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明媚的阳光洒在通海县文星街民居上,古朴的门头与民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这些古老的建筑保留了人们的乡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这些古建筑得以延续和保存,有赖于一群肩负责任与使命的“守护者”。在通海,有着“掌墨大师”“玉溪工匠”等诸多荣誉头衔的资玉明便是这群“守护者”中的优秀代表。
通海古城文星街改造后依旧古韵悠然。
资玉明出生于通海县杞麓湖畔云龙村的一个木匠世家,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木匠,他从小耳濡目染,十四岁就开始了木匠的学徒生涯。在现在人们的眼中,十四五岁还只是个孩子,但当时资玉明已经跟随父亲开始帮人起房盖屋。刚开始,父亲只是让他打杂,干一些简单的活计。他边干边观察,别人歇息的时候,他就去“看”成品,榫卯梁柱如何穿插,斗拱、雀替怎样雕刻,不断地琢磨,不断地学习。慢慢地,他能跟师傅们一起工作了,经过四五年经验的积累,他当上了掌墨画线的师傅,并且是当时十里八乡最年轻的木匠师傅。
资玉明20岁的时候,组织了一个小的施工队,承接传统民居的建造工程。多年的实践经验使他熟练掌握了传统建筑中木作、瓦作、石作、油漆作的建造技术及操作技巧,掌握了堪舆设计、预算规划、材料组织、施工管理等建造流程。从来料加工到掌墨放线、房屋起架、上梁封顶,一系列的营造技术他了然于心、运用自如。十多年间,资玉明主持建设了上百座滇中传统建筑。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资玉明从一个木匠学徒成为现在的木匠师傅,并经营着一家以古建筑设计和施工为主的建筑公司。他说:“一直支撑我的是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和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精神。”
多年来,资玉明和他的团队承接的古建筑工程遍及全省,多达200余项,完成了通海县文庙街、文星街、文献里、东街、西街大部分民居的改造工程,修建了华宁县葫芦冲魁阁、江川区高埂村青龙寺等特色建筑。此外,公司还积极“走出去”,学习省内外著名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理念,承接了昭通市昭阳区济川门、趣马门、抚镇门城楼,宣威市永福塔,红河县宝华乡牌坊等一系列特色建筑项目。
资玉明和他的团队修建的司马第食府成了品味通海美食的好去处。
同时,公司也拥有一支专业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组成的队伍,集中了罗传明、钱正伟、郭靖、汪兆红等曾获“云岭技能工匠”“玉溪工匠”“通海工匠”“掌墨师”多项荣誉称号的一批行业领军工匠。公司在古建筑、传统民居、乡土建筑修缮及仿古建筑兴建领域所做出的成绩,也得到了行业内外的称赞。
在谈到“技艺传承”话题时,资玉明不无忧虑地说,古建筑修缮与兴建是一个需要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活儿,除了要学习相关的理论文化知识,还要有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现在生活节奏快,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习了。
“中国的古代建筑,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信息,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建筑不断涌现,古建筑不断老去并逐渐消失,保护它们、留住它们,是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做的事。”资玉明告诉记者,为了传承古建筑工艺,2021年,他成立了“黎明古建筑工作室”,通过古建筑模型展示古建筑之美,并开展古建筑科普教育培训活动。资玉明坦言,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古建筑,了解并传承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让中国建筑艺术发扬光大。(记者 曾梦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