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大地孕育出昭通人民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十年来,这里的人民战胜绝对贫困,打通天堑阻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十年来,这片土地生长出苹果、竹子、花椒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城乡面貌越来越美;十年来,法治昭通、平安昭通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2022年7月6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发布会在昆明市海埂会堂举行,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昭通市委主要负责人用八个历史性变化,介绍了昭通十年感恩奋进历程——
群众生活实现“贫困变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鲁甸安置区卯家湾幸福广场 新华社 图
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我们在乌蒙大地打响了一场场感天动地的脱贫攻坚硬仗,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任务全面完成。
全市10个贫困县、1235个贫困村、185.07万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序列,230万群众彻底告别不安全住房,251.48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从不到千元突破到万元,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转变。易地搬迁一步跨越。建成集中安置点373个,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9个,鲁甸卯家湾、昭阳靖安、彝良发界3个万人安置区卡户搬迁规模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和第四,全市35.47万易迁群众一步实现进城入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推动全市干部的精神面貌、群众的精气神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
经济实力实现“滞后到跨越”的历史性提升——
昭通超越万亩苹果基地 新华社 图
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九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2%,达到1462亿元,是2012年的2.5倍;
人均GDP由11412元增加到28932元,增长了2.7倍;累计完成投资8027亿元,是前六十年累计投资的4倍;
地方财政预算收支分别由39.5亿元、248.1亿元增加到90.6元、55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8%、11.9%;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增长2.5倍、3.5倍;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6394元、3897元增加到33830元、12500元,收入比从4.2:1缩小到2.7:1,经济实力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综合交通实现“天堑变通途”的历史性飞跃——
麻柳湾至昭通高速公路 新华社 图
全面打响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建设大会战,有效破解了昭通发展的最大瓶颈,“昭明通达”梦想变成美好现实,主要成绩可以概括为“3个大”。
第一个是“大投入”,累计完成“五网”基础设施投资5000亿元以上、是前十年的6倍左右。
第二个是“大枢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35公里增至896公里,打通了11个出滇、入川、进黔高速通道;成贵高铁把革命老区带入发展快车道,渝昆高铁正在加速构建;昭通机场11条航线架通了与京津冀等重要区域的“空中走廊”,新机场正加快建设;水富港跃升为千万吨级枢纽港口,昭通正成为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第三个是“大融合”,新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公路、铁路、水运、民航无缝衔接,与物流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昭通赶超跨越基础更加夯实。
产业发展实现“弱小到壮大”的历史性突破——
昭通市昭阳区小龙洞乡小龙洞村的果农采收苹果 新华社 图
高原特色农业越擦越亮,苹果、竹子等产业品牌优势逐渐彰显,小小花椒树成了致富大产业,创建了“一县一业”示范县3个、特色县2个,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
工业产业加快绿色转型,电烟煤等传统产业持续巩固提升,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个大国重器助推昭通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绿色铝、绿色硅、页岩气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光伏玻璃、负极材料等产业落地建设,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实现翻番。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正在加快建设,更多金融机构在昭设立分支机构,数字经济从无到有,“智慧+”业态正在不断丰富。
城乡面貌实现“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性蝶变——
公路从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旁通过 新华社 图
城市变大了。全市建成区面积新增3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5%增至40.5%。
市容变靓了。改造棚户区7.2万套、老旧小区519个,建成绿地4972公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由41.8%、45.8%增至98.4%、100%,成功创建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县城3个、省级美丽县城3个,城市颜值不断提升。
乡村变美了。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8.5%,所有行政村改厕取得明显进展,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呈现在山水之间。
生态环境实现“脆弱到宜人”的历史性逆转——
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华社 图
水更清了。以大保护、大修复、大治理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持续好转,流域干支流全面恢复自然流态;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山更绿了。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22万亩、营造林5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5.2个百分点、达到47.8%;自然保护区由8个增加到23个,面积增加68.7万亩、增幅达38.2%,创成国家和省生态文明示范县4个。
天更蓝了。黏土砖窑全部取缔,“散乱污”企业基本出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黄标车全部淘汰,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达99%以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成为抬头可见的生态成果。
社会事业实现“薄弱到加强”的历史性进步——
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村民周领展示挖出的黄精 新华社 图
地震灾区涅槃重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灾区实现历史性巨变,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
教育卫生蓬勃发展,新增学校1010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63.93、36.43、42.35个百分点,昭通师专升格为昭通学院,成功创办昭通卫生职业学院,昭通职业学院设置获省政府批复;新增医疗卫生机构435家,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即将正式开办运营,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
就业创业更加充分,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6.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250万人以上,连续举办五届“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政策性扶持创业9.4万人、带动就业23.4万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万水电移民全面开启新生活,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法治昭通、平安昭通扎实推进,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
党的建设实现“适应到引领”的历史性加强——
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春熙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福来【左】招呼在安置区食用菌基地务工的搬迁群众准备采摘花菇 新华社 图
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全面从严全面过硬。我们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学习教育,各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持续增强。“两个作用”充分发挥,深入实施基层党建提升年、巩固年等活动,1160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得到全面提升,党员规模增长12.7%,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重大项目等大战大考中充分彰显,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干部放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中锤炼历练,旗帜鲜明倡导“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选人用人导向,严管厚爱相结合,锻造了一支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真能担当的乌蒙铁军。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持之以恒纠“四风”,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结语
奋楫扬帆正当时,厉兵秣马再前行
回首望,十年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干劲;看前路,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必将在新的重大历史关头为新征程擘画宏伟蓝图。昭通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续写昭通新时代长征路上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拼搏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人才支撑“六大战略”,大抓发展、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构建更加完备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努力把昭通建设成为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编辑:陶晓兰 审核: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