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省深耕绿色发展沃土培育绿色发展动能
发布时间:2022-02-18来源:云南日报

开栏的话

今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隆重召开。这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实践伟力,充分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报道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广泛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进一步激励全省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初春时节

绿意尽染山冈,清泉潺流大地

行走云岭大地

天蓝、地绿、水清

处处生机勃发

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画卷

从城市到乡村

写在人们脸上的是

生态富民、绿色发展所带来的

获得感和幸福感

图片

腾冲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生态兴,则文明兴

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

更是全国的宝贵财富


以坚决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让七彩云南的神奇美丽享誉全球为责任和使命,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一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耕绿色发展沃土,培育绿色发展动能,擦亮绿色发展名片,推动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



图片

鸟瞰高黎贡山 艾怀森 摄


攥紧治理之拳 补齐生态短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没有美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以生态立省的云南懂得绿色的珍贵,深知绿水青山之于富民强滇的重要意义。在保护绿水青山上,云南舍得眼前利益、舍得增长速度、舍得GDP。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云南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九湖保护治理等8个标志性战役。

  2021年,云南全面打响“湖泊革命”攻坚战,开展九大高原湖泊“两线”划定,彻底转变环湖造城、贴线开发格局。深入推进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长江“十年禁渔”、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工作。以坚定态度关停197家企业,全力遏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盲目发展,全面出清重点工业行业淘汰类产能。

图片

赤水河 图源:视觉中国

  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无异于解开一道复杂的“方程式”。生态环境监管只有“长出牙齿”,动真碰硬,才能化解顽疾。

  2021年以来,云南省紧盯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条主线,创新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并把联合执法检查作为创新机制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注重成效的有效方法,将执法+技术深度融合,紧盯重点,破解生态环境执法热点、难点问题,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促进问题整改。全省累计开展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检查活动9批次,覆盖15个州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因疫情防控未实施),共出动人员超过9.2万人次,检查各类对象超过2.3万家,发现问题总数近4.7万个,涉嫌环境违法需立案查处近2500家。检查覆盖范围之广、检查内容之全、抽调人员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发现问题体量之大、执法能力提升之快、取得成效之显著均是前所未有。

  攥紧治理之拳,补齐生态短板。在全省共同努力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平稳向好,抚仙湖流域治理被自然资源部列入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洱海流域被纳入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各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8%以上。全省新增营造林488.63万亩,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2.2万亩。

图片

抚仙湖 图源:视觉中国

  各地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抓实抓牢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做到用督察“内窥镜”找“病灶”,用执法“手术刀”除“顽症”,着力解决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加压力,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平战结合,医废处置安全保障有力有效;丽江市把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全市发展的“三个定位”之一,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加快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放眼全省,不断提升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水平、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筑牢制度之基 赋能绿色发展

  从长远来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长效机制和制度的构建,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步伐。

  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全省上下一盘棋,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保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

滇池水杉 杨峥 摄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关于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关于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等,基本构建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先后修订《云南省泸沽湖保护条例》《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实现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一湖一条例”;先后出台《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规范》等。

  2020年7月1日,《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实现以立法的形式统筹、规范、约束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和管理行为。2021年8月12日,《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实施细则》印发,为云南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成为各地发展的路径和选择。

  位于金沙江北部的华坪县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工业一度成为华坪县的支柱产业,2013年产煤高峰期原煤产量达740万吨,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来自煤炭产业。“一煤独大”的“黑色经济”衍生出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水源枯竭、房屋开裂、地表植被破坏、地质灾害隐患等问题凸显,随着环境不断恶化,矿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下降。

  在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进程中,华坪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一煤独大”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以优质晚熟芒果为主,柑橘、核桃、花椒、茶叶、蔬菜等为辅的生态产业。今天的华坪,百万亩生态产业成为山区群众的“绿色银行”,不仅治理了荒山、修复了矿山,保护了绿水青山、改善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更是把绿水青山变成了群众的金山银山。

0

华坪县芒果种植基地 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之一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1.81%。近年来,怒江州结合自身优势,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在夯实绿色生态家底、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以绿色产业鼓起群众腰包,激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深入探索从生态扶贫到生态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极目彩云南,“绿色”成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鲜明底色。

  如今,绿色能源跃居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以绿色能源为驱动的绿色铝、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壮大。

图片

云南绿色铝产业园 陈飞 摄

  如今,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开启工业绿色发展新征程。以坚果产业、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为切入点,云南林草产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170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900亿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彩云之南的村村寨寨,村容村貌令人耳目一新。弥勒市可邑小镇、澄江市马房村、临翔区南美特色旅游小镇……随着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旅游特色型村庄建成,生态优势正转化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优势。

图片

澄江市马房村 贺凯 摄

  根植绿色理念、推动全民参与。政府大力治理环境,群众自觉护美家园,上下一心绘就了彩云之南最美发展底色。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逐绿而行的宽广道路上,云南砥砺前行,守好一方水土,永续发展根基。


