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民间工艺
  3. 正文

定制生活仪式感的山村铜匠


茶具。


多种用途的勺子与叉子。


铜壶与托盘。


小巧精致的甜点盘。


在家中锻打铜器的蔡从良。

初冬时节的阳光,照得人暖暖的。来到通海县杨广镇蔡家山,虽未见人,但“叮当、叮当”的敲打声却从一间间隐蔽的作坊中传出来。对于这个以铜器闻名的村庄来说,这是悦耳至极的声音。

隐藏在村落里的作坊

寻至蔡从良的“从良铜器”作坊时,“叮当”声更响了。一把锤子,一个铁砧子,在有规律的敲打声中,蔡从良手中精致的甜点盘慢慢有了雏形。环视蔡从良的铜器加工作坊,着实“简陋”,入眼的几十把锤子、几个墩子、几个模具、几把锉刀和裁刀,分散于各个角落。蔡从良拿着铜器在不同的工具中一遍遍地敲打、清洗、煅烧和打磨,铜制甜点盘便有了光泽,有了生命。

蔡从良说:“烧过的铜较软,手工塑型相对容易,手工敲打后,其密度、硬度都更高,使用寿命更长,而且我们敲打也不是随便打,乱中有序的手工锤纹,会让铜器手感更好、更美观,客户看见手工的痕迹也会更喜欢。打制铜器所用的工具,大多都是沿用了数百年的简便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具材质有了变化,但其功能与旧时一致。”说罢,蔡从良聊起了放在角落的模具:“比如这个塑型模具,以前我们用木质的,现在换成了铁质的,基本功能没变,对手工艺人来说,这也是传承。”

精致派与仪式感

在蔡家山,蔡从良与众多专注打制铜炊锅、铜锣锅的铜匠不一样。他以打制精致的小件餐具和茶具为主,在其阁楼上的样品屋里,就有上百件精致可爱的小铜器,与铜炊锅、铜锣锅放置一屋,更显“娇小”。他说:“我近几年才开始打制餐具和茶具,目前,销路与评价都不错。”

与蔡从良谈及转型,他觉得2015年是一个转折点。那时,一位来自北京的美食家来到蔡家山,看见了蔡从良尝试打制的餐盘,大为惊喜,当场便下了订单。蔡从良也由此开始思考转型,并意识到,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致派”,讲究“仪式感”:在遍布城市角落的西餐店和茶室里,人们吃西餐用刀、叉、勺,吃甜点用甜点盘,喝咖啡有咖啡勺,吃水果用水果叉,喝茶用的茶壶、茶杯也兼具精美与实用。

于是,这个山村里的铜匠开启了他的转型之路,并用简便的工具打制出了一件件精美“洋气”的产品,颠覆了铜器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形象。

如今,蔡从良与3个线上商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约供应1000件商品,以餐具、茶具为主。他的客户已遍布北京、重庆、广州、上海、昆明等地。此外,蔡从良还拥有大量的“朋友圈”客户。“我在朋友圈发布甜点盘、坚果盘、咖啡勺、水果叉、茶壶、茶杯的图片后,老客户们就会带着亲友前来购买。”蔡从良说。

传递手工艺人的温度

除了精致的餐具、茶具,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常用的锅铲、汤勺、饭勺、漏勺等,也是他的主打产品。蔡从良认为,常用铜制品可以补充铜元素,还可以帮助杀菌,所以他家厨房里的锅、勺、盆均为铜制。“我做的勺子和锅铲有几十种,这些东西生活中常用,不愁卖。”蔡从良说。如今,蔡从良打制的餐具与茶具达到了上百种,其中不乏他自己设计的产品。有时候,客户也会从远方寄来精美的样品让他打制。作为一个好学的铜匠,蔡从良在“照葫芦画瓢”的过程中,也会做些细小的改良,再开拓自己的市场。他拿起了手中的咖啡勺说:“你看这个咖啡勺,样品的勺柄比这个长多了,使用起来不够方便,我就建议客户缩短一些。”

蔡从良是一个勤奋又“古板”的铜匠,始终坚持手工打制,有时订单较多,或是订单比较集中,没法按时交货时,他宁肯少接些订单。为此,他认为:“宁愿不保量,也要保质,这是手工艺人的底线。”

2017年,蔡从良被通海县人民政府评为通海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师,他说:“我希望我打制的餐具和茶具能得到更多人喜欢,我也希望通过这些铜器传递手工艺人心的热度和手的温度。”(记者 何超 文/图)

编辑:刘玉霞   审核: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