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井水库新貌 (春和街道供图)
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本报从今天起,刊发《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栏目系列稿件,讲述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玉溪人民的幸福生活,热情讴歌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激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强大动力,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的主旋律,营造共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浓厚氛围。
□ 本报记者 李瑞铭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蓝天白云下,宽敞整洁的水泥路,白墙黛瓦的三层滇中民居,欢声笑语的小广场……仲夏日的红塔区春和街道飞井移民新村,一派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
20世纪50年代,为建飞井水库,1300多户“水库移民”舍小家为大家,搬到春和街道辖区12个村(社区),其中有585户1813人陆续搬迁至水库周边飞井社区9个居民小组中。
广场的凉亭里,悠闲的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在闲聊中回忆着过去的穷日子,谈论着如今的新变化,憧憬着未来的好光景……
“飞井水库建设之初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几十年来,灌溉着玉溪坝子近3万亩良田。”今年78岁的居民飞国兴向记者说起了水库的由来,“原来我家就住在水库中心的位置,为响应国家号召,我14岁时随父母自愿搬到现在的飞井社区飞井村。”飞国兴介绍,和当时很多地方一样,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刚搬过来时条件并不好,村民们居住在矮小破旧的土房里,靠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道路都是土路,旱厕和牲畜圈棚就在房前屋后,晴天空气污浊,雨天泥水、污水横流……“改革开放后,村子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人居环境逐年改善,尤其是近10年来变化特别明显,水库西岸都是村里一排排的‘海景’房,家家户户买了小汽车,环湖路沿线绿树成荫。党的政策好,让我们的美丽乡村变得更好在了,说明党和国家没忘记我们库区移民。”飞国兴激动地说道。
飞井社区党总支书记郭云荣介绍,20世纪90年代,水库周边相继开起了多家集餐饮、观光、垂钓于一体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消费让部分群众富了起来,但经营场所过于靠近水边也带来一定污染。2011年飞井水库被正式列为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点,根治历史形成的村庄、学校、养殖场、餐馆等污染源迫在眉睫。
从2013年起,市、区启动了飞井水库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工作,开展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工作,先后实施完成了库区农田退耕还库、环湖道路及截污管道工程、环库围网工程、水库清淤扩容工程、库区绿化等项目建设,根治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面源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2015年,经市、区两级争取,省移民局批准在飞井社区实施“美丽家园·小康库区”移民新村项目建设,完善了社区9个小组的道路、村内排污、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飞井社区也因此被老百姓称为“移民新村”。
“远看漂亮、进来干净、宜居宜业,10年来变化太大了。”郭云荣欣喜地告诉记者,“如今,飞井水库再现了‘草长莺飞、碧波荡漾’的美景,库区移民实地检验了这份生态答卷,村庄‘面子’和‘里子’的提升带给群众的不仅是便利,还有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村口的一块大石碑上镌刻着“饮水思源 不忘党恩”八个大字。“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来源于党的好政策,所以老百姓自筹资金在村口竖起了石碑。”村里今年毕业的大学生飞云仙说,“村子的变化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有了‘飞井海’这汪碧水,我们村产业兴旺了,群众富裕了,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