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峨山县这个曾经有1个贫困乡、35个贫困行政村、3318户建档立卡户的山区县实现了脱贫清零,并阔步迈向乡村振兴。峨山之变,变在何处?
日前,记者走进三个曾经的贫困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境变迁,聆听他们的肺腑之声,这些家长里短的背后是峨山县11882名贫困人口摆脱贫穷走向幸福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从拖着伤腿种果蔬到揣着雄心办农场
在峨山县大龙潭乡迭所村委会,见到大平田村村民李晟有。一眼望去,岁月磨难在这个只有26岁的年轻人脸上刻下了几多印痕。
“什么时候开始种人参果?”记者问。“2016年10月25日,从医院出来后种的。”李晟有说。
“以前为了供我和妹妹读书,家里日子不好过。”李晟有说,“2014年,我毕业后到市森林公安局当辅警,一个月2000多元工资只够自己用,根本帮不了家里。”
从2015年开始,李晟有就利用节假日回家栽茂谷柑。本想着靠栽果种菜摆脱贫困,不曾想第二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这个刚看到希望的家庭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交通事故造成了李晟有右腿胫骨断裂和腓骨粉碎性骨折,为了冶伤欠下了25万元的贷款。睡在病床上的他思前想后,摆脱贫困的心情比任何时候都要急迫。
“睡在病床上翻手机,看到昆明市石林县栽人参果致富的事,我就收集资料。”李晟有说,“出院时医生交代要休息半年以上,但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我闲那么长时间。”
2016年,在原来同事的资助下,李晟有订了2万株人参果苗。在家人帮助下,放疗孔还流着脓血的他硬拖着残腿租地栽下了20亩人参果。
不曾想2017年冬天的一场霜冻,让李晟有欲哭无泪。“只收了一次果就全部被冻烂了,亏了30多万元。”李晟有说。
“后来是怎样挺过来的?”记者问。“联系我家的扶贫干部借给我6万元,还联系贷了10万元创业贷款,鼓励我坚持下去。”李晟有说,“拿着这些钱,育了5万株苗,租地栽了110亩人参果,第二年除去成本收入40多万元。”
如今,走出困境摆脱贫困的李晟有不仅动员周边农户种植人参果,还创办了锋雷蔬果家庭农场,利用微商和与电商平台合作,帮助更多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2020年,李晟有的家庭农场收购销售农特产品超过200吨。作为共青团峨山县委常委、峨山县青联委员的李晟有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打造“平田香”特色农产品品牌,搭建回乡创业平台,带领更多年轻人共同致富。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在峨山县涌现出一大批像李晟有这样自立自强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五年来,峨山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超过1亿元,发放小额贷款超过2.5亿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65个,带动了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2020年,预计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55元,较2019年增长15%。
从山坡上的土瓦房到公路边的四合院
走进富良棚乡翻家村委会花椒新村,两排崭新整齐的民居在冬日照耀下显得格外抢眼,建档立卡户李先明的新家就在这里。
院子里的四方桌摆满水果、瓜子,客厅里是新置办的沙发、电视机,厨房里冰箱灶具齐备,卫生间沐浴喷头洗漱台配套,阳光透过崭新的窗帘照得三间卧房暖意融融。
“什么时候搬来的?”记者问。“2017年底搬到这里来,因为我家是建档立卡户,没有出过盖房子的钱,只花了6000元钱加了个院子顶棚和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原来我们在的村子叫花椒村,离这里有十多公里。”聊起生活的变迁,李先明边说边打开手机,让记者看原来老房子的照片,“这是我2003年花了8000元钱盖的3间土瓦房、2间猪圈和1间厨房。”
“老村子山高坡陡还不通车,有一年我卖头猪还请了四五个小伙子帮忙,一路扛到翻家村。”李先明说,“交通不行,信息不通,只能种苞谷,一年到头苦得万把块钱。”
“现在的新村子紧挨着公路,交易市场就建在家门口,大家能发展蔬菜产业。”李先明说,“今年种了6亩辣椒,连上烤烟和苞谷,苦了4万多块钱。两个姑娘在外面打工,也能挣点钱,日子好过多了。”
过上好日子的李先明想趁着身体还行,多租点田地种菜栽烟,再辛苦上几年,把现在的一层房变成两层房,再买辆长安之星。
当太阳西下时,李先明告诉记者,还要赶去乡上参加烤烟种植培训班。看着李先明匆匆而去的背影,感受到的是易地扶贫搬迁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了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改变。
市发改委驻村干部段凤林介绍,花椒新村从2017年动工建设,配套建成公房、交易市场、人畜分离畜圈和烤烟房。当年,老花椒村8户建档立卡户和12户随迁户入住。通过举办种植培训班,引导农户发展起了蔬菜产业,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挪穷窝”,搬得出,住得稳,“换穷业”,有增收,能致富。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峨山县建成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像李先明这样的66户建档立卡户308名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并实现旧房拆除复垦复绿。五年累计完成1304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其中建档立卡户955户,实现贫困户危房清零。通过实施精准就业扶贫,累计培训建档立卡户9452人次,转移贫困人口劳动力4283人。
从致贫的诊疗费到给力的医疗救助
小病扛,大病拖,曾是峨山县大龙潭乡司城村委会大龙潭小组70岁的段其礼和66岁的刘美兰老两口的真实写照,也曾是峨山县因病致贫群众的真实生活。
段家四口人,姑娘嫁到易门县,老二在县上的水泥厂打工。段其礼是一名退休民办教师,妻子刘美兰在家务农,老两口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的一天,年事已高的段其礼突然病倒,送到医院抢救过来后确诊患了脑梗。段其礼这一病让本来还过得下去的日子变得过不下去了,巨额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因病致贫。
“去年过年,老头子的脑梗又发了,送进医院救过来后就不会动了。花了3000多元的医药费,家里根本没钱给。”刘美兰说,“没想到出院给钱的时候,只要我们出300元,真是全靠好政策才渡过这一关。”
段其礼家因病致贫牵动着扶贫干部的心。同行的扶贫干部介绍,通过落实社会兜底保障政策,老两口每个月增加了210元的补贴,加上两人每月领到的1379.69元的养老保险,再加上四五亩田地的租地收入,两位老人过上了吃穿不愁的日子。
为了进一步减轻段家的医疗负担,县、乡医疗部门主动上门为段其礼办了慢性病证。说到这里,睡在床上的段其礼搭话:“拿着证到乡卫生院拿药,一个月只要六七十元的药钱。”
更让老两口想不到的是,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他们家的住房被评定为D级危房。2017年底,老两口没花一分钱就搬到了现在住的集中安置点的新房子,和他们一起搬迁来的还有13户人家。
来自峨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峨山县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员参加居民养老保险,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按月领取养老保险,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兜底保障体系。
建立和实施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和自付比例不超过10%的医疗扶贫政策,自2017年到2020年10月,全县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住院7453人次,总费用4192.48万元,报销3790.07万元,报销比例达90.4%。
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面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推进大病专项救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种大病患者全部建立“一人一档一方案”,并实现100%救治。一系列健康扶贫措施让贫困人口实现小病有人上门看,大病住院治疗不用愁。(记者 唐雯霖 )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