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干实效创造美丽特色
发布时间:2022-06-09

建设“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美丽云南建设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自2017年启动“特色小镇”建设、2019年启动“美丽县城”建设以来,一些地方建设工作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取得阶段性成效。

  26日至27日,省委、省政府在弥勒市举行全省“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交流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充分展示出我省近年来“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也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坚决推进工作的决心与意志。

创新实干取得实效

对“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先后在腾冲、大理召开“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为建设工作明确目标和方向。各州(市)、县(市、区)都成立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任务明确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个人,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强势推进的工作格局。

我省研究出台了《云南省“美丽县城”建设评价考核办法(试行)》《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特色小镇”数字化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指引,丰富完善“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的具体内涵,并引导各地准确把握内涵,确保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例如,在“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智慧化上,截至2021年4月,各地共实施智慧类项目422个,总投资201.39亿元,涉及智慧旅游、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院、智慧小区等12个领域,曲靖市实现中心城区智慧停车全覆盖。

在建设过程中,我省突出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各地特别是一些基础薄弱的县市把“美丽县城”“特色小镇”打造成谋划项目、整合资金的平台。在技术服务上,充实完善“云南省美丽县城建设专家委员会”“云南省美丽县城建设专家库”“云南省特色小镇专家委员会”,组织各领域专家225人次,深入“美丽县城”“特色小镇”调研指导,为各地量身定制补短板、扬优势的“工艺图”。

在“美丽县城”“特色小镇”的考核评选工作中,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客观公正、不搞平衡、不降格以求、宁缺毋滥的原则,严守标准、严格把关,每次评选都要经历按照县市自查自评、州市初审、明确重点范围、部门打分、第三方独立实地评估、专家委员会实地综合评价、群众满意度调查、影响力与美誉度评价、路演评分、实地复核等一系列步骤程序。在奖优罚劣上,我省先后授牌命名36个美丽县城和27个特色小镇,淘汰退出7个、黄牌警告4个特色小镇,省级财政奖补资金达到136.5亿元,政策力度空前,“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的鲜明导向得到充分彰显。

引领作用日趋明显

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用小切口作大文章”的溢出带动效应明显,对稳投资、促消费、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带动引领作用日趋明显。2020年,全省获命名的“云南省美丽县城”“云南省特色小镇”固定资产投资大部分实现了较快增长,部分县城、小镇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逆势上扬。

通过“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各地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助推了新型城镇化。累计新改建厕所5612座、洗手台7.08万个、农贸市场554个,累计拆违拆临2801.78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4771个、2782.42万平方米,新建停车场714个、停车位30.16万个、市政道路2613公里,新增教育设施471处、医疗设施112处,提升改造实体书店、书屋、书吧431家。弥勒、开远、澄江等市城镇化率上升至60%、74.01%、54.1%。

通过“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各地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助推了生态文明建设。从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到污水厂改造,从河湖生态治理到增绿补绿,各县市城乡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目前,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239座、垃圾处理场95个、污水管网3646.98公里,累计新增公共绿地2389.63万平方米、城市公园315个。2020年,全省成功创建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县、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通过“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各地进一步挖掘风貌特色,助推了全域旅游发展。各地树牢“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就叫云南”的理念,推动“美丽县城”“特色小镇”串联成网,与周边景区联动发展,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累计修缮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古迹1005处,特色化改造建筑外立面1388.2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主题街区328个,将云南独有的民族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塑造独特的城市辨识度。

通过“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各地进一步倡导生活新风尚,助推了精神文明建设。一些地方把“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县城、“特色小镇”硬件设施改善、外在颜值提升的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升华,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得益于“美丽县城”建设的深入推进,昆明市、普洱市、曲靖市和景洪市、石林县、楚雄市、澄江市首次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安宁市、腾冲市通过复查确认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没有坐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创造出来的美丽。3年来的实践,证明了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也必将激励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本次现场会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推动“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看典型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现代田园城市

5月26日至27日,全省“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弥勒召开,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各州(市)负责人、各县(市、区)负责人、特色小镇业主代表等250余人,在弥勒市进行调研观摩。

