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云南省“美丽县城”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22-06-09
美丽的石屏县城 通讯员 张进发 摄

入夜,石屏县城被分成了两半,一半安静祥和,一半热气蒸腾。安静祥和的那边是青石板铺地的老城街巷,热气蒸腾的这边是新兴的石屏豆腐工业园区。2020年,石屏县实现豆制品产量32万吨,产值40.5亿元,带来了1350万元的税收和1.2万个就业机会。

城镇建设和特色产业有序融合发展,让古老的县城充满活力。对于一个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县城来说,仅仅小而美是不够的,小而强,美且发展动力充盈,才是新时代的典范。

协调发展夯实美丽基石

在省发展改革委最新的云南省“美丽县城”建设优化提升指标体系和评分细则中,产业是占分最多的一个板块。这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倡导的“坚持产城融合,城镇建设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的美丽县城建设五大原则,其中强调,要坚持产业和城镇良性互动,统筹规划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区位等优势,打造“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像石屏县一样,全省各地在建设美丽县城过程中都积极思考,如何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互融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强美丽县城的生机与活力。

石屏县坚定“小豆腐、大产业”一县一业发展目标,紧扣“扩规模、抓规范、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重点任务,将石屏文化与石屏豆腐有机融合,推动石屏豆腐实现多样化、高端化发展,形成了“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产城共赢”新局面。

石屏豆腐是当地具有古老传统的特产,但真正能变为产城融合的发动机,还要得益于规模化生产的提升。石屏县按“一园三区”组团式空间结构建设占地1200公顷的石屏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区,整合61户豆腐加工企业入园生产,带动就业1.2万人。加快豆腐小镇建设步伐,形成“前店后厂”绿色生态园区,规划总投资5.9亿元,实施豆腐文化展示中心、双创中心、商业街区、特色酒店等建设。

与石屏县相邻的建水县,城镇发展与紫陶产业兴起相得益彰、活力四射。当地人把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称为陶城融合。

建水木忠陶坊是县城碗窑村里较早的个人陶坊之一,也是建水产城融合加速发展的亲历者,更是“陶城融合”的受益者。过去,他们所在的碗窑村只是城乡接合部一个杂乱的小村子,因为采泥、烧窑、打磨等,灰尘随处可见,噪音不断。如今随着紫陶产业的不断提升,这里已经变为了县城的文化地标。不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围还建起新式的花园小区,房价节节攀升。

同样,被紫陶产业带动起来的还有建水紫陶街。它与碗窑村和建水古城相连,是以紫陶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街上商铺专门售卖紫陶产品,茶罐、茶壶、茶杯、花瓶、汽锅琳琅满目,成为游客到建水的打卡地。建水县在推进陶城融合进程中,精准定位,通过打造主题街区,提升生态环境、加强业态培育,紫陶产业蓄势引领、品牌价值不断增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2016年至2021年6月底,建水紫陶注册登记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从872户增加到2096户,从业人员从2016年的1.5万人增加到4万人。紫陶产业年产值从2016年的11亿元增长到35亿元,“十三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速33.56%。小镇建设带动全域旅游飞速发展,近3年旅游总收入达395亿元。“陶城融合”优势凸显。

产城融合提升发展质量

龙陵的石斛、开远的花、石屏的豆腐、凤庆的茶……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在美丽县城建设中,“一县一业”托起地方特色经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呈现出“以产聚人、以人兴城、产城联动”的良好局面。

临沧、保山、大理3州(市)接合部的凤庆县是全省“美丽县城”中很袖珍的一个。在建设规划初期,凤庆县就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宜居之城、中国红茶第一城、世界滇红之乡”的建设目标,以“天下茶尊,滇红凤庆”为县城名片,融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康养、休闲旅游等元素,按照城市规划与综合交通、历史文化打造、生态文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五个融合”,做好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工作。通过抓早空间规划留足视廊空间、抓好规划管控全面整治、抓实景观打造提升形象等措施,使县城出入口成为对外连通的靓丽窗口。

凤庆县结合滇红生态产业园区绝大部分区域属于县城规划区的实际,提出了“美丽园区”与“美丽县城”同步建设的思路,对照美丽县城“干净、宜居、特色”3大要素后再增加“宜业”园区要素,编制了《凤庆县美丽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厕、绿化、亮化、美化等配套工程建设。同时,以“滇红之乡”为主题、“一县一业”为主导,加快实施园区标准化厂房暨双创孵化园及其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入园企业达131户,打造主旨明确、产业格局特色鲜明的“美丽园区”,使产城融合优势不断突显。

与凤庆不同,保山的龙陵县在“美丽县城”创建中树牢以“人”为中心的产城融合导向,以城市的开放包容吸引生产要素集聚,打造黄龙玉、石斛全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助推城镇功能配置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依托黄龙玉原产地的资源优势,我们建成了集毛料交易、产品加工、展示销售、质量检测、玉雕人才培养、民间收藏为一体的黄龙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辐射周边乃至全国的黄龙玉加工营销网络。”龙陵县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龙陵县黄龙玉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12亿元,带动县内从业人员2万余人。

此外,龙陵县以国家紫皮石斛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提升“一产”,实现石斛栽培良种化、标准化、规范化。2020年,全县有石斛专业合作社37个,覆盖全县10个乡镇60个村(社区),带动就近就地就业5万余人,石斛净栽培面积累计达33370亩,实现石斛鲜条产量4000吨、农业产值3.04亿元。同时,推动石斛产品精深加工工业走深走实,完善全产业链,培育规上企业,工业产值达12.91亿元。还完善石斛销售网络,先后于2017年、2018年相继打开了紫皮石斛在上海、云南中药房的销售渠道和作为食品的市场准入通道,紫皮石斛成了全国首个获得食品标准的石斛种。

实践证明,产城融合不仅在“美丽县城”建设中成效显著,也对我省新型城镇化起到了更为广泛而深远的促进作用。

云南网记者 朱丹 



编辑:王雪峰   审核:杨雪

关闭
专题公用底部
  • 玉溪网版权所有
  • 滇ICP备08100907号-1
  • 云新网前审字2013-06号
  •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办
  • 玉溪日报社
  • 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