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美好生活共同建设——寻访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所在地
发布时间:2021-04-29

去往觅池冲的路上,沿途的路牌无不展示着这里的红色元素。

中共滇中地委旧址如今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革命浮雕墙,展现革命历史。

俯瞰“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长青 曾梦琪 沈杰 文/图

春日的暖阳下,记者驱车前往峨山县甸中镇小河村委会觅池冲村民小组,从甸中镇到觅池冲村,沿途的路牌无不展示着这里的红色元素。走过曲折的山路,在绿树的掩映中,觅池冲村映入眼帘,红色甸中的亮丽名片顿时亮了出来。

觅池冲是彝语地名,意为陷泥田的小山洼。这里曾经地势险要,四面环山,森林茂密,交通闭塞,易守难攻,是理想的游击区。

70余年前,革命先烈们来到这里,用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在滇中大地上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70余年后,这里成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基地”“玉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玉溪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充分发挥着“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作用,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今天的甸中,传承着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立足红色资源,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党建、民生、文化等建设,俨然成了一个处处皆风景、人人得幸福的美丽地方。

滇中地委迁入觅池冲

峨山县甸中镇觅池冲村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滇中地委所在地之一。1949年5月,正当全国革命进行到风风火火、如火如荼的时候,为适应滇中迅猛发展的武装斗争形势需要,中共云南省工委把中共滇中工委改为中共滇中地委,领导当时滇中13个县的革命斗争。

1949年6月初,中共滇中地委书记温宗姜与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到滇中工作的党员王庚,率通讯、医务、政工干部20余人,携电台1部,由玉溪到达滇中游击区峨山县甸中镇觅池冲村。中共滇中地委指挥中心随之迁入,并在这里举办干部训练班。6月下旬,温宗姜在觅池冲村主持召开了中共滇中地委会议,传达了中共云南省工委关于把峨山游击大队扩建为滇中游击支队,董治安为支队长,温宗姜为政委,王庚为副政委,增加董治安、王庚、白从民、王茂为地委委员等决定和任命。会议期间,在支队长董治安的主持下,将峨山游击大队扩建为滇中游击支队,下辖3个大队。中共滇中地委在觅池冲村办公期间,留下了“扎根人民,坚定信念,严明纪律,担当使命”的革命精神。

觅池冲会议后,滇中游击支队先后在峨山县富良棚乡和新平县扬武镇进行整训,通过学习《古田会议决议》《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文献,使部队指战员进一步明确游击队是在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的人民武装,检查和纠正了在执行群众纪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进行了军事训练。自6月底开始,峨山游击区大部分乡村相继建立了人民政权和地方武装,形成了以甸中镇、大龙潭乡、富良棚乡等地为中心,与昆阳、易门、双柏等县境内的山区连成一片,形成纵横100多公里的滇中游击根据地,为云南特别是滇中地区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中共滇中地委旧址原为一座大庙,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屋面陷落、椽子断裂。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人,我市各级高度重视红色遗址的保护修缮工作。

2000年1月,市委、市政府拨出专款16万元,觅池冲村干部群众无偿投工投劳,对中共滇中地委旧址进行修复,并将其作为峨山县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修复后旧址占地面积626平方米,主体建筑409.6平方米。2009年、2014年又相继进行了修缮。2016年7月,峨山县委将觅池冲“中共滇中地委旧址”改扩建工程纳入“甸中镇小河村委会‘红色乡村·幸福家园’示范区建设项目”。改扩建工程主要包括修建红色广场、红色栈道、浮雕墙和展室提档升级等项目,青山绿水间,“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展露新姿。2013年至2020年,先后有省、市、县各级党组织1350多批,60140多名党员干部到觅池冲开展党史党性现场教学。“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在党员干部党史党性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4年1月,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办公旧址被玉溪市文明委命名为“玉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国防教育基地”,被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命名为“玉溪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2021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小河村党总支书记李洪贵介绍,“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因地制宜,按照“巍巍昆仑”“云岭丰碑”“滇中记忆”“彝山烽火”“先驱英烈”5个展室布展,将中共党史和地方党史有机结合,全面有序地呈现出革命历史面貌。展室内收藏历史图片395张,文献资料156本,革命实物30件,党性教育片2部。

2017年7月,甸中镇成立了红色宣讲队,宣讲员刘洪华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有畏难情绪,镇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和镇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亲自披挂上阵,主动加入到宣讲活动中,为大家起好带头作用,还让有经验的宣讲员一对一指导其他宣讲员,并组织宣讲队成员参观学习、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宣讲技术练习等活动。”

为讲好红色故事,宣讲员利用工作之余,苦练内功,1万多字的讲解稿反复背诵练习,将生硬难懂的理论与一个个小故事结合起来,讲述一个故事、传递一种思想、阐述一种情怀。此外,在讲解的过程中,宣讲员还采用“彝汉”双语讲解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慢慢地,大家越讲越流畅,对我来说,讲解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和荣誉。”刘洪华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师,也是觅池冲最早的讲解员李宽保不止一次说,希望把滇中革命故事转变成教育当代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只有清楚过去艰苦的革命斗争史,才会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李宽保朴实的心声,也是一位老讲解员用言传身教的实际行动对新一代讲解员的精神洗礼,我会努力讲好甸中故事。”刘洪华说。

