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边境小康村扮靓祖国西南边疆
发布时间:2022-06-16来源:云南网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一首脍炙人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从云南边疆佤山传唱至大江南北。

  歌曲轻快而又饱含深情,唱出了佤族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开创新生活的喜悦心情和豪迈心声。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源起的地方,正是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

  从刀耕火种到各族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时隔多年,这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9年底,该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近一年以来,当地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极大激发了边境村寨各族儿女的奋斗精神,《阿佤人民唱新歌》再次唱响!

  “支部+农旅”走出乡村振兴幸福路

  沧源县所在地区古时称为“葫芦王地”,由于山高水阻、交通闭塞等原因,解放前,沧源县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沧源贫穷落后的经济现状,党中央有针对性地对沧源实行区别于内地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方针。196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沧源佤族自治县正式宣布成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沧源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等都有了保障。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新路径,通过“党支部+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双绑模式,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振兴幸福路。

  走进糯良乡班鸽村,一条干净的水泥路连同两头,富含佤族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镶嵌在黄绿相拥的田园。

  班鸽,佤语中蕴意是“爱情栖息地”,村子位于沧源县4A级司岗里崖画谷景区核心区域,这里有崖画、天坑、国画长廊、司岗里溶洞等自然风景和人文风光。

  “以前我们都住在山上,交通不便,地里种点玉米,一年到头往往入不敷出……”谈起记忆中的班鸽,今年48岁的佤族村民钟艾老苦笑道。后来,在当地政府的规划下,村子陆续从山上搬了下来,在勐来大峡谷腹地盖起了新房。

  2003年,班鸽村成为全县第一批重点打造的旅游村寨之一。如今,得益于“支部+农旅”这条发展路子,钟艾老的生活环境和水平已经大变样。以前靠务农为主的他,现在也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这碗饭。除了流转土地,在家门口务工外。游客增多时,他还会在村里驾驶观光车,这也能为他每月带来1000余元的固定收入。

  除了钟艾老,其他村民也纷纷拓宽自己的致富渠道。有的在家门口摆起了小吃摊,有的开起了农家饭店,还有通过自己的手艺,制作佤族服装卖给游客等,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得益于当地优质的自然、文化资源,班鸽村按照“产业一体、城乡一体、景观一体”,打造万亩连片烟稻轮作(烟花稻浪)田园风光的规划建设要求,主动融入全县新发展格局,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双绑”模式积极服务配合区域开发建设,为“峡谷风光胜画卷、田园美景似仙境”的乡村振兴示范园增添活力,努力建设好美丽家园,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边境小康村扮靓祖国西南边疆

  沧源县有着150公里的国境线,与缅甸接壤,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其中,勐董镇龙乃村边境线长3.9公里,村寨离边境线仅200米。长久以来,两国人民胞波情谊深厚。

  来到龙乃村,一座耸立的纪念碑映入眼帘,这里曾记录了一段“班老回归”等重要事件。

  1941年,国民政府通过换文方式,与英国政府签订边界协议,即“1941年线”,将班老、龙乃、永和等1250平方华里的区域划入英属殖民地缅甸。直至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通过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才将“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和“永和寨和龙乃寨”划归中国。

  时至今日,距离龙乃村回归已有60余年。站在村口,村内全貌尽收眼底,佤族特色民居房与青山相互衬托,展现出一派祥和景象。

  近年来,龙乃村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互助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还积极探索“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边旅结合”乡村旅游新模式,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4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1元。

  作为一个抵边村寨,该村为认真贯彻落实“五级段长制”工作要求。并建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工作联动机制,组建护村护寨队伍,对边境一线和村寨进行巡逻值守,做到巡查全覆盖、问题全解决,构建起“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边境防控新格局。

  2020年,龙乃村实施以“睦邻友好”为主题的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基础设施改善、致富产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全面配套、居环境全面提升……现代化边境小康村19项指标全面达标,建成了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

  在沧源县150公里的国境线上,这样的边境村寨还有很多。2019年以来,沧源县以“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为目标,多措并举,示范引领、全域推进,着力实施边境小康村建设,边境村寨的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一个个边境小康村犹如一串美丽的珍珠,扮靓了祖国西南边疆。

  纸短情长,一来一往的书信,把边疆人民与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千年贫困已成为历史,阿佤山的变化翻天覆地。班洪乡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的接收地,是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爱国壮举和闻名全国的“班洪四大嫂”先进事迹的发生地,也是临沧各族儿女担当守护神圣国土使命的最前沿。

  接到回信以来,班洪乡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起来,以爱党爱国和“三个心向”为主题,以生态文明为底色,以旅游产业为龙头,以佤族文化为元素,以全国一流为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等战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在守边、固边、稳边、兴边上承担了班洪责任,作出了“班洪”实践。

  2021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5307万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12870元,比上年增620元,同比增5.59%。其中,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立足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去年全村实现乡村旅游关联性收入240万元。

  木鼓敲,歌声响,阿佤山再唱新歌!一年来,沧源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民族团结、促强边固防,为推进“三好”示范县创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奏响了群众生活的幸福乐章。

  当下,乡村振兴势头正劲,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加速推进;展望未来,一幅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边疆繁荣稳定的壮美蓝图已愈发明晰。

  云南网记者 夏方海 摄影报道


编辑:陶晓兰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