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区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大巴山腹地,几乎都是山地,山高谷深,耕地稀少,有一首民歌叫《太阳出来喜洋洋》,相信很多观众都不陌生。它是重庆石柱县的县歌,歌曲里有一句“悬崖陡坎不稀罕,走了一山又一山”就形容了这里的艰苦,歌里还唱道“只要我们多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老区在大山里书写脱贫传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石柱县的年人均GDP从之前的16584元增加到去年的40467元,这既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扶持,也离不开全县人民的努力奋斗。
近年来,石柱大力发展以红辣椒为代表的“红色”调味品产业、以黄连为代表的“黄色”中药材产业和以莼菜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用“三色经济”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带领当地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现在正好是当地莼菜采摘的季节,我们的记者邓丽娟现在就在莼菜种植基地,丽娟你好,带我们去看看石柱莼菜的产业发展之路吧。
总台记者 邓丽娟:今天我们来到了重庆石柱黄水镇万胜坝社区,这里也是非常有名的中国莼菜种植基地,在我身后的连片山谷里,一共是种植了14000多亩的莼菜田。每年4月到9月是莼菜收获的季节,现在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在田里忙着采摘莼菜。
神奇的莼菜到底是长在哪里,又是怎么采摘呢?通过我们的镜头大家可以看到,漂浮在水面的这些可爱的圆圆叶子就是莼菜,但是有价值的部分在水下。躲在水下这一棵小小的新芽、新叶、花蕾,同时被晶莹剔透的果胶包裹的,就是具有价值的莼菜了,采摘的时候需要非常小心,不要伤到这一层果胶,果胶越好,品质越高。之所以是当地人的宝贝,是因为它富含多糖、蛋白质、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等功效。
相传早在1600多年前,人们就把莼菜当做贡品来烹饪了。在重庆石柱种植莼菜的历史长达20年,我们所在的这片莼菜田都是七八年前种下的,现在正是盛产期。一年只摘一季,而一季持续半年时间。
农户们每天早上下水采摘,到了下午就会有企业专门来收购,今年的收购价比去年还要高,5块钱一斤,当地的乡亲告诉我,手脚麻利的每人每天要摘上百斤,一户一天的收入可以超1000元。
莼菜是一种耐寒、喜温的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主要适宜生长在海拔1200米以上环境,而且种植水源必须是流水,要求水质纯净,不被污染,同时还需要pH值在5.5—6.5的土壤上生长。因为对环境要求极高,所以稀少珍贵。而重庆石柱黄水、冷水,因为地处偏远,生态环境一直保护得很好,所以这里的条件刚好能满足它的生长需要。
出水后的莼菜都有什么用途呢?人们会把它做成美味的菜肴,比如最出名的就是江浙一带的“西湖莼菜羹”,但是作为中国最大的莼菜产地,我们重庆石柱老百姓最爱做的菜就是“凉拌莼菜”。在我手边就有一碗,现在我来尝一尝,味道非常清香,而且口感爽滑清脆,还有清热解毒功效。
此外,依托它的高药用价值,当地还与西南大学等高校联合研发,建成莼菜加工生产线,通过再加工挖掘出了更多的价值。例如莼菜面条、饮料、面膜、化妆品、医用产品,可谓门类齐全,大大增加了附加值。
通过多年的发展,小小莼菜已经成功激活一二三产,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
通过管理好10个标准化的莼菜种植基地,建成10条智能化加工生产线、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此外,依托这里纯天然的生态环境,当地打造出了莼菜核心景点10个,办起农家乐、莼菜宴,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些加起来为当地创造了30亿元的年综合产值。
如今小小的莼菜已经真真正正成为了当地老百姓的致富宝贝。
在乡村振兴中如何立足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找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这是持续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
小小莼菜让我们看到了老区的绿色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之中体现的是重庆老区着力发展高山特色高效农业的缩影。
编辑:王雪峰 审核: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