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联大精神 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2-06-17来源:昆报头条
图片


“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2020年1月20日,在西南联大旧址,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两年多来,无论是昆明各界人士,还是云南师范大学师生,都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创新思路,用好用活西南联大这个生动教材,将心系民族命运、鼎力治学研究、坚持为国育才的红色基因深深熔铸在精神血脉中,赓续西南联大的红色血脉,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努力为国家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书写一张张振奋人心的“时代答卷”。



联大  精神

育志存高远时代新人


2020年1月20日下午,云南师范大学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中。校园内,部分师生代表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殷殷嘱托,温暖回响。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时的重要指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给云南师范大学全体师生永不懈怠的奋斗韧劲。”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永文说。


蒋永文介绍,云南师范大学研究制定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重要指示精神实施方案》这一“导航图”,确定39项重点工作任务,按照时间表、路线图逐项推进,把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学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和各方面,系统化、项目化、台账化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云南师范大学落地生根。


图片

西南联大旧址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嘱托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更好地扛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指明了方向。”云南师范大学校长王德强说。


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实施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加大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影响未来发展的学科及学位点建设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学科建设,扎实推进博士点申报、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新增生物学、农业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入选“科创中国”2021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


云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郑伟俊介绍,学校深入实施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传扬“六个一”系列活动,组织广大学生参观一次西南联大博物馆,学唱一首西南联大歌曲,研读一本西南联大书籍,聆听一次专题讲座,参加一次“回味西南联大下午茶”,支持一批学生社团活动,让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在全校广为流传。


图片

西南联大旧址


经过长期在校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子也自发成为弘扬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者。学校在“8·03”地震震中的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成立了支教团,开展教育“志智”双扶,开设“联大讲堂”,给孩子讲述西南联大学子艰苦求学、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故事,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厚植于孩子内心。    



联大  旧址

全国知名红色打卡点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时常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20日在西南联大旧址考察时的情景。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察看“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西南联大原教室、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


“之前预定的讲述时间为40分钟左右,但全程讲完耗时74分钟。”李红英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过程中,特别关注在艰苦简陋的环境中老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刻苦学习的故事。


“我尤其记得在展厅中有一张照片,一个小孩站在钱端升等教授背后,习近平总书记就问这个小孩是谁,去哪上学了,又去哪工作了。”李红英说,习近平总书记全程参观得很细致,他始终关心西南联大后人对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


图片

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看完展览,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南联大博物馆的展馆设置、讲解工作及西南联大旧址的保护给予了充分肯定,叮嘱要把西南联大旧址保护好、利用好,进一步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这为我们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精神指明了方向。”李红英介绍,西南联大博物馆始终紧跟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形式、多维度、立体化开展工作。


时隔两年,记者再次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序厅新增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西南联大旧址的重要讲话全文和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的视频资料,尾厅新增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的照片。同时,博物馆将新征集的邓稼先、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相关物品也充实到展馆中。在博物馆新馆负一楼展区的口述史查询机器内,新增了电影《九零后》。在《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曲谱展览区,增添了语音服务。


图片

西南联大旧址


“最近两年,我们又征集到西南联大物证近2300件,翻拍和扫描物证及资料近3000张,整理文字资料15万余字,特别是补充了申泮文、王积涛等知名校友相关图片及周荫阿、吕祖兆、李良驷等校友珍藏的西南联大时期珍贵物证。”李红英介绍,随着西南联大博物馆史料收集工作的不断推进,西南联大历史物证征集保护、口述史采集、史料研究利用工作均实现突破。


目前,西南联大博物馆除人工讲解外,还推出微信语音导览服务。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实际,西南联大博物馆主动适应党史学习教育形势和新时代需要,新增线上讲解服务,联合中国移动打通5G畅游西南联大旧址渠道,通过多种形式讲好西南联大故事。


如今,坐落于一二一大街的西南联大旧址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全国知名的 “红色打卡地”,每年接待前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高达90余万人次。西南联大博物馆展厅内,“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随着参观者的脚步声不断响起。“作为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播者,我们一定把西南联大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李红英说。


图片

西南联大博物馆内景



联大  故事

丰碑永存弦歌不辍


1938年,西南联大扎根昆明。84年后,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仍广为传扬,西南联大精神深深浸润着这座城市。


在翠湖博物馆群落,跟随“回望西南联大游”参照旅游线路,一路途经西南联大博物馆、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熊庆来和李广田旧居纪念馆、云南起义纪念馆、云南解放纪念馆,追随西南联大大师“足迹”,在那段光辉的历史中尽情“遨游”。


在莲花池庭院剧场,观看原创情景剧《联大往事》,重温当年西南联大“第二课堂”茶馆里的往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或吟古诗、或学物理、或谈古论今,在国难面前,数以百计的青年学生投入到抗战之中,并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往事,以“沉浸式”的演出形式,一点点呈现在观众面前。


“刚毅卓绝”是西南联大的校训,是特定时代精神与大学精神的结晶。但真要把刚毅卓绝精神融入当今社会,影响一代青年,更要靠赓续西南联大红色血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图片

西南联大校徽


6月11日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昆明老街的马家大院内音乐响起,这是话剧《我的闻先生》第76场公演,也是该剧历经第43次剧本打磨后的首次亮相。


演出前,下了近一天的雨停了。舞台上的故事,以西南联大为历史背景,以“一二·一”运动为重要事件,讲述了闻一多先生发表《最后一次演讲》的历史事件。演出一结束,天上又飘起淅淅沥沥的雨,台下的观众为闻一多先生的故事所动容,掌声雷动。走出马家大院,人们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泪水。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这句话表达了西南联大师生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对于民族自信的坚定不移、对于教育事业的顽强信念、对于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


“每一次演出,我都被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傲骨所感染,都想再精益求精,把剧本改进得更贴近西南联大精神一些。”该剧编剧兼导演、主演董明介绍,《我的闻先生》自2019年首演以来,得到了许多观众的支持与喜爱,目前已成为全省党建活动、主题活动的热门剧目。


图片

烈士纪念碑


西南联大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董明希望《我的闻先生》能够走出云南,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以及其他省份高校,让更多师生看见和感受西南联大精神,近距离感受那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丰碑永存,弦歌不辍。当年的西南联大人用青春诠释了“青春”的意义,新时代的人们将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继承好、发扬好西南联大优良传统,把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下去。 




编辑:陶晓兰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