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22>>2022网络中国节清明>>图片

画中话节气:时至清明,亦节亦气

发布时间:2022-04-01来源:学习强国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

《淮南子·天文训》中对清明的表述是“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乙位在东南;东汉许慎所编著的《说文解字》对“风”的解释是:“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时,清明风到来,即是清明节气。清明风即东南风,风力不大,暖湿宜人,因此又称“微风”“熏风”。此时,天清气朗,生机勃发,大地呈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有三候,《逸周书》载:“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桐树开出淡紫色的花朵,喜阳的动物出没活动,日穿云影,彩虹出现。这样的美景,记载在书里,更记录在画家的作品中。李英武的油画《清明》展现了雨霁天晴的怡人景色,山中一片清新碧绿,盛开的繁花在茫茫远山的映衬下尤显娇艳,让人沉醉。

清明时节,气温上升,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时节,因此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陈玲洁的油画《清明》中,农民们正忙碌地在田间地头劳作,用耙子除去枯草干叶,翻整土地,准备播种,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

清明(油画) 陈玲洁

清明作为传统节日,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上巳即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节日核心是祓禊。此时正当季节交替,阳气缓缓上升,阴气尚未消散,人容易生病,所以要到水边洗涤、祭祀、祈福,以除不祥。祓禊就是通过在水边洗涤而消除致病因素、祈求福祉降临的仪式。魏晋之后,上巳节固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由祓禊活动发展出了踏青、水边宴饮等活动。

寒食节据史籍记载源于对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的纪念。据说介子推跟随晋文公流亡在外多年而不得封赏,于是隐居绵山。文公后悔,于绵山中寻子推不得,便通过焚山逼其出来,没想到子推抱木而燔死。此后,当地人在子推燔死之日禁火、冷食,以示对他的纪念。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逐渐成为全国性节日,唐代将其定为国家的法定节日,对介子推的纪念也逐渐转移到对父母的哀思上,唐玄宗下诏将寒食扫墓定为国家礼制。清明在寒食节后二三日,在唐代是取新火日,正因如此,人们也把为父母祭扫的日子定在此日,以便焚烧纸钱。

由于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的日期相近,宋代之后上巳节与寒食节逐渐合二为一,日期固定在清明这天,成为清明节日,节俗也融合了寒食扫墓、上巳踏青,以及插柳、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斗鸡、拔河等一系列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戴树良的中国画《清明》以杜牧的诗为题材,画出了清明时节“满阶杨柳绿如茵”的特点,也画出了乡亲们扶老携幼上坟祭祖的情形;卢沉的《清明》充分调度了作品的二维空间,画面上平置了不同远近、大小、角度和透视效果的各种物象,并以持伞老人为中心表现了清明时节城市里的不同情境,忧郁而深沉的情思扣人心魂,引领观者去思味画外的余韵。

清明(中国画) 戴树良

清明(中国画)卢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透过宋人吴惟信、柳永的诗词,我们可以看到清明时节,古人倾城而出的踏青场面。正如画家唐德福在中国画《季春》中所描绘的那样,孩子的回眸一笑,母女间的亲情交流,荡漾着浓浓的春意;余统善画笔下的《清明》则以肃穆的蓝色为基调,展现了新农村清明踏青的热闹景象。

清明(农民画) 余统善

韶光流转,今春又至。清明,一个百感交集的特别日子,它的特别,在于欢乐赏春的气氛,也在于慎终追远的感伤。我们在这一天缅怀过去,祭奠亲人,更应在这一天感悟当下,面向未来。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