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五垴山村—— — 人不闲地不荒 “刨”出幸福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0-12-16

上午八点多,从杨广镇出发,驱车沿着蜿蜒的水泥路向高处攀爬,二十多分钟后便进入了五垴山范围。此时,数十辆下山的车迎面而来,卡车、面包车、三轮车、拖拉机……每辆车上都满载着小铁头、大白菜、花菜等蔬菜。“村民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就起床砍菜,人多的砍到天亮可以砍两三吨,人少的也能砍一吨多,天亮后就把菜拉到山下的市场交易。”同行的杨广镇宣传委员沐蓉告诉记者。

在村口停车驻足,村庄周围的山地里绿意盎然,各种蔬菜长势良好,这样的景象对通海县的坝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可对五垴山来说,这是村民们几代人数十年“刨”出来的风景。走进村庄,耳畔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响声,进入冬季,村里迎来了建新房的“高峰期”,热火朝天的场面又是另一番景象。

娶不上媳妇的穷山沟

谈起刚刚下山的那些车辆,五垴山村委会主任管家许说:“车辆都是近几年才有的,二三十年前没路没车,人背马驮才是常态,五垴山以前真的太‘山’了,先天条件太差,村民苦日子过久了,大家都穷怕了。”

五垴山地处通海县城东北端,属杨广镇辖区,是通海县海拔最高的村庄,全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796户2470人,人口居住分散、海拔高、气温低、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因素一直制约着村庄发展。

“现在路通了,我们去镇上只要二十多分钟,没路时要走两个多小时,栽点什么都拿不下去卖。”管家许说,数十年来,五垴山人辛苦“刨”地,种上小麦、玉米、烤烟,人背马驮,艰难生存。

“那时候我们五垴山一家连着一家都是茅草房,哪家有一栋土基房都了不得了,村里的小伙子去别村‘说媳妇’,人家只要一听是五垴山的人,就忙着摇头不愿意嫁,可以想象我们村子是有多穷了。”村民李国伍说道。

从200多年前迁到五垴山安家开始,不等不靠、努力干、加油干就是五垴山人的生活准则。所以,看着村民年复一年苦苦挣扎,村里的带头人急在心里。1994年,村干部带着全村人对好生活的期盼,向着大城市广东主动“出击”。“他们去广东原本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好营生,却意外发现那里的人喜欢炖汤滋补,特别喜欢萝卜这类蔬菜。”管家许说,因为海拔高、气温低、阳光充足,五垴山种出来的萝卜较其他地方更加鲜甜,因为山里人不太爱吃这种菜,在本地卖不上价,所以平时很少种。“取经”回来后,五垴山像打开了“任督二脉”一样,开始大面积种植萝卜,五垴山的萝卜也的确在市场“火”了起来。但好景不长,单一种植萝卜,使产量暴增,市场饱和,萝卜滞销,只能贱卖。

“吃一堑,长一智”,五垴山村民没有因此一蹶不振,经过萝卜的事,他们意识到市场是大有可为的。五垴山有海拔高、气温低、阳光充足、耕地面积广的先天优势,所以他们不仅要“加油干”,还要“创新干”。

“全种萝卜容易饱和,那就多种几样,不知道我们山里最适合种什么,那就把市场上畅销的蔬菜都种上。2000年后,在五垴山可以看到青菜、白菜、花菜、萝卜、西葫芦等各种蔬菜。”管家许说,之前大家一直被惯性思维捆绑,认为种植蔬菜是坝区的“专利”,从不知道山区其实也有广阔天地。

劳动创造了新生活

蔬菜种植让五垴山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汽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2013年,五垴山实现经济总收入2527万元,人均纯收入8682元。这个数字,与昔日全家全年两三千元的收入相比翻了好几番,苦苦挣扎的五垴山人终于过上了惬意的日子。

具备实干精神的五垴山人不满足于此,一个集体的好日子也少不了几个“能人”,在五垴山,吕江河就是“能人”之一。年近50岁的吕江河,幼年时吃尽了苦头,过够了穷日子,他深知要过好生活,必须苦干。2012年底,在吕江河的带动下,五垴山成立了通海县奥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借助五垴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引进种植新品种农产品,并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和种植销售服务,助力村民增收。与其他合作社最大的不同是,奥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广东拥有自己的蔬菜批发档口,有专人在档口负责把村里的蔬菜发往各地。

作为奥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吕江河说:“我们自己种的菜,发出去交给外面的批发商销售,每车给他们抽成2000元至3000元,就压缩了村民的收入,合作社有了自己的档口,这钱就可以自己挣,村民的收入也就提高了。”

“能人”带头,全村苦干,好日子就来了,五垴山的蜕变,离不开每一个村民。行走在五垴山,倍感“奇怪”,没有聚众话家常的妇女,也没有闲置的耕地,走到更高一点的山边,几个大石头围着的空隙里,还有几棵大白菜倔强地生长着。管家许说:“别说闲几天了,早上把菜砍完,年轻人运出去,老人就已经在地里收拾,准备栽下一批了。”

如今,五垴山平均每户每年种10亩以上蔬菜。这还不够,6至8月蔬菜产收高峰期过后,温度降低,水资源减少,蔬菜长势有所减缓,村民便会把农活留在早晚干,把白天的时间空出来,到山下的冷库、工地打工,多挣一份钱。2019年,五垴山经济总收入超过4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8461元。

中午时分,记者在地边偶遇抬着锄头准备去菜地里除草的吕葡香老人。“这有什么苦的,以前我们住的房子不遮风也不避雨,天天吃苞谷饭、麦子饭,现在住新楼房,吃白米饭和肉,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今年才67岁,没什么大病,精神也好,所以天天都跟着儿子在地里干活,想多过几年好日子。”吕葡香的精神状态全然不像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

四通八达的水泥村道、来来往往的各型车辆、整齐漂亮的楼房、绿意盎然的菜地……五垴山群众惬意与殷实的生活,正是“实干、苦干、硬干、加油干、创新干”的新时代“西畴精神”的最好诠释。

记者  何超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