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喜马拉雅旱獭:别碰我!我身上的鼠疫不是闹着玩的
Marmota himalayana
喜马拉雅旱獭,隶属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别名土拨鼠、雪猪。栖息于海拔1500至4500米的高山草原地带,国内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云南等省份。照片摄于迪庆。
喜马拉雅旱獭非常好辨认,如果看脸,与脸颊明显的黄褐色形成对比的是,额头到鼻端呈现出一个“黑三角”。一般颈背和体背部为沙黄色,腹部为淡淡的棕黄色,不过,不同地区它们的毛色会有少许差异。幼年个体体毛色多为较暗的灰黄色,随着年岁的增加毛色也会逐渐变化。
在人们印象中,提到啮齿类动物,首先想到的就是老鼠(多指褐家鼠)、兔子、松鼠等比较小的动物。而喜马拉雅旱獭,却是啮齿动物中的巨无霸。喜马拉雅旱獭成年雄性身长约67厘米,雌性约52厘米。体重方面雄性约6千克,雌性约5千克。四肢粗短,体形矮壮,前足有4趾,后足有5趾,以方便掘土。
它们被称为草原上的“挖掘机”,强而有力的四肢可以轻松地刨开土层,挖出一条条错综复杂的暗道通向巢穴,有的洞穴深度可达10米。
由于极度喜欢家族生活,它们的巢穴也多为家族型,在土壤条件理想的地方,喜马拉雅旱獭群落多达30个家庭,甚至会出现1公里范围内,就有10多个家庭落户此处。
它们的社交方式业非常有趣,会像新西兰的毛利人那样进行碰鼻礼,也会用鼻子碰嘴或脸颊。
雌性喜马拉雅旱獭大约在2岁时性成熟,它们的婚姻状态多为一夫一妻制,极少数情况雌性可能有多个配偶。每年二三月,是它们的繁殖期。经历1个月的孕期,雌兽会生下2至11只幼仔。
喜马拉雅旱獭是食草动物,它们偏爱柔软多汁的草类植物,当然也会食用种子、谷物、水果和坚果。曾经,人们视其为高原草场的破坏者,它们也一度被大量捕杀。而这种做法实际上破坏了喜马拉雅旱獭所处生境中的食物链关系。喜马拉雅旱獭是熊、狐狸和猛禽等大型食肉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如果喜马拉雅旱獭消失,那么高原上脆弱的生态链也将崩塌,上游食物链的动物必将经历饥荒,甚至导致灭绝。
说到旱獭,很多人最熟悉的或许是那个站立着大叫“啊”的土拨鼠的表情包。其实这是旱獭发现敌情后惊恐的表现,同时也在提醒同伴注意危险,如果危险还在靠近,它就会一溜烟钻进洞里。
因其长相憨厚可爱又被做成各种表情包或者短视频传到网上,使得它们成了网红。近一两年来,在不少短视频平台都可以看到,有人特意到青海、西藏等地区喂食拍照。
然而,对人来说,包括喜马拉雅旱獭在内的很多旱獭都十分危险。
它们身上带有最恐怖的瘟疫之一,鼠疫!研究发现,喜马拉雅旱獭是鼠疫的的自然宿主。跳蚤叮咬带病的喜马拉雅旱獭后,再叮咬人就会把鼠疫过到人身上;而人如果直接接触,也很容易被感染。曾有报道,有人对带有鼠疫的喜马拉雅旱獭剥皮,最后被感染。
鼠疫传染性强,在欧洲曾被称为“黑死病”,不及时医治病死率高达30%以上。历史上的几次鼠疫大流行夺走了数以千万人的性命。目前,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鼠疫被列入甲类防控管理传染病,也就是最高等级的防控。
我们呼吁,盲目与“网红”喜马拉雅旱獭合影、喂食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这样会使致命传染病离你非常非常近!
杨涛,自然生态摄影师,曾获2020年中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植物和真菌组二等奖。多年来一直关注和拍摄横断山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致力于用镜头诠释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以发现性的视觉引起观者情感上的共鸣,以影像的力量促进自然保护。
策划统筹:赵娟 连惠玲
文字整理:田源
海报设计:郑弼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