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表

甘洒热血换新天——记张盾烈士

发布时间:2021-07-14

□  代芯瑜

五月的通海秀山满目苍翠,山间登瀛桥畔一座烈士陵园在松柏间若隐若现,这里长眠着一位优秀的中共党员——烈士张盾,青石筑就的墓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愈发庄严肃穆。

张盾,原名张儒珍,1923年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周家营村。1938年,张盾投身革命,在束鹿县农会当勤务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至1949年间,张盾先后在华北一带任过沧石县游击队文娱干事,宁晋县委秘书、城区区委副书记、师范学校校长,冀中十一地委宣传干事,南下地委宣传干事等职。革命斗争的锻炼、党的教育,使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始终坚持战斗在最前列。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奉命向西南挺进,张盾随军南下,任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队长。这个中队的队员大部分是来自南京大、中学校的学生,他们大都刚出校门不久,经验不足,要带好这支队伍,任重而道远。行军路途遥远,有时还需要翻过雪山,又要防范敌人进攻,张盾忙前忙后,第一时间掌握中队行军动态,时刻关注每位队员的情况,主动帮助队员解决困难,深受队员爱戴。每到一地,张盾都要组织队员向当地群众开展宣传,将党的政策和思想传播到途经的各地。

1950年3月,张盾率第一批西南服务团的22名同志抵达通海县城,任中共通海县委书记,主要负责领导开展征粮、清匪反霸和恢复生产等工作,在他心里始终装着一个誓言——“建设新云南,洒尽血汗也心甘”。3月1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组织上分配我到通海任县委书记,责任太大了……别的县书记资格都是很老的,自己可得好好干,从实际中来充实自己。”担任通海县委书记期间,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热情,平易近人,主动承担工作责任,亲自向当地群众宣传政策,积极听取本地干部意见,帮助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支持当地干部工作,耐心指导年轻干部撰写材料。工作期间,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人,与工作人员同甘共苦,一起挑柴,吃粗米咸菜,步行下乡,不愿享特权、搞特殊。在通海县委研究干部工作时,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志敏认为张盾的妻子赵云彩入党多年,又有工作经验,提出让赵云彩担任城关区委书记,但张盾从全局上考虑,认为赵云彩条件不成熟,一直不同意。这就是革命者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4月18日,土匪地霸相互勾结,在通海制造反革命暴乱。危机之时,张盾坚守岗位,坐镇指挥,周密部署,果断决策,领导全县人民奋起斗争,至21日下午平息暴乱,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征粮清匪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新生政权得到巩固。

7月25日,张盾前往二区(今杨广镇)指导征粮工作。30日晚8时许,张盾与杨树藩、胡涛两名同志研究完工作返回区政府,在电话室与专署驻通海县协助工作的杨真同志打电话部署工作。就在此时,以朱炎为首的4名土匪地霸伪装成解放军,谎称有情报要找书记报告,骗过门岗后进入区政府院内,随即院内枪声响起,张盾中枪,重伤倒在电话室内,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于31日凌晨2时壮烈牺牲,年仅27岁。

1951年,通海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将张盾烈士遗体迁葬秀山,刻石立碑,以供后人瞻仰。1986年9月,通海县人民政府将张盾烈士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肃立,绿水长歌。如今,张盾烈士用生命守护的这座西南小城,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熠熠生辉,山河已无恙,英灵可安息。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