5米宽的水泥路修好,不仅方便了村民外出,也促使不少外地客商直接涌上山收购,打开了新寨柑橘的市场销路。
经过16年的柑橘产业发展,如今新寨村的柑橘种植面积已有1000余亩,村民的收入更是翻了10倍。“2004年以前户均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现在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部分干得比较好的农户,一年卖个二三十万元都不是问题。”吴仕荣自豪地告诉记者。
柑橘致富,新寨村不少家庭买了私家车,今年有4户村民正在建盖新房,罗树仙家便是其中一户。看着新家日渐垒砌起来的砖瓦,72岁的罗树仙感慨良多:“早些年连玉米饭都吃不上,如今居然能住上水泥房,真是做梦都没想到。”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这个山沟沟里的小村,依靠艰苦奋斗的“西畴精神”,代代打拼,实现了从石头山到金山银山的美丽蝶变。(记者 马兰 文/图 )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