图片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着眼“十四五”发展目标,云南省将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充分发挥云南绿色能源、森林碳汇资源禀赋优势,科学制定实施云南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落实各重点行业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让碳达峰目标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度协调统一,绘就美丽云南新画卷。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碳达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是一次绿色工业革命,是二氧化碳排放由增转降的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必将引领国内和省内能源和工业结构绿色转型,也将带动全社会生产和消费理念的绿色转型,进而整体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对企业而言,用减排机制倒逼,可能短期内一些产业会受到损失,需要政策保障,但从大账来算,低碳转型是利大于弊。

图片

白鹤滩水电站 江文耀 摄

  而事实上,在减污降碳的探索中,云南省一些企业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落实国家和云南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严格控制能耗总量、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100万吨以内。与此同时,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实现节能降碳增效。健全节能降碳管理体系,提升生产组织过程中的能源管控水平,实现能源高效梯级利用,不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水平。

  “按照二氧化碳排放来源,水泥生产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可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根据相关计算推算,水泥企业二氧化碳排放中直接排放约占总排放的98%,间接排放占2%。”云南省水泥行业龙头企业——文山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奚健说,立足“十三五”环保减碳工作成效,公司将持续加大环保投入,致力于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按照云南省《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书》所倡议的“建材行业2025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行业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履行企业降碳主体责任。

  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是云南省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企业,也是我国第一家实现林纸一体化的企业。多年来,云景林纸探索出了一条“以林促纸、以纸养林、林纸结合”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产业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来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云景林纸充分发挥原料林基地建设营林造林优势,积极开展林业碳汇研究和开发。

  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学鸿介绍,预计“十四五”末,企业可实现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单位产品能耗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0%、30%,基本实现碳达峰。通过开发林业固碳,力争2025年实现企业内部碳中和。

  培育壮大发展动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云南省加快推动存量项目改造提升,抓实抓细产能置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逐步构建起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的良性互动机制,部分行业呈现向高效低碳转型发展的趋势。

  水泥行业是碳排放较大、能耗较高的行业之一。记者从省工信厅了解到,通过持续推动水泥企业淘汰落后低效产能、置换建设先进产能项目,云南省可实现水泥熟料落后产能全部退出。置换完成后,限制类生产线将由2016年的38条下降到4条,平均单线规模由2171吨/日提高到3323吨/日,产能由2016年的10162万吨(含淘汰类)压减至9071万吨。全省水泥产能过剩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在推进水泥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云南省涌现出了以运用数字化矿山、智能化生产线、超低排放与节能降耗新技术,建设绿色花园工厂的先进典型。云南易门大椿树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淘汰退出原有日产2500吨、1500吨2条低效产能水泥熟料生产线,通过产能置换建设1条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该项目配套建设6兆瓦余热发电项目,实现低温余热回收利用,可替代生产线所需电量的20%;通过采用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技术和先进装备,构建了具备自感知、自适应、自控制、自决策、自执行的新型生产方式。相较改造前,生产效率提高了24%,运营成本降低11.8%,能源利用率提高12.6%,年可节约标准煤1680吨。

  近日印发的《云南省工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优化调整工业结构,提升工业能效水平,推动全省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云南工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1

风力发电 图源:视觉中国


  “十四五”期间,立足丰富的资源禀赋优势,云南省将着力挖掘绿色发展新引擎,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开启工业绿色发展新征程,实现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能源效率稳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到2025年,全省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将显著提升,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以强化工业碳排放控制和管理目标为抓手,云南省将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率先达峰。围绕国家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研究提出云南省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路径和行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园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积极开展工业产品和产业园碳足迹管理,提高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力。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提升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企业碳资产管理意识。与此同时,加大先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升全行业低碳发展水平。培育低碳发展示范标杆,依托绿色能源和丰富的高原林业碳汇资源,在园区、企业、产品层面探索碳中和云南方案。

  “绿色屏障”护卫洱海

  春日的洱海,湖面波光粼粼,湖岸姹紫嫣红。在洱海生态廊道沿线,曾经建有亲水客栈、民宅村落的许多地方,如今已恢复成一片湿地岸线及青葱绿地。

2

洱海 张成 摄

  “湖进人退、生态搬迁,只是保护洱海的第一步。”云南基投公司副总经理、大理苍洱公司董事长吕旺介绍,作为洱海治理的重要项目,洱海生态廊道被称为保护洱海的“最后一道屏障”。这一绿色屏障由生态搬迁工程、生态修复及湿地工程、管网完善工程、生态监测廊道工程及带有湿地修复科研功能的试验地工程5个工程组成。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退、修、补、道、研5件事。

  近年来,为保护洱海生态环境,洱海生态廊道项目涉及的23个村1806户居民进行了生态搬迁。生态搬迁以后,遗留下的破碎的农村房地基,生态系统较差的滩涂地,以及原有的硬质岸线,原有人为修建的田埂、鱼塘埂等,都需要进一步修复及重新塑造。

