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易门全力抓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
发布时间:2022-02-17来源:玉溪+

在山清水秀的易门大地上,汉族、彝族、哈尼族、回族、苗族等23个民族交融共居,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得格外明艳。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殷殷嘱托,易门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1145”工作思路,举全县之力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之路。

推动高质量发展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

产业是发展的支撑。易门主动服务和融入玉溪“一极两区”建设,聚焦市场主体增量提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推动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52.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5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万元,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交通是发展的命脉。易门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建成武易高速公路、野生菌博物馆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全面推进玉楚高速公路易门段、城山片区开发、5G网络建设,实现农村广播电视、4G网络、百兆光纤、农家书屋、快递网点全覆盖,全县338个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硬化率达80.6%,支撑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设施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民生是发展的底色。易门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融入“脱贫、小康、振兴、现代化”四个关键,在发展乡村产业、改善保障民生、提升人居环境基础上,建成3个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省级示范乡镇、28个示范村,打造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的示范典型。同时,整合民族发展建设资金7364.3万元,实施“五网”提质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民族文化繁荣等项目31个,推动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真正做到让全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坚持文化引领。

校园文化培根。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主题教育课程,切实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和各项实践活动“从娃娃抓起”。在全县66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面开展上教育课、开主题班会、办社团、读书籍、讲故事等民族团结“五个一”活动,在各族孩子心中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全面推进家国情怀教育进校园,传承“丹娘精神”、讲好“旦东文化”,激励各族学生以英烈和先辈为榜样,不负韶华、努力学习,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红色文化铸魂。发挥革命老区县和县内红色革命遗址丰富的红色文化优势,易门建设14个红色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成全省首个工人运动史展馆,挖掘孙兰英等150余名革命烈士故事,多措并举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各民族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构建起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中华文化固本。建设中华传统文化长廊,建成野生菌博物馆、大龙口国家森林公园和6个主题公园,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坚定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申报“跳三桩”等49个非遗项目,多民族文化在易门土地上交相辉映、美美与共。

深化各民族交融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基础

交往是交流和交融的前提,民族团结重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做好促进交融的“加法”。开展“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组织2700余名党员进网格开展创建宣传,办好惠民实事,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借助互联网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开展机关、企业、学校等全覆盖宣传创建活动,目前全县成功创建省、市、县三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共计103个、示范单位80个,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创建格局。

做好化解问题的“减法”。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高运用法治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好“县乡村三级同步监测监管影响团结稳定和联动响应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机制”、宗教工作“一网两单”等制度,及时化解隐患风险,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基础。

各族人民正用智慧和双手播撒着希望,也收获着幸福,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于“滇中水城·菌乡易门”。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诗)


编辑:王一婷  审核:杨宇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