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溪高度重视聂耳文化品牌打造,聂耳故居是宣传聂耳、弘扬聂耳时代精神、打造聂耳文化品牌的阵地。红塔区把聂耳故居作为红色资源和重要课堂,全面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长青/文 邓星瑞/图
革命遗址是革命先烈不屈不挠、不畏流血牺牲、英勇顽强斗争的特殊战场,铭刻着先烈们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是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玉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大潮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玉溪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全市各地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
回望来时路,一些革命遗址而今是党员群众了解党史、培养爱国情怀、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玉溪儿女为建设美丽玉溪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然而,在保护革命遗址的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重重困难,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玉溪的革命遗址保护一直没有停步。
光荣的滇中革命斗争史
1926年11月7日,由中共广东区委派回云南组建党组织的李鑫和吴澄、周霄、杨静珊等,在昆明市平政街节孝巷24号召开党的秘密会议,宣布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国共产党云南特别支部成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不久,1927年初,派遣一批共产党人进入呈贡、昆阳、晋宁、澄江、易门、江川、玉溪等县开展革命活动,滇中地区成为全省党领导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玉溪虽处大后方,但党组织在滇中各县积极领导和组织各族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向广大民众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团结争取各阶层人士,组织进步团体,演唱抗战歌曲,公演进步话剧、花灯,出版宣传刊物,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前方抗日将士,有力地推动了滇中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
然而,滇中革命斗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云南省工委从昆明等地派出大批经过城市爱国民主运动锻炼和考验的党员及“民青”等成员到滇中各县开展革命活动,在各地建立了党的地下工作据点,培养骨干力量。同时深入农村、乡镇和学校,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开展统战工作,成立各种群众组织,发展党员和“民青”成员,组织领导广大农民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并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1946年7月,王以中、董治安、董子健在峨山中学忠义堂成立滇中地区第一个县工委——中共峨山县工委,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革命力量。1947年底,云南省工委在建水西林寺召开会议,决定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创建游击根据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滇中地区开展武装起义的时机已成熟,革命斗争由地下活动转为公开武装斗争。1948年8月,中共滇中地工委成立,负责人为温宗姜,统一领导滇中13县的工作。1948年11月17日,成立峨山游击大队,在峨山、双柏、易门交界地区开展游击斗争,开辟了以峨山县甸中镇为中心的峨山游击区,并逐步发展扩大为包括峨山、新平及玉溪、易门、昆阳、双柏等县结合部的滇中游击根据地。
1949年4月下旬,根据中共云南省工委指示,中共滇中地委在玉溪正式成立,温宗姜任地委书记,杨履然、杨一堂为地委委员。随后,各县县(工)委也先后成立。在中共滇中地委和各县县(工)委的领导下,滇中地区的革命斗争发展迅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中共滇中地委领导滇中各族人民和滇中革命武装,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展开了“清剿”与反“清剿”的激烈斗争,保卫、巩固和扩大了包括峨山、新平全县及易门、双柏、昆阳、玉溪、河西等县交界地区的滇中游击根据地。在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权,广泛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部队。同时主动向国民党统治区出击,逐步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
1949年底至1950年初,人民解放军二野4兵团挥师进军云南,国民党军队纷纷溃败南逃。滇中党组织和滇中独立团在“边纵”其他兄弟部队的积极配合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先后解放了滇中13县,推翻了国民党在滇中地区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滇中革命斗争的胜利和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第一大队、第六大队在岳肖峡的带领下到达玉溪,与滇中地区党政军民举行团结会师大会。会后,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决定,滇中地区改称玉溪地区,同时组建了新的中共玉溪地委、玉溪专署和玉溪军分区。从此,在中共云南省委和玉溪地委的领导下,玉溪地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
亟待保护的革命遗址
今年2月,记者前往红塔区春和街道波衣村委会大水槽村滇桂黔边纵滇中护乡五团团部旧址采访,旧址房屋建于嘉庆年间,原为武庙,房屋坐西北望东南,土木结构,是三间四耳一倒座的四合院。经过岁月变迁,颓圮的护乡五团团部旧址而今已淹没在村里,承载着这段红色记忆的旧址修缮保护迫在眉睫。
