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
《人民日报》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栏目
多次点赞云南
构筑开放发展新高地
唱响西南边疆地区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奋进之歌
西南边疆——
构筑开放发展新高地
“早上9点在网上报关,11点货物就可以搭乘最近一趟铁海联运班列,从重庆直达广西钦州港,装船出口东南亚、南亚等地区。”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义真介绍,今年以来,公司已出口机械产品等各类货物2.9万标箱,同比增长20%。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近年来,广西、云南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优化通关服务、推动产业合作升级,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蔬菜鲜花、化肥饲料、日用百货……巨大的吊臂将满载各色货物的集装箱吊运到火车上,沿着中老铁路,从昆明运往老挝首都万象。2021年12月,中老铁路正式通车,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
“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澜湄快线’从昆明发出,最快26小时抵达万象。”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副总经理徐超说,截至今年6月30日,中老铁路累计完成旅客发送量400万人次,发送货物494万吨。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中老铁路列车飞驰,北部湾航船逐浪。6月13日,北部湾港防城港区首个LNG装卸码头501号泊位,迎来第一艘顺利靠泊外籍船舶——装载3434吨LNG液化气的巴拿马籍货轮。
“北部湾港加大港口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一批高等级航道和大型码头泊位相继建成,航道通过能力持续提升。”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董事长李延强说。截至2021年底,北部湾港集装箱铁路班列已通达13个省份,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航范围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
在基础设施升级的同时,口岸通关服务也在优化。云南磨憨铁路口岸,新投入使用的H986铁路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在列车正常行进时即可对全车自动扫描,单列列车扫描仅需2分钟。
“今年6月开始,中越班列‘铁路快通’模式实现跨区域双向贯通。班列可以在始发地海关提交申请,申报、查验等手续全部一站完成,到达口岸后不需任何通关手续,较以往节约通关时间约24小时,单箱还可节省费用200元以上。”中外运广西有限公司梁鹏说。
昆明海关出台13项通关便利化措施,采用转关出口和全国通关一体化模式,实现在海关全链条监管下的快速通关;南宁海关落地实施“两步申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改革举措……通关服务的优化让开放之路更畅通。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广西和云南迎来开放发展的新机遇。
“这批货物重7.3吨,包含家居用品、发饰等,即将交付RCEP成员国客户。”广西凭祥市跨境电商公共清关中心,百世供应链(凭祥)有限公司运营主管李艳正在申报跨境电商货物,“今年一季度,公司跨境电商出口货值超2.1亿元,同比增长12.6%。”
把握RCEP红利,促进国际产业合作升级,两省份按下快进键:广西加快构建跨境电商新型贸易体系,6月9日,中国—东盟(凭祥)跨境产业服务云平台项目启动,预计可孵化直播企业、金融企业等数百家;2022年1月,云南印发相关行动计划,围绕RCEP内容,提出5个方面21条措施,面向东盟巩固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产品出口,面向日韩等国扩大松茸、咖啡、茶叶等产品出口,促进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力争做好“内外统筹、双向开放”的大文章……
构筑开放发展新高地,广西、云南蹄疾步稳,未来可期。
西南边疆——
盛夏,行走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七彩云南,八桂大地,风光秀美,万物和谐。
这里绿水青山,绿色发展欣欣向荣;这里民族团结,文旅融合魅力无限;这里兴边富民,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在这片山水相连的热土上,广大干部群众踔厉笃行,唱响西南边疆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奋进之歌。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势头强
潮涨潮落中,数不清的弹涂鱼、中华鲎等在被红树林发达根系守护的滩涂里悠闲嬉戏。这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金海湾红树林,总面积约3000亩。
“红树林在抗风消浪、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许多生物生长栖息的地方,保护和修复好红树林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主任郭国说。
好生态引来珍稀动物“安家”。公园内累计监测到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翅鸢、褐翅鸦鹃等鸟类195种,中华鲎、弹涂鱼、招潮蟹、海天牛等底栖动物207种。
为了保护红树林,湿地公园全面推行林长制,制定任务清单,将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近年来,北海市红树林面积增加127.11公顷,截至2021年底,北海市红树林面积已达4210.99公顷,占广西全区红树林面积的45.1%。