如今,伴随着甸中“红色旅游”日渐升温,慕名而来的党员干部群众与日俱增。据统计,每年均有60多批次各级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前来“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参观学习。觅池冲在党员干部党史党性教育中,充分发挥了“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作用,在市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和较大影响,2000年至今已有超过10余万人次的参观者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甸中镇还组建了以民间文艺人员为主体的红色文艺队,充分挖掘民间文艺人才,创作出以《三乡风云》为代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文艺作品。用花灯戏、彝族小品、花鼓舞、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和游客呈现红色记忆与党的新政策新思想,让新时代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成为红色教育的又一大主力。

红色基因助力乡村发展

觅池冲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淳朴的民风,这里的村民们传承革命先烈的红色精神,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让觅池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环境卫生好了,以前随处可见畜禽与人同路、生活污水四处横流、车辆农具乱放,不注重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而今,伴随着‘红色乡村·幸福家园’的持续建设,群众开始自觉履行自己制定的村规民约,清扫房前屋后、圈养畜禽、有序停放车辆、规范摆放农具,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得到增强。”李洪贵告诉记者。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红色乡村·幸福家园”项目,村里新建蔬菜大棚160亩、三面光沟工程1325米,全村大力发展番茄、菜豌豆等蔬菜产业,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除了助力幸福家园建设,红色基因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来到觅池冲,依托红色基因打造的“红色餐厅”让人眼前一亮,走进“红色餐厅”,浓厚的红色革命气息扑面而来,墙画、毛主席经典语录、红色标语等红色元素让人们在享受“革命餐”的同时,从画面重温那段烽火岁月,感悟这份红色情怀。

据介绍,觅池冲立足红色文化,将新建的多功能活动室打造成“红色餐厅”,通过竞价承包给私人经营。这种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初步形成重走“革命路”、共用“革命餐”及销售地方特产等“红色旅游”产业链,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加村民就业岗位,促进集体增收。

据介绍,下一步,觅池冲还将增加同煮“革命餐”、农事体验、共住民宿等活动,进一步打造集“红色教育、乡村旅游、体验式农业、文创产业”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以红色旅游发展带动革命老区人民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路上阔步前行

红色文化积淀深厚,滋养着甸中人民,“红色甸中”早已成为甸中的亮丽名片。而今,伴随着油橄榄特色产业的发展,这个曾经的革命老区正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阔步前行。

春日时节,在甸中镇甸中社区的峨山茂源油橄榄庄园古柏基地,一棵棵油橄榄树枝繁叶茂,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油橄榄作为绿化树,不仅叶、花可制茶或入药,枝可以作为鲜切花,果可榨油,油可进行深加工,就连榨油后的残渣都可以作为饲料用于喂养。”峨山茂源经济作物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琼丽向记者介绍。

在市场考察中,黄琼丽不仅发现我国75%的橄榄油依靠进口,还发现甸中适合油橄榄种植,于是于2016年流转甸中镇的706.7亩土地尝试油橄榄种植,并注册成立公司。发展至今,公司现拥有2287.9亩5万多株油橄榄树。到盛果期,每亩油橄榄年产鲜果600公斤以上,可产出特级鲜榨橄榄油90公斤。基地里忙于植株管护的工人告诉记者,在参与务工的过程中,每人平均每天可获得80元到100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有2000元到3000元的收入,能在家门口务工大家都很开心。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镇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甸中镇从2017年由玉溪农业生物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牵头引进油橄榄种植企业,大力发展油橄榄种植,力争将甸中镇打造成为集油橄榄种植、产品加工及研发为一体的农业开发示范区、高原特色农业加工区、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区。目前,已引进油橄榄开发企业8家,累计种植油橄榄19680亩。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带动种植”的模式,以企业带动农户,通过培训、引导、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甸中镇的劳动力合理调动起来。

“经过三四年的培育,大多数油橄榄树逐渐进入盛果期,2020年产量最好的植株每株产果30公斤,全镇油橄榄果实产量在50吨左右,产出橄榄油7.5吨。随着植株的逐渐成长,产量也将随之提升。”玉溪润玉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李福彪说。

这一身是宝的油橄榄树,为峨山县甸中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方面的优势也日益凸显。作为常绿且水土保持优良的树种,油橄榄耐干旱、耐瘠薄,在干旱荒山造林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成活后能增加造林面积,提高绿色植被覆盖率,减少种植区的水土流失,油橄榄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也得以发挥。

据介绍,未来,甸中镇将扎实稳步推进油橄榄产业发展,围绕油橄榄生态种植、研发生产、商贸物流等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甸中核心区达到10万亩油橄榄规模化种植,辐射带动易门等周边区域规划种植油橄榄25万亩,形成稳定的优质油橄榄原料基地。

记者手记

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 曾梦琪

从县城驱车行驶50多公里,来到青山巍峨、绿树环抱的峨山县甸中镇小河村委会觅池冲村,这里曾是滇中13个县的革命指挥中心,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淳朴的民风让这个村子呈现出农业健康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血脉代代相传,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在这里,能感受到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将更加坚定坚决跟党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想和信念。

如今,“中共滇中地委旧址”以“巍巍昆仑”“云岭丰碑”“滇中记忆”“彝山烽火”“先驱英烈”5个板块为内容,将中共党史和地方党史有机结合,全面有序地呈现出革命历史面貌,充分发挥着“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为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甸中组建了一支“甸中镇红色宣讲队”,20名青年干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承担起以“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为载体的红色义务宣讲重任,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滇中革命的故事,让革命先辈的精神更好地激励后人。”这是新一代宣讲员刘洪华的心声,也是觅池冲红色宣讲团成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们讲述故事、传递思想、阐述情怀。

只有不忘本来,才能面向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只有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才能在接续奋斗中践行初心使命,凝聚起发展前行的磅礴力量。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