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节刚过,元宵又至。
在玉溪,每到元宵佳节临近,家家户户都会自制或购买汤圆,以便在正月十五元宵到来之时,与家人围坐一起,品尝团圆美满的滋味。但殊不知,这小小的汤圆却蕴藏有大学问。今天,就来说说元宵节习俗中的吃汤圆。
在传统习俗中,正月十五吃元宵由来已久。而不少玉溪人原是由明朝时的移民而来,在习俗上自然也延续了中原地区的传统,正月十五也要吃元宵。
而元宵古称“浮元子”,是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历史悠久。在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有这样的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而到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圆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近千年来的演化和传承中,元宵的制作也日益精致。就其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料的内容更是丰富,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而咸的有猪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融合多种馅料,成为名闻朝野的美味。而玉溪人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并不会纠结于某种馅料,只会凭自身喜好,甜、咸、素皆可。
“元宵”这一叫法其实为北方称谓,它以“滚”为主。元宵的馅一般是用青红丝、花生米、白糖等搅在一起,研磨捣碎、压成饼状、切成方块。并把馅蘸水后,放到盛有糯米粉的容器里摇。这里也有种说法,越滚越圆、越滚越大,寓意着来年发大财。
而“汤圆”则是南方叫法,它以“包”为主。汤圆则是用糯米粉和成面团,一小块湿面团就可以捏成圆片的形状。并把馅放在糯米片上,用手边捏口边在手心揉成团。
那玉溪人为何不沿用北方的叫法和制作方式呢?
这就要从明朝时的大规模移民说起了。那时,明朝为巩固对云南的统治,将大批江南一带的居民迁往云南,玉溪便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移民来到玉溪后,继承了他们原先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在明代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中关于元宵的制作有这样的记述:“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因此,玉溪人在世代繁衍生息中,也秉承了这样的制作方式和叫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