不只是红树林。北海市分布的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状态,每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均保持在90%以上。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云南充分利用水、风、光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能源。
白鹤滩水电站 胡超 摄
金沙江浩浩汤汤,一路向东,流经“西电东送”重大工程,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
5月20日,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百万千瓦机组顺利通过无水联合调试,进入调试运行阶段,向全面投产目标发起最后冲刺。
“自去年6月28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以来,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量已超过265亿千瓦时。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624.43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准煤消耗约19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200万吨,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起到积极作用。”三峡建工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主任汪志林说。
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陆续投产发电;曲靖市硅光伏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云南绿色能源装机占比、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比、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项指标全国领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绿色,已成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鲜明底色。
文旅融合,民族风情魅力足
化上美丽妆容,挑一套傣族长裙,再佩戴上精美傣族饰品,伴随着相机“咔嚓”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告庄西双景景区,留下一个个美好瞬间。
“来告庄,可不能错过旅拍环节。游客们既玩得开心,也在穿衣搭配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云南景兰文旅集团营销中心副总监杨颖说,景区围绕民族特色,以西双版纳傣族集体舞、广场舞为主,配合非遗项目展演,每年举办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30多场,带动旅拍、夜游等行业蓬勃发展。
“文化是旅游之‘魂’,只有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好、利用好,才能彰显独特魅力、放大发展优势,让文化旅游产业更具生机和活力。”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马晓冬说。
“从大山里搬迁来,民族风情没有改。搬迁小区成景区,还有好酒等你来……”在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达吽小镇步行街上,卢勇升和伙伴们组成的幸福家园艺术团正在演唱《瑶族迎客歌》,迎接四方游客。
“我家原来在大山深处,易地扶贫搬迁后进了城。政府支持我们在安置区成立了艺术团,大伙儿靠着民族特色表演吃上了旅游饭。”卢勇升说。
“手拉手艺术团每周至少表演4个晚上。”小镇旅游运营中心负责人程卿介绍,“达吽”是壮语“红水河”的音译,意为“达到理想境界”,“我们希望通过《达吽夜 布努情》系列风情表演,彰显独特文化魅力,让更多游客了解、亲近大化县。”
参差错落的高阁低亭、风格独特的飞檐翘角,在街区建设上,达吽小镇融合布努瑶建筑风格,并结合了长寿文化、壮族铜鼓文化等多元文化要素,打造风情浓厚的文化特色小镇。
近年来,广西各地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建设,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纳入旅游的线路设计、展陈展示和讲解体验,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推动广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生活改善,兴边富民路正宽
广西东兴市庆丰海水养殖基地内,10个大型陆基圆池内游动着数不清的小鱼苗。一旁,技术人员在对水温、水质进行监测。
“池子里养殖的是乌子婆鱼等,7月底就可以收鱼了。”养殖基地负责人冯文武说。
冯文武是京族人。京族,广西特有的海洋民族。“曾经的因海而贫如今已经变成向海而兴。”冯文武说。近年来,东兴市充分挖掘临海优势,建成现代高密度海产品养殖示范区、水产养殖技术培训与教学区示范性基地,提供育苗、养殖、销售一条龙服务,示范带动村民发展大蚝、鱼类、对虾等海水养殖产业,平均每户养殖年收益达到10万元以上。
“我家这10个陆基圆池就是今年新建的,政府在养殖技术等方面给予很大支持。”冯文武说,陆基圆池循环水分级养殖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循环水养殖新模式,相比传统养殖,一年可以增加两批次海产品的养殖,增收效果显著,还更为环保。
立足临海实际,东兴发挥边海优势壮大特色产业。2021年,京族群众人均纯收入2.1万元,日子越来越红火。
边疆兴,边民富。走进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新铺的水泥路向村里延伸,路两侧电网入地工作已经完成,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肖大哥,血压有点高,给你开点降压药,记得按时吃。”村医肖金梅用电子血压计给村民肖三块测完血压,转身去隔壁药房拿药。
“家门口就能看病拿药,生活更加方便,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肖三块高兴地说。
