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干(右)在茶园指导茶农采茶。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季永鹏 文/图
翠绿的茶树郁郁葱葱,远处白云飘飘,近处茶香悠悠,夏日时节,元江县咪哩乡的一片茶园风景如画。茶农们散落在茶园中忙着采摘茶叶,茶园负责人李子干不时就要到茶园转一圈,指导茶农采茶。
李子干是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退休后在元江县咪哩乡哈罗村种茶、办茶厂。说起茶叶种植,李子干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1988年,我回到家乡看望父老乡亲,经过多年发展,村子里通了电和公路,村民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家乡的发展与外面相比落后很多,乡亲们只会说哈尼族语言,村里的青壮年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村里的路依旧破烂,村民依旧贫穷。”李子干说,“父亲李和才是爱国民主人士,我自小受父亲的影响,回乡看到哈尼族同胞这么穷,而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是党培养的第一代哈尼族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家乡改变落后状况。”
“那时候,恰好云南省委要求各高校派教师到贫困地区扶贫,知道这个政策后,我就跟学校领导申请回家乡扶贫,向学校提交了申请报告,得到了学校批准。”李子干说。
1989年,李子干回到咪哩乡开展扶贫工作。带领乡亲们发展什么产业?李子干对水果、中药材、茶叶几个产业从生产、管理、销售、市场等方面分析研究后,最终选择发展茶产业。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协助下,扶贫项目正式启动,在哈罗村孟鹏梁子创建以茶叶为主的种植园。种植园定性为村办集体所有制企业,由李子干负责种植园的规划和技术指导。
李子干带领乡亲们学习种茶、采茶、制茶、售茶,免费为乡亲们提供茶籽,教他们育苗、移栽,还建立茶厂、仓库等茶园配套设施。
然而从开荒种植到投产并非一帆风顺,茶园主要负责人先后因其他工作离开茶园,再加上管理人员不足,茶园运转陷入了困境。但李子干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到各部门争取资金,帮助茶园生存下去。
茶树长起来了,李子干也返回了学校,经村委会同意后茶园交给了指定人员管理。2000年,因茶叶价格下跌,经济效益不好,茶园亏损,原来的管理人员退出了茶园,一时间没有人管理茶园。同年,李子干退休后,回到了咪哩乡继续管理茶园。
“2001年,要把村办的集体企业改为民营,为了保住茶厂,我承包了茶厂,承包期30年。”李子干告诉记者,茶厂还吸收了哈罗村委会25万元“强基惠农”股本金,让哈罗村委会有了集体经济收入,从“空壳村”出列。
经过李子干多年艰辛的努力,现已建成一个近300亩连片的标准化的优质茶叶示范基地,2017年,成立了元江沃野阿雨茶叶有限公司,通过公司争取项目、资金,助力哈罗村茶产业发展。茶厂、公司的开办,给了哈罗村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同时带动周边村民种植茶叶1000多亩。
“振兴乡村、发展经济,要找准性价比高的产业,在抓好茶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还打算引进试种百合花,试种成功后再向村民推广种植。”李子干说。
在抓产业带领村民探索致富路子的同时,李子干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用哈尼语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经常为基层党员讲党课,向来访人员讲述咪哩乡的红色革命历史。
从种植茶叶到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今年已经82岁的李子干,依然在山村忙碌着。当记者问起,这么多年是如何坚持过来的?李子干说:“人的生命有三个层次,肉体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能做多少事情就要尽力做多少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