3月,记者来到易门县一个叫杨家龙潭的小村庄,在这个小村庄背后的竹林里,曾是滇中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旧址,而今这里没有立碑保护,若是没有当地人带领,外人很难知道滇中第一个党支部就是在这个茂木丛生的林子里成立的。
4月,记者来到位于华宁县盘溪镇东升街33号的地下交通站旧址,这是一个隐秘在宅巷里破败的两层民居楼房,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小楼而今已成危房摇摇欲坠,很难想象,这里曾为中共云南省工委传递了大量情报、文件和资料,确保中共云南省工委和弥勒西山游击队联系和人民转移,为打开盘溪地方工作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年至2011年,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省委党史研究室统一组织的革命遗址普查中,玉溪市普查出革命遗址151个、其他遗址19个。其中,隶属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有23个,尚无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但在过去两年或之前由党史部门筹集资金(含省、市、县区各级配套)进行保护,设立了碑、牌或其他保护标识的有16个。
在151个革命遗址中,按类别划分,属于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的50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61个、重要领导人故居14个、烈士墓1个、纪念设施25个。其中损毁的有42个。按保护级别划分,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未定135个。按利用级别划分,列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个、未定129个。
总体上看,玉溪党史遗址较多,但保护利用得不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151个革命遗址中,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占10.63%,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11.8%,完全破坏的达24.56%。
革命遗址保护的症结
在谈到革命旧址保护中遇到的问题时,波衣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施建宝表示,产权问题一直是遗址迟迟得不到修缮保护的症结所在。“经过几番努力,目前产权已经由村委会从村民手中收回,这是遗址保护利用中最关键的一步。”施建宝告诉记者,“产权收回来了,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一直以来,产权私有成为革命遗址保护的“拦路虎”,私有产权革命遗址保护产权不清、人员居住改造破坏、闲置荒废难以修缮等短板亟待补齐。此外,在众多的革命遗址中,权限不清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有的是文物部门在管理,有的是民政部门在管理,有的是几个单位共同管理。由于缺乏协调机制,权限不清,存在管理单位不统一,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对一些革命遗址,到底应由哪个部门负责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到什么程度,也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有力的监督检查措施。
2020年6月,原玉溪地委书记、地区人大工委主任段毓华将盘溪镇的老房子——原中共云南省工委盘溪地下交通站旧址捐赠给华宁县委、县人民政府,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然而,由于缺乏资金,至今没有得到修缮保护。在革命遗址保护中,保护经费不足是制约保护利用的一大因素。2011年至2017年,市财政每年补助革命遗址保护经费50万元。自2018年起,由于财政困难,50万元革命遗址保护经费没有列入预算。县(市、区)、乡(镇、街道)、村也因资金缺乏,除个别重点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外,其他革命遗址都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
在革命遗址保护过程中,宣传力度不够也是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市虽然利用党史书籍、党史信息和重要纪念日、党史“六进”等活动,开展党史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市内的革命遗址遗迹有所了解和认识,但对革命遗址保护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广大群众对革命遗址保护的认识不够、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
此外,红色旅游资源亟待开发利用,红色旅游形式不够丰富。玉溪市红色旅游的景点景区较为分散,路程较远,连接成线难度大,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整合的深度不够,相对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特色不足、挖掘不深、吸引不强,现有的旅游线路开发过程中,红色旅游景点的“配角”色彩浓厚。
革命遗址保护的样本
散落在全市各地的革命遗址像点点星火,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作为革命先辈战斗生活过的地方,革命旧址是鲜活的革命历史教科书,是革命历史的记忆载体,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资源,保护好这些革命遗址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玉溪市在保护革命遗址工作上不断探索,打造出了如玉溪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孙兰英烈士纪念馆、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等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了阵地作用。
2013年,红塔区对玉溪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进行立碑保护,由于原址损毁严重,列为危房,2017年2月拆除重建。2016年10月,红塔区对武装基干队曾经驻扎过、筹建玉溪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进行修缮。2017年6月,将旧址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进行布展,成为红塔区首个展现红色历史与基层党建、史志研究,发挥红色资源承载党史党性教育作用的红色品牌。
