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铸丰碑|吴镇科:肉搏杀日寇英雄美名传
发布时间:2021-06-23

吴朝康讲述父亲的故事

吴家人保留着的吴镇科画像及《革命烈士证明书》。 (吴朝康提供)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都有为了正义、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奋勇向前、舍生取义的英雄。滇中大地上,也不乏这样的英烈。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玉溪籍和在玉牺牲的非玉溪籍烈士共有1603名,烈士信息还在不断完善。年年岁岁,我们都未曾忘记,他们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人民的平安,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为这片热土带来安宁,用自己的生命照亮岁月。他们的事迹,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他们短暂的生命,绽放出了耀眼的光华;他们的热血,铸就了我们的幸福;他们的名字,都被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为了深情追忆、缅怀英烈的英勇事迹,追寻、回望他们走过的光辉足迹,学习、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即日起,特别推出“热血铸丰碑   追忆我们身边的烈士”系列报道,通过英烈的亲眷、同事的回忆,充分展现他们的英勇事迹、崇高品质和不朽的精神遗存,从中汲取精神动力,砥砺前行,在持续深化“玉溪之变”中奋发有为、攻坚克难。

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为救国家、民族于危难,英勇作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英雄,吴镇科就是众多英雄中的一位。

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

5月下旬的一天,玉溪刚下过一场雨,天显得有些阴沉。因为刚做了手术,平时住在新平的吴朝康暂住在红塔区的女儿家休养。吴朝康是烈士吴镇科的儿子,已年逾八旬。他端坐在茶桌前,看起来精神矍铄,聊天时思维清晰。吴朝康手拿给父亲扫墓时拍的一些照片,在袅袅的茶香中,讲述起父亲的故事,以及他对父亲的敬仰和思念。

“我从没见过父亲。他1937年去当兵,出发后的第25天我才出生。”吴朝康说。尽管从没见过父亲,但多年来吴朝康一直在细致、用心地收集、整理、研究父亲的生平事迹和资料文稿,对父亲的人生和革命经历十分了解。

吴朝康介绍,其父吴镇科是1944年在湖南东安牺牲的,他是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军中将军长王甲本的副官。当时,王甲本的部队与日军遭遇,将士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拼杀,王甲本腿部中弹,吴镇科命令将士阻击,自己将皮带解下,绑住王甲本的伤腿,背着一米八以上身高的王甲本边打边撤,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突围。王甲本和吴镇科生死与共,顽强抵抗,在玉霁亭和日军拼起了刺刀,杀死数名日寇,最终两人壮烈牺牲。

1944年10月20日,新任军长方靖写信给吴镇科的父亲吴桂芬,讲述了王甲本、吴镇科与日军拼搏壮烈牺牲等情况,国民政府还给吴家寄来了“抗日阵亡将士证明书”“荣哀状”“飞鹰旗”等,追认吴镇科为“抗日烈士”。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吴镇科追授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英勇事迹受到多方褒扬

吴镇科牺牲后,各方人士送来了很多匾额和对联,上面的内容吴朝康张口就来:“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写了‘义行可风’的匾额,前清举人马太元写了‘忠义可风’及‘移孝作忠光增云史,捐躯为国名震湘江’楹联……”

这些牌匾,吴家一直珍藏着,“文革”期间,这些牌匾被烧毁。为了让牌匾以另外的形式留下来,吴朝康请来木匠,把一些木料好的牌匾做成了桌子、凳子。“牌匾被烧毁前,我用个小本子把牌匾的内容抄了下来,后来又请人重新制作了牌匾,把牌匾上的内容重新展示出来。”吴朝康说,“现在,家里还保留着父亲使用过的笔筒、镇纸等物品,还有一张祖父请人照着父亲的照片画的画像。这些东西,我们都要好好保留下去。”

吴朝康还提到,因为父亲的英勇事迹,1945年国民政府核准发给吴家特恤金五千块,收到这笔钱后,吴桂芬毅然捐献给国家作为抗日救国军费,这一义举在当时受到了人们赞扬,新平县县长周怀植为此写下“护主帅而归天忠昭湘水,捐恤金以救国义满滇池”的对联。

“信里有很多做人的道理”

懂事后,吴朝康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只有自己从没见过父亲,便问家人父亲去哪里了,而家人总是告诉他,他的父亲打日本人牺牲了。

吴镇科参军离开家后,吴朝康母子一直在祖父、祖母的庇护下生活,在教育吴朝康方面付出了很多。在吴朝康的记忆中,祖母每天晚上都要织布,一边织布一边让吴朝康站在面前背书,祖父则让他多看看父亲参军后写回来的信。“我想,或许当时父亲也是在祖母这样的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吴朝康说,“父亲当兵期间,写回来很多信,还寄回了一些照片,祖父专门用一个箱子装起来。我看过那些信,信里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不过,那些信在‘文革’期间被毁了。”

1951年,吴家人在吴镇科的一个本子上发现他写下的“为人子女须尽孝,家庭和睦万事兴”。尽管没有见过父亲,但是从家人讲述的一些事里,吴朝康认为父亲是一个孝顺、诚实的人,这可以体现在两件小事上。一件是1937年,县里征兵,吴镇科兄弟多,吴家要有人去当兵,吴镇科的哥哥不想当兵就外出不归,征兵处就把吴镇科的父亲抓进兵营。在昆明读书的吴镇科得知消息后,立刻返回家中,没进家门就去验兵,验上后,征兵处认为吴镇科不会逃跑,就让父子二人一起回家,短暂团聚了几天,吴镇科依约参军。另外一件则是参军后,有一次吴镇科的母亲生病,思念前线的儿子,写信要求他回家探母,吴镇科在回信中寄来了写有军长批示“战事太紧,等打败日军再回”的请假条。

优秀品德值得后人学习

吴镇科参军后与家人之间全靠书信保持联系。吴朝康四五岁时学写字,最初写的是比较简单的“吴、王、化、小”等,这些写出来的字被家人寄给了吴镇科,吴镇科回信说吴朝康的字像“西洋画里的海草”,充满了舐犊之情。

由于时间久远,资料不全,吴朝康一直都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在何处,经过长期的资料搜集及寻找,他终于得知父亲被葬在湖南东安,并在76岁高龄时第一次为父亲扫墓。站在父亲的墓前,吴朝康百感交集,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回家后写下了“古稀又六逢清明,率子驱车东安行,千里辛苦为何故?祭奠父茔史实明”的感慨。此后,吴家人又两次前往东安扫墓。“以后,只要身体允许,有时间我还会去扫墓,也会让后辈一起去。现在,我在整理家谱,专门给父亲写了一部分,让后人知道,他们的家人里有一位英雄,也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习先人孝顺、勤劳、正直等优秀品德。”吴朝康说。

相关链接

吴镇科,字进举,新平县桂山镇人,生于1916年9月6日,1936年考入黄埔军校云南分校,为第十五期学员。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