置身弥勒,每一条街道、每一幢建筑、每一片绿地、每一张规划蓝图、每一个建设现场,都像一本打开的书页。

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是走进她的“城市之窗”。在弥勒市城市规划展览馆,鲜明的发展定位“现代田园城市,健康生活福地”让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有了新名片。在展馆展示核心区,大型实体灯光沙盘造景结合弧形LED屏、纱幕等表现手法,让参会代表对弥勒城市未来总体规划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

近年来,弥勒市统筹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以建设“美丽县城”为引领,聚焦“干净、宜居、特色、智慧”,构建主城“一主”,弥勒大道城市发展轴、甸溪河生态宜居轴“两轴”,东、西、南、北、西南片区“5片”,东风新城、太平新城“两副”,特色产品加工示范园“一园区”的空间格局,推进城市建设。而在这绿色版图上,红河水乡、东风韵、太平湖、可邑4个特色小镇,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成为城市的“生态高地”。

“怎样在‘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强大合力?”带着这些大家关心的话题,参会代表边调研边了解。

沿甸溪河参观,锦屏山满目葱郁,山间溪流交错、鸟儿啁啾,从浑水沟到风景如诗如画的生态廊道,从城市“伤疤”到为群众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条河流的变化折射出弥勒市在“美丽县城”建设中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人工治理,有机串联城市内外绿地水系的努力。

通过打造甸溪河、太平湖、红河水乡、可邑等生态廊道,全市改造提升绿化面积5.46万平方米,完成城市面山和通道绿化修复12.48万亩,新增城市绿化面积750亩,水域面积达4000余亩,绿化覆盖率45.86%;80余处小公园、小广场、小绿地投入使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33平方米。

治理河湖、盘活一城,让参会代表关注的是,更多的生态溢出效应正在弥勒显现。以甸溪河一期7.3公里河道综合治理为例,项目累计盘活用地近8000亩,吸引了融创文旅康养、新鸥鹏教育小镇、红河未来城等企业和项目落地,带动周边新经济产业带建设热起来、活起来,一条生态廊道铺就了发展通途。

太平湖国际会议中心是云南首个现代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会议中心,定位为区域性国际会议举办地,其主体为组合式三栋建筑,可同时容纳1000人开会。让人惊讶的是,会议中心所在的太平湖森林小镇5年前还是一片石漠化严重的荒山坡,开发企业大规模实施土壤改良、地形塑造、植树种花,实现了太平湖的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梯度发展,已成为一个4A级景区,园中国际木屋会议中心、森林木屋酒店、山地石漠化地质公园已经建成投入运营,会议、康养、旅游等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太平湖森林小镇不是个例。红河“东风韵”小镇以“原创艺术”为主线,美憬阁酒店、双创园文创、“半朵云”艺术家会客厅、星空剧场已投入使用,小镇艺术资源、业态进一步丰富;红河水乡小镇的国际汽摩运动区开工建设,喜来登酒店、源宿酒店即将投入运营;可邑小镇依托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良好的自然生态,新增精品民宿、阿细生活活态体验馆,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寨共同发展。

聚焦世界一流,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小镇闯出了一片产业发展新天地,形成了弥勒市集颜值与产值于一体的绿色经济新版图。

经过调研,参会代表认为弥勒在城市建设中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为“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绍青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此次现场推进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要素聚集地、特色产业高地、健康生活目的地,为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展现红河新风采。”

 特色小镇巡礼

腾冲   

银杏小镇

“六百年古村落,上万亩银杏林”,每逢金秋时节,位于腾冲市固东镇江东村的腾冲·银杏小镇总能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这个满眼金色的童话世界因保存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银杏1000余棵而声名远扬,同时这里拥有古老天然银杏林1万余亩3万余棵,被誉为“中国银杏第一村”。

启动特色小镇建设以来,当地依托古银杏林、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文化遗迹等自然人文资源,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不断拓展“银杏+”模式。当地结合资源现状按照国家4A级景区与特色小镇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提升改造民俗体验街、坝心村景区、陈家寨景区、江盈村景区、松林拓展活动区、银杏博览园、银杏公园、峡谷探险体验区,多措并举打造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中国最美银杏特色小镇。