“自修缮开放以来,经常有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多的时候一天会来好几拨人。”红塔区李棋街道任井社区党总支书记殷国春告诉记者。
同样火热的还有易门县小街乡的孙兰英烈士纪念馆。而今,该纪念馆已是易门县及周边地区追寻革命历史遗迹、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基地。
在易门县小街乡,孙兰英烈士雕像前摆满了鲜花,雕像后便是孙兰英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了孙兰英等先烈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事件和革命故事,生动展示了先烈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纪念馆始建于1997年,2016年提档升级后,通过图文介绍、实物展示和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孙兰英参加革命斗争的真实历史事件和革命故事。不久前,小街乡“乡愁史馆”举行揭牌仪式,依托“兰英精神”和“旦东文化”的深远影响,小街乡党委于2021年初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充分展示小街的人文史、革命史、农村社会变迁史,使其成为展示乡村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成为记录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乡愁博物馆”;成为留住乡情、凝聚人心的“加油站”;成为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纪念馆”。
峨山县甸中镇小河村委会觅池冲曾是中共滇中地委旧址所在地,经历多次修缮与提升改造,而今的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已是“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基地”“玉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玉溪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充分发挥着“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作用。
觅池冲立足红色文化,将新建的多功能活动室打造成“红色餐厅”,通过竞价承包给私人经营。这种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初步形成重走“革命路”、共用“革命餐”及销售地方特产等“红色旅游”产业链,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加村民就业岗位,促进集体增收。
红色资源利用的新探索
在聂耳文化广场景区,参观音乐广场、升旗台、聂耳铜像、聂耳山、聂耳桥等,学习聂耳精神。在聂耳纪念馆,参观展览,聆听聂耳故事,重温入党誓词,唱国歌,听“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专题党课。在聂耳故居,进一步了解聂耳生平,了解故居承载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以及聂耳通过接触花灯,对其后期创作的影响,听聂耳创作的经典曲目演奏,听聂耳创作的代表性歌曲演唱。这是今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玉溪市推出的“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红色学习体验线路,特色学习体验活动掀起了玉溪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红色学习体验线路的推出,是玉溪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举措之一,也是用活用好红色资源的一次尝试。近年来,随着红色研学旅行、团建拓展、党建培训等需求逐年提升,红色旅游也在不断升温。依托当地现有的红色资源,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培育和发展红色旅游新业态成了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的新尝试和有益探索。
6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新平县戛洒镇耀南村的大平掌战斗遗址“陇西世族庄园”,庄园正在进行修缮。“我们耀南村要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需要利用现有的红色资源,继续打造好发展好红色旅游线路。依托自然景观优势,植入红色基因,让我们的旅游景区能够留住人。”说起耀南的发展,
新平县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杨超雁谈了自己的看法。
同耀南村不一样的是,滇中护乡五团团部旧址所在地波衣村地处高寒山区,村委会以种植烤烟为主、西蓝花和菜豌豆等经济作物为辅,加之缺水干旱,农业种植产品单一,附加值较低,村委会基本没有集体经济,经济相对落后。面对这一情况,村干部考虑依托村里的红色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使波衣村走出一条“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革命老区新发展之路。
“修缮保护滇中护乡五团团部旧址,建设红塔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提升波衣村委会知名度、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形成红塔区西部山区旅游龙头、推动各产业可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原派驻波衣村的扶贫工作队队员、区政协委员马云龙说。
马云龙告诉记者,滇中护乡五团团部旧址距离玉溪市委党校12公里,可以建成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距玉溪县第一党支部20公里、中心城区聂耳广场22公里,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基点;距黄草坝14公里(徒步路线6公里)、大石板6公里,是红塔区西部环线旅游的核心区。
红色资源记录着党的光辉历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凝结着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弘扬好,是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必然要求,是记录革命历史、铭记伟大历程的必然要求,是弘扬伟大精神、赓续精神谱系的必然要求,是鼓舞革命斗志、奋进伟大征程的必然要求。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