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21>>贯彻省委省政府玉溪现场办公会精神>>弘扬时代精神 学典型争先锋

我们身边的榜样|饶平:在彝乡大地践行初心使命

发布时间:2022-05-13

6

饶平(右)到村民家中走访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季永鹏  文/图

“大嫂的病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好转一些?”4月末正是农忙时节,饶平心中一直放不下邑慈碑村的徐银祥一家,隔三岔五就要到徐银祥家中了解情况。

2018年2月,玉溪日报社记者饶平被选派到元江县洼垤乡邑慈碑村委会驻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三年多,饶平始终奔忙在邑慈碑精准扶贫工作第一线,访民情、解难题,通过争取资金实施提水工程、改造水网、文化扶贫等项目,用实际行动在彝乡大地践行着一名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奔走一线访民情解难题

“我媳妇身患重病,但我家不是建档立卡户,很多政策用不上,一时间家庭陷入困境,饶书记了解情况后,想方设法、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帮助我家缓解困难,一直到现在饶书记还会经常来家里探望,并给我家买一些药品和营养品。”徐银祥说,“这几年在饶书记和玉溪日报社的帮助下,村民的很多困难都得到了解决。”

自驻村以来,饶平紧扣脱贫攻坚目标要求,逐家入户摸底调查,实地查看贫困户的生活、住房、饮水等情况,游走田间地头调研村庄产业发展现状,认真研究帮扶对策。三年多来,他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特长,多形式宣传各级党委、政府惠民政策,落实各项帮扶政策。

“从2019年4月开始水源点逐渐干涸,村里蓄水池的水越来越少,村民用水困难。”邑慈碑村迤席下寨小组组长杨红叁说,“饶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走访时了解到村里缺水的情况后,他与村民一起翻山岭、下深箐,寻找水源点,向玉溪日报社协调资金帮助村里建设提水工程。”

2020年3月,迤席下寨小组实现通水,还惠及了迤席上寨及老北期小组。“有了提水工程,不仅全村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每天还有多余的水补充到村前坝塘里,田间小水窖也蓄得满满的,生产生活有了保障。”杨红叁说。

在洼垤乡,水是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的一大难题。驻村期间,饶平紧盯难题不放,走访调查研究、跑单位、找项目、要资金,先后争取到元江县水利局20余万元资金支持亚祖垤一组供水项目建设,向玉溪日报社争取到5万元资金帮助美则村民小组进行水网改造,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在邑慈碑驻村期间,饶平把村民当成亲人对待,每家发生了一点小变化,他总能第一时间了解到。亚祖垤村建档立卡户李记囡老人在老伴去世后,坚持住在危旧房子里,在饶平多次劝说后,老人最终同意搬进安全的房子。他还积极帮助孤儿叶子赢筹集爱心捐款上万元,缓解了孩子在校生活费紧迫的问题,积极联系相关收养事宜,努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2020年,饶平向市红十字会协调申请了4位贫困户的大病救助资金1万余元,为他们缓解经济困难。为了让更多的村民有困难时能够及时联系他,饶平还把手机号留在每个村民小组墙上,义不容辞为群众排忧解难。

助力彝族文化走出深山

“驻村前我就去过洼垤乡,那时对洼垤乡的了解并不深入,驻村后才发现洼垤乡文化丰富多样,特别是彝族音乐、彝族文化保留得很好。”饶平说,“邑慈碑群众对撒摩阿哩文化有着极大的热情,男女老少都对‘阿哩’调十分喜爱,不少人随手可弹、随时能唱、随处可跳,群众基础十分深厚。”

饶平始终坚信:在邑慈碑,生活并非只有贫穷,一定还有梦想,还有艺术和欢乐,而这些都来自他们共有的撒摩阿哩文化。随着社会发展,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较大,撒摩阿哩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驻村期间,饶平积极向玉溪日报社申请经费为邑慈碑文艺队购置少数民族乐器,并自行出资为爱好音乐的村民购买了价值8000余元的乐器。向猫哆哩公司协调资金1万元,用于撒摩阿哩文化培训。2019年11月,饶平还带领洼垤乡文艺队将撒摩阿哩文化从洼垤乡带到了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展演,让传统音乐得到传承和发扬。

“以前我们的文艺队人员疏散、乐器缺乏,集中学习时间少,积极性不高,进步慢。”洼垤乡文艺队队长方学志说,“饶老师来了以后,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文化传承学习环境,帮我们添置了乐器,还带着我们到城里演出,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经过饶老师这几年的帮助,现在各村都有了自己的文艺队,文艺队也会经常搞文艺演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说到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2020年,饶平积极配合玉溪日报社在邑慈碑村开展文化墙项目,利用村委会围墙和主街两侧民房外墙,将党的声音、撒摩阿哩文化、村规民约、邑慈碑历史人物故事等,通过文字、图画、漫画的形式呈现在墙面上,美了村庄育了民。

邑慈碑不仅民族文化深厚,而且自然风光优美、农副特产和林下菌子资源丰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潜力巨大。2018年10月,饶平组织画家到邑慈碑写生,以此扩大邑慈碑的影响。工作之余,饶平还撰写了100余篇共20余万字的诗歌散文《邑慈碑纪事》,拍摄照片3万多张,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大力宣传邑慈碑的民俗风情,吸引了一批一线城市的学子们到此研学。饶平还计划与各大高校联系,将邑慈碑作为文学、写生、音乐创作基地,更好地拓宽邑慈碑研学旅游的路子。

接续奋斗践行初心使命

转眼间已经驻村三年多,但饶平内心最初的想法并没有被时间冲淡。“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是一个农民的娃娃,虽然在城市里生活了20多年,但对农村的那份牵挂一直都在,想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饶平说。

如今的邑慈碑村,村庄干净整洁,村民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彝族文化更是走出了深山,村民增收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

看着邑慈碑的变化,饶平感慨道:“这几年的扶贫工作,让我对邑慈碑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邑慈碑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生命中的驿站。今天邑慈碑村的改变,是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和对口帮扶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老百姓的观念意识发生了很大转变,尤其是通过撒摩阿哩文化的传承,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提升了邑慈碑民族文化自信,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

“走在乡间,时常有村民问我‘脱贫攻坚结束了,我们是否富裕了’。我也时常思考这个问题,今天从邑慈碑群众的言行举止中,我找到了答案,他们‘不以穷为光荣,奋发图强’,努力增收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了积极进取的心态,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饶平说。

驻村两年多的时候,饶平本该回归单位,但他仍坚持驻村。问及原因?饶平的回答是:“驻村期间,我开坏了三台车,每次坐在坏掉的车上,自问‘为什么’。后来我找到了答案,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管为老百姓做多少工作都是应该的。目前,全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有很多工作要去做,我还想继续在乡村坚守。”


编辑:陶晓兰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