  “修复工程以自然恢复、还原湖滨缓冲带生态功能及原始自然风貌为主要方法,重建原有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有效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构建从水到岸到湿地的缓冲区,以及到村庄的绿色空间,形成了更有层次的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更加有利于物种丰富,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吕旺介绍,截至目前,洱海生态廊道项目修复生态岸线累计32公里,修复生态湿地和入湖河口共计790万平方米,奠定了生态屏障的绿色基地。

  今天的洱海,已看不到伤痕累累的湖滨岸线,取而代之的是修复后的大量湿地、入湖河口等形成的自然驳岸或保育区,在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净化着入湖河口水质,保护着洱海的碧水蓝天。优美的生态廊道已成为大理新晋网红打卡点。

  五级林长上山 合力管绿护绿

  走进弥勒市可邑小镇,绿林苍苍、空气清新的景象,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图片

可邑小镇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供图

  作为云南省首批10个林长制试点县(市)之一,弥勒市经过一年多探索实践,建立了“林长+督察长”协作联动机制、“市+乡镇+行政村+小组”四级林长责任制、市级领导划片“包保+挂钩”联系乡镇责任制。

  在全市四级林长和护林员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全市森林督查疑似图斑比2020年减少615个,面积减少789.19公顷,实现了林长制从建制度、定责任向见行动、见实效的跨越转变。

  自2020年10月探索实施林长制以来,云南省各级林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履行职责,深入开展林长巡林检查督导,切实担负起林草资源保护发展责任。

  安宁市于2021年12月开始实施林长制。在安宁市“城市大脑”,点开安宁市林长制应用程序,可见安宁市划定管护网格300个,一个网格一个护林员,清晰划定巡护范围、巡护路线、巡护时间,精细化管理,将林区管护责任按网格精准落实到人,多层次、全方位保护森林资源。

  截至目前,云南省已全面建成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林长制体系,共设立各级林长36999人,从省级到县级建立起“总林长令”发布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由省、州(市)、县(市、区)三级人大、政协负责同志担任督察的林长制督察体系,有效解决“运动员、裁判员”交叉重叠的问题。

  在立足已有成效的基础上,云南省将坚持管绿、护绿、增绿、活绿并重,持续深入推进林长制,在守护好七彩云南绿水青山的同时,努力让绿水青山焕发出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

  光伏提水发电 造福干热河谷

  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永胜县涛源镇,千亩金灿灿的沃柑挂在枝头,昭示着新一年的丰收光景,金移村村民胡丽明顶着烈日在自家的地里忙碌。

  “以前这里没有水,实施光伏提水项目后再也不用为用水发愁了。我家种了沃柑、柚子等经济林木,一年收入有好几十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胡丽明说。

  金移村是移民村,村民搬到涛源镇后生产生活用水匮乏,望着近在咫尺的金沙江水却无力开发利用。光伏提灌站的修建,改变了金移村靠天吃饭的窘境。如今,水能到达的地方,村民种起了沃柑、释迦果、芭蕉等经济林木,亩产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上万元,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拓宽了增收渠道。

  近年来,永胜县充分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光照充足优势,由政府整合资金实施光伏提水工程,采取“光电互补、余电上网”和“全额上网”两种方式,解决了群众用水难和建后管理问题,建立“以水养水”运行机制,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有机融合。

图片

光伏发电 卢维前 摄


  目前,一期30座光伏提灌站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境内金沙江两岸累计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万多亩,预计二期和三期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为最大程度减少耕地占用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永胜县将光伏板全部安装到荒山荒坡上,昔日的荒山荒坡披绿挂果,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推动科技赋能 力促精准治污

  地处珠江流域的异龙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湖周大量发展渔业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藻类开始大量滋生,水质逐步下降为劣Ⅴ类。

  2016年以来,云南省先后组织开展异龙湖水体达标三年行动、决胜异龙湖水体达标“冲刺行动”,全力推进规划项目建设提速和50个具体问题整改清零,异龙湖水质提前2年实现规划目标。

3

异龙湖 可云超 摄


  日前,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派出16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异龙湖生态补水调度原型模型试验。试验共布设水量、水质、水生态监测点位33个,计划通过现场采样、原位观测、室内化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技术手段,初步摸清湖泊湖流结构、入湖污染物迁移扩散特征及生态补水对湖区水质改善的影响,为科学制定异龙湖生态补水调度方案等打下基础。

  5年来,得益于科技赋能精准治污,云南河湖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正逐步实现。(撰文 胡晓蓉 李承韩 车熙 段晓瑞 王淑娟)



编辑:陶晓兰   审核:

关闭
专题公用底部
  • 玉溪网版权所有
  • 滇ICP备08100907号-1
  • 云新网前审字2013-06号
  •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办
  • 玉溪日报社
  • 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