龙乃村拥有一个现代化村卫生室。卫生室里,门诊室、药房、输液观察室一应俱全,医用冷藏冰箱、中频治疗仪、电子血压计等医疗设备接连投入使用,还有两名村医在此服务村民。
“村庄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产业发展有序推进,202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看着村里的变化,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满心欢喜。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连续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再次作出部署,力争用3年时间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推动形成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稳边安边、兴边富民。祖国西南边疆地区,各族群众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进。
幸福边寨入画来
(一线感悟)
微风吹过,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通往平孟口岸的清华村,成片桑林随风摇曳;流水潺潺,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村,整齐的民居依水而建。行走在西南边疆,村寨换新颜,村民展笑脸,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富国要强边,兴边要富民。近年来,广西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云南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从基础设施到生态建设,从产业配套到口岸贸易,一项项举措为沿边地区带来发展机遇。县县通高速路、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硬化路,交通畅了、产业来了、环境美了,群众生活面貌为之一新。政策的春风劲吹,幸福边寨入画来,涌动着生机活力。
兴边富民,激发内生动力是关键。在广西那坡县那布村,壮族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软枝油茶、八角等经济作物,走出一条致富路;在云南绿春县二甫新村,哈尼族群众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鼓凳产业,勤劳双手编织出美好生活。二甫新村村民说:“好政策引领我们奔小康,大家的干劲更足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致富热情被激发起来,不断自我提升、激扬斗志,增强发展能力,用实干与奋斗铺就幸福大道。
发挥“边”的优势,书写开放文章。北部湾港海铁联运,中欧班列运营,中老铁路开通……当前,西南地区立体综合交通网正在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随着桂滇两地打造智慧口岸园区,运输、仓储、检疫、海关等实现智能化,货物进出更便利,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沿边开放、兴边富民,不断拓宽路子、加快步伐、提升质量,让睦边发展的成色十足、区域发展的质效跃升,打造出一条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
长风过隘口,奋斗正当时。新时代新机遇,边疆各族人民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铆足干劲、勇毅开拓,必将续写兴边富民的新篇章。
云南河口促进贸易转型升级
互市贸易 利企惠民
打开“边互通”软件、“刷脸认证”、上传指纹信息……不一会儿,家住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金辉小区的卢华斌就在手机上申报了一批货值8000元的进口咖啡豆。一分钟后,软件提示,这笔交易申报完成确认。
“自打有了‘边互通’软件,不用去交易场所排队,在家就能完成进出口商品的申报,方便又快捷!”卢华斌笑着说。
发展边民互市贸易是兴边、富民、睦邻的重要举措。河口县与越南老街省山水相连、隔河相望,是中越边境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通关最便利的陆路口岸之一。近年来,昆明海关与河口县加强合作,深化“互联网+互市贸易”信息化建设,采用“线上推广、线下交易”方式,两地居民通过互联网选购商品,并在互市场所开展线下交易,推进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有些偏远山区的群众不会使用软件申报,地方商务部门组织他们加入边民互助组,海关也定期开展培训。”昆明海关所属河口海关口岸监管三科副科长董燚说,目前河口县已有近9000名居民使用“边互通”手机APP。
同时,河口县还鼓励发展“互市+加工”模式,推进落地加工产业园建设,提升互市商品附加值,推进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促进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的转变。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 杨峥 摄
2021年12月28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首家互市落地加工企业河口县富甲咖啡落地加工厂试投产。“公司对互市二级市场收购的进口咖啡豆进行初级筛选、分拣、加工。全年预计完成产值7500万元。”该公司负责人侬月华表示,未来公司计划再投入腰果、花生等生产线建设。
“河口县将继续加强与海关、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继续推进‘互联网+互市贸易’,完善互市一级、二级市场平台及产业园建设,用活用好现有政策措施,增加群众收入。”河口县副县长白晓磊说。
一系列创新举措即使群众得到实惠,也极大促进了互市贸易。白晓磊介绍,2021年,河口县互市交易额47.21亿元,同比增长6.78%;互市交易量85.18万吨,同比增长6.49%。
编辑:刘燕 审核: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