德钦

梅里雪山小镇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点亮卡瓦格博,露出“日照金山”的绝世容颜,刹那间就会明白,这就是世界的“梅里”。德钦·梅里雪山小镇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城飞来寺片区,多年来,“日照金山”等传奇景观不断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学者前来科考、探险和观光,摄影爱好者更是对其颇为青睐。

该小镇创建以梅里雪山的绝妙景观和浓郁的藏族风情为特色,结合绝佳观景视野,建设以生态观光旅游产业为核心、以摄影产业为支撑、以康体养生为补充的国家级雪域高原摄影基地、大香格里拉区域多元文化体验基地。发展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的摄影、徒步、文化体验等旅游产业,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明珠、中国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禄丰

黑井古镇

龙川江畔、五马桥旁,因盐而兴、因盐而盛的禄丰·黑井古镇是云南四大古镇之一,被誉为“失落的盐都、明清建筑的活化石”。历经千年,古镇脉络清晰的唐坊宋巷、古朴清幽的红砂石板、夏阳白雪的盐马古道,仿佛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千年盐都的烟溪往事。

连片的红砂石板,连绵的老建筑,以及带着那古老气息的温暖阳光,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小镇创建依托千百年来留存的建筑遗产、特有的盐文化和马帮文化,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以城市游客为动力,以乡村特色产业为支撑,通过文化旅游振兴、乡村发展振兴,培育新型多样化业态,将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盐观光、盐体验、盐度假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旅游目的地。

 安宁

温泉小镇

滇中有镇,镇因泉而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汤”。安宁温泉小镇位于昆明安宁市,碧玉温泉是境内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同时,千年古刹曹溪寺、珍珠泉、摩崖石刻群、三潮圣水等人文景观的存在,使小镇成为全省重要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疗养胜地。

温泉小镇围绕大健康产业方向,明确了“一核心·三融合”的建设理念,即以温泉休闲度假产业集群为核心,并以“温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温泉+小镇庭院经济”“温泉+运动康养”三大产业为辅,构建“温泉+”产业体系,打造成为以“绿色生态、温泉风貌、温泉生活、历史文化”为核心元素,集温泉“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奇、情、闲”为一体的温泉康养文旅特色小镇。

瑞丽

畹町小镇

瑞丽·畹町小镇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老城区,与缅甸一河之隔,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枢纽,新中国首批国家一类口岸。有着“一路”(滇缅公路)、“一桥”(畹町桥)、“一碑”(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等历史文化遗迹。

畅游畹町小镇,在传承红色基因、体验边关风情的同时,也深深感受着新时代边疆发展新成果。小镇秉持“展示国家形象、共享创建成果”的理念,突出“家国情怀边关风情”主题,以畹町独具特色的抗战文化、外交文化、商贸文化为核心内涵,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打造集边境旅游、中缅文化展示、历史文化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于一体边关风情小镇。

剑川

沙溪古镇

一道茶马连千古,风华不绝述沧桑。剑川·沙溪古镇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四面田畴环绕,东依黑潓江,拥有大量的明清建筑、民居院落、戏台和特色建筑,民居建筑风貌保存完整。

虽然清脆的驼铃已远去,但潺潺的流水声依旧,走进古镇,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就能在融融暖阳下聆听时间的声音。依托独特、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沙溪古镇聚焦核心区古建筑修复活化利用、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项目,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古镇管理运营制度化、精细化、法制化,充分彰显特色小镇“世界范”“中国风”和“沙溪色”。

云南网记者 李树芬 张寅 黄翘楚 雷桐苏 孙晓云 肖永琴 李秋明 通讯员 范南丹 摄影报道



编辑:王雪峰   审核:杨雪

关闭
专题公用底部
  • 玉溪网版权所有
  • 滇ICP备08100907号-1
  • 云新网前审字2013-06号
  •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办
  • 玉溪日报社
  • 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