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非遗传承
  3. 正文

是民族民间瑰宝就不应成“绝”唱

——记山花奖得主、彝族四腔传承人李成刚

李成刚指导彝族歌手唱四腔。

李成刚指导彝族歌手唱四腔。

“青菜开花两小朵花,白菜开花两小朵花,桂花桂花两小朵花,满场跟着水仙花……”近日,在峨山县小街街道,三名彝家女歌手正在演唱歌曲《党的政策好 生活富裕了》,歌声时而高亢、时而柔和,别具民族韵味。这种独特的声腔艺术正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四腔。

三名歌手的老师在一旁耐心指导,每一个字的发音、每一份情感的表达,他都一遍又一遍教,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他就是山花奖获得者、彝族四腔传承人李成刚。

与四腔结缘

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四腔传承人,李成刚的学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李成刚是峨山县小街街道水车田村委会谭昌勒村人,水车田是四腔流传较为久远的村子,这里的村民大多都能唱上两嗓子,而且他的外婆、爷爷都是当地有名的歌手,在彝族歌舞浓郁氛围的熏陶下,李成刚很早就学会唱一些四腔、山歌的调子。但小时候的他对四腔并没有很深的认知,只听老人讲是“唱曲子”。

在云南艺术学院上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李成刚开始深入了解四腔。那时候学校并没有专业教四腔的老师,于是他找老家会唱四腔的老人学习,老人唱一句,他就录下来,跟着哼,学着唱。通过不断摸索学习,他慢慢掌握了四腔的唱法、技巧等,对四腔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后来,李成刚多次带着四腔艺术到北京、上海、广州、山东、江西、内蒙古、河南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演唱水平逐步提高,并多次获奖,2019年还斩获了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民族的瑰宝

谈起山花奖,李成刚说非常荣幸能拿到这个奖,十分感谢当时推荐自己去参加比赛的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因为这个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四腔、认可四腔、喜欢四腔,这是最有意义的事。能得这个奖,除了自身努力提升演唱水平外,也因为四腔极具民族特色,能吸引人、打动人,是民族的瑰宝。

“在注重原生态的基础上,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演唱自然流畅,特别是真假声的转换过渡自然,表演质朴、风格浓郁,具有普及和推广的价值。”李成刚对这段山花奖评委给彝族四腔的评语印象非常深刻,他认为很好地总结了四腔的特点。

彝族四腔是彝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彝汉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同五山腔、海菜腔、山药腔一起被誉为“滇南彝族四大声腔”。四腔唱词内容丰富,曲调结构严谨,演唱方式独特,真假嗓的结合、领唱与帮腔的交替是四腔演唱最显著的特点。腔中有腔,曲中套曲的音乐构架,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很多次到外面去表演,现场都是非常热烈的掌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观众,都给予四腔很高的评价和认可,足以证明它是真正有魅力、有价值的民歌文化。”李成刚说。

传承有多难

“四腔就像一道可口的菜品,只有让更多人去品尝它,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李成刚说自己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想让更多爱音乐、懂音乐的人知道还有四腔这样有技术含量和民族文化的民歌,既然自己有能力去做,就要竭尽所能去为它的传承发扬尽一份力。

现在,李成刚免费带了许多学四腔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他抽时间跑到别人家里去教。“利用自己现成的资源,一有机会就带学生出去表演、参赛,让他们有更多展示的机会。”李成刚说,趁自己现在还有精力,还能坚持下去,就努力去做。

“现在会唱四腔的人越来越少,我的学生中虽然也有很好的苗子,但是普遍受生计问题影响。”李成刚说,关于四腔的传承,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一方面是帮助解决生计问题,另一方面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注重人才的培养。只有让更多人认识四腔,它才有发展下去的动力;只有注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四腔才能后继有人。

李成刚指导彝族歌手唱四腔。(记者 宋蝶 文/图)


编辑:刘玉霞   审核: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