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滇中人物
  3. 正文

守古法制铜器 传匠心育徒弟

—— 记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岭首席技师陆培兴

陆培兴在壶上錾刻。

陆培兴在壶上錾刻。

前卫镇新河咀村距李家山仅几公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陆培兴从小便对大锤打铜的声音耳熟能详,从前辈们手中接过这门传家手艺后,他坚守纯手工打铜40多年,如今他制作的铜器不仅能满足生活需要,而且还成为一件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远销海内外。他也在各类评比中获得诸多荣誉,成为江川铜器加工产业的领军人物之一。

少年的选择

陆培兴出生在新河咀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儿时家境贫寒,为了帮父母分担家庭重担,16岁时他便放弃学业进入新河咀村铜器厂学艺,赚钱补贴家用。进入工厂第一天,负责教陆培兴的师傅郑重其事地问他:“小陆,打铜器是件苦活计,只有不怕吃苦,耐心打上万锤,才能做出满意的作品,你可以坚持下去吗?”当年青涩的少年懵懂地点了点头。如今,他用自己40多年的坚守作为答案,来兑现当时对师傅的承诺。

当年,制坯时需要学徒抡着5公斤的特制大锤,围着烧得通红的粗坯不间断锻打,陆培兴手上起了厚厚的老茧,有时候还会磨出血泡。每天晚上回家,母亲就在灯下为他细心清理伤口。父母不忍心他如此辛苦,劝他放弃打铜另寻出路,都被陆培兴拒绝了。同时,制作铜器过程中巨大的噪声及高热的环境也非常人所能忍耐,在长年累月的敲打中,陆培兴听力逐渐退化,左耳已经完全丧失听力,但他依然坚持了下来。随着时光流逝,凭着不服输不认命的拼劲,铜锅、铜盆、铜壶等一件件精美的铜器不断在他“叮当”的捶打声中诞生,陆培兴慢慢成长为一名手艺娴熟、工艺精湛的制铜师傅。

命运的转折

1988年,陆培兴所在的铜器厂解散,没有了生计,陆培兴陷入思考。最终拿着父亲给的家里全部存款和从朋友处东拼西凑的2000块钱,陆培兴决定重新出发,在家里成立自己的手工作坊。当时陆培兴一口气购买了400公斤铜料,他和其他工人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干了一个月,做出六十口大铜锅。这六十口锅外观光滑,“锤花”光亮美观,锅盖与锅身盖得严,聚热,凭借过硬的质量很快就在市场上销售一空。他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打响了“陆培兴”的名号,也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传统青铜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有选料、熔炼、粗坯、成型、精加工、擦洗等工序。就拿做一把圆壶来说,需要从壶底部外围2厘米处用大锤按照顺序敲打,力度必须控制在一锤8公斤左右,敲打完第一遍后迅速放置在1000度高温的火上加热烘烤,随后再进行锻打,依次反复9次。直至手中的铜坯被敲打成形似张口的碗时开始收口,收口这个步骤意味着工匠需要将30多厘米大口收成9厘米小口,这就要用每锤5公斤左右的力度仔细敲打,将表面的皱褶打平,这是最考验工匠的一步手艺。壶嘴的制作也非常有趣,工匠用手指粗细来衡量壶口大小,大壶就制作中指粗细的壶口,小壶就制作小拇指粗细的壶口,方能保证整把壶的协调美观。

走进位于陆培兴家一楼的江川培兴铜艺坊,里面满满当当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铜锅、铜壶,看上去金光闪闪。几十年的制铜生涯让陆培兴对锻打这种较为传统的制作方式深有体会,他认为锻打作为江川铜器手工制作的重要部分,每一锤打下去的轻重缓急、整齐有序,打出的“锤花”分布是否均匀细密,都决定了作品是否完美。落锤轻了,难打出形,落锤重了,会将铜坯打破。为了满足更多市场的需求,陆培兴练就了独特的敲打手法,可敲出类似鱼鳞纹的“锤花”,特点是色泽光亮、饱满浑圆,极大提升了器物表面的光泽感及细腻感。

让制铜技艺薪火相传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陆培兴在大理鹤庆接触到錾刻工艺,他敏锐地意识到,錾刻的加入将把铜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生活用品转变为艺术品。于是,回到村子后,陆培兴潜心钻研錾刻,先从在铜片上刻字练起。或许是天生对于艺术的敏感,陆培兴很快就从刻字发展为刻花草,并且深浅之间,图案栩栩如生。接下来就是要将这门手艺运用到铜壶上。铜本身硬度很高,要在有弧度的铜壶上刻画并不容易,力度轻了出不来效果,力度重了则会出现凹陷,影响整体美观。经过反复实验,陆培兴逐渐摸索出灌铅法。在錾刻前,先用松香将壶内熏黑,形成一层黑色薄膜覆盖在内壁上,目的是为了阻挡滚烫的铅液与铜体混杂。随后,灌入融化好的铅液,再插入一根铜棒,可以保证铅液在壶内凝固后更紧实,不会出现缝隙,这样在铜壶上錾刻就更加容易了。

高品质的背后有着严苛的工艺细节和坚持不懈的工匠之美。陆培兴先后获得“云岭首席技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等荣誉称号,部分作品还被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多年来陆培兴的作品在各地畅销,他还捧回一堆荣誉证书。村民们看到打铜的前景,纷纷加入这个行业。让传统制铜技艺薪火相传一直是陆培兴的心愿,只要有人想学,他都毫无保留。

2015年,陆培兴应邀进入学校开展制铜教学,一直到2019年教完第二届,几年间陆培兴总共教授30多名学生,其中就有他的儿子陆琪。陆琪从2009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锻打技艺,短短三个月时间,心灵手巧的陆琪就能独立制作锅碗瓢盆,这让陆培兴很欣慰。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3年后,陆琪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手艺人,做出的工艺品和父亲不分伯仲,目前已被评为“第一届云岭技能工匠”和“玉溪工匠”。

看着儿子年轻的脸庞,陆培兴仿佛看到了40年前的自己,在江川新河咀铜器厂,自己与一群同龄人抡起锤子,在红通通的火炉边,反复敲打着烧红的铜块,开始了自己的打铜生涯。从小陆到陆师傅,再到陆大师,头衔一直在发生改变,不变的是陆培兴对锻打工艺的坚守,对匠心的延续,而这“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也奏响了江川青铜文化的天籁之音。(记者 汤思琪 文/图)

编辑:刘玉霞   审核: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