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致敬“云岭楷模”

  6月20日,云南日报第5版整版刊发题为《致敬“云岭楷模”》的文章,报道了“云岭楷模”杨洪琼、杨竞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的先进事迹,并向他们致敬!

微信截图_20220620074456.png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6月13日,为宣传褒扬英雄事迹及其崇高精神,省委宣传部举办专场发布会,授予身残志坚拼搏赛场、勇夺三金为国争光的云南籍冬残奥运动员杨洪琼“云岭楷模”称号;追授执着科研、勇攀高峰,为民族药物采集研究工作付出生命的云南药检事业奠基人、著名民族医药专家、药学科学家杨竞生“云岭楷模”称号。授予坚守热带雨林,筑建“象”往家园,为亚洲象救护、繁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与火魔殊死搏斗,守护云南绿水青山,架起空中之眼全程保护大象北上南归的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2个集体“云岭楷模”称号。


杨洪琼

驭雪飞翔 勇夺奥运三金

微信截图_20220620074401.png

杨洪琼在冬残奥会比赛现场 本报记者 张成 摄

  颁奖词

  命运束缚了双腿,你用双手实现人生逆袭;既然不能站立,那就坐着赢得世界第一。起步虽晚,你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终点虽远,你日积跬步,终至千里。将个人小我融入国之大我,你让五星红旗三次高高升起。故乡的油菜花开了,在你身上我们读懂了迎难而上的花语。

  2022年初春的北京冬残奥会上,出生于曲靖市罗平县钟山乡的杨洪琼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她荣获了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金牌、女子中距离坐姿金牌和女子短距离坐姿金牌,成为首位在一届冬残奥会上获得3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她担任了冬残奥会闭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她被授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并作为代表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

  在高光时刻之前,杨洪琼曾经历过一段漫长而残酷的人生低谷。她并非天生残疾,十来岁上山砍柴时意外摔伤导致瘫痪。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调整之后,杨洪琼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击垮,她凭借着一股挑战自我、永不服输的精神,为自己争取到了命运的转机,参加云南省轮椅篮球队获得全国残运会铜牌,随后被推荐进入冬残奥会的备战集训队。

00001.jpg

  此时的杨洪琼已经29岁,而且是第一次接触雪上运动项目。她常说,自己不是天赋型选手,各项成绩一般,年纪还偏大。“没有天赋,那就用苦练来弥补。”但即便处于“低起点”,知重负重、认准了就干的杨洪琼毅然接受了挑战,她咬牙在30多度的高温下坚持训练,熬过了零下20多度的严寒。她坚信,笨鸟先飞、笨鸟勤飞,坚持完成一天两次的高强度训练,还时常在晚上加练。渐渐地,她的体能素质、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闯过了体能关和技术关,最难突破的心理关横亘在眼前。杨洪琼坦言,对她打击最大的是2021年的全国冬残运会,由于发挥失常,3个项目的比赛成绩都不好。赛后她感觉一下跌入了深渊,晚上睡不着,白天训练精神涣散。低迷了3个月后,杨洪琼坦然面对失败,重返训练场的她比之前更为刻苦。

  在2022年的北京冬残奥会上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杨洪琼振臂高呼“祖国万岁!”赛后她感慨:“我深深地感受到,是伟大的党、是强大的祖国让我们站在了世界最高领奖台上。”

  不屈服命运,做人生路上的勇士。杨洪琼用青春和汗水,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以及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杨竞生

一生无悔 忠骨永留青山

微信截图_20220620074411.png

杨竞生生前照片 供图

  颁奖词

  《满江红·忆先生》

  半夏当归,先生未,再剪秋霜。踏川谷,寒水裹腹,枯草为床。一身龙胆何所惧,踏遍重楼凌霄上。乌头白、无悔高远志,大飞扬。痴一事,本草纲。忠一世,愈沉香。孤胆星,忘忧立生死状。木笔京墨书神曲,耄耋决明向山苍。老少年、淡泊功劳木,真岐黄。

  2021年6月,在香格里拉大雪山垭口海拔4600余米处,人们发现了一具遗骸,遗骸周围散落着小锄头、电筒等标本采集工具和一个破旧的小包,包里的身份证显示,这位逝者竟是失踪19年、遍寻无果的云南药检事业奠基人杨竞生。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在2002年10月,以81岁高龄坚持到雪山上收集藏药标本和资料,在途中不幸遇难。而这片雪域,正是他首次发现药用植物新种“竞生乌头”之地。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杨竞生几乎每年3月至9月都到野外进行考察,并把这一痴爱持续到了生命的终点。1979年,他在德钦县野外考察时不慎从流石滩上滚落,幸好背上的植物标本夹卡在一棵小树上幸免于难,却因此成了驼背;1998年,为了对民族药正本清源,已77岁的杨竞生装着心脏起搏器,准备再上青藏高原。面对家人的劝阻,他写下一份生死状:“我到了西藏后,不管出了什么事,与任何人无关,我自己承担所有责任,万一死在西藏,死后把我的尸体送给西藏医院做解剖就是了。”

00002.jpg

杨竞生遗孀及女儿代领“云岭楷模”荣誉称号证书及奖章。图源:云岭先锋

  “痴一事,本草纲。忠一世,愈沉香”。杨竞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药用植物学家、民族药学专家,也是云南药检事业的奠基人。他一生执着,坚守于民族药物的采集研究,把毕生的热情、心血、知识乃至生命都贡献给了祖国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和检验研究事业,被称为“藏医药资源的朝圣者”“当代‘李时珍’”……

  作为一名药学家,杨竞生有着执着探索科学的精神。曾经,云南省药品检验所90%的标本都是他亲手采集的,西藏药品检验所里有一半以上的标本也是他所采集的……在杨竞生采集、鉴定的大量药用植物标本中,还发现了多个新种。为采到新标本,杨竞生经常风餐露宿,哪里人迹罕至,哪里偏僻险恶,就去哪里采集,在他看来,越是危险的地方,才越有可能采集到新的物种标本。

  作为一名科学家,杨竞生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著作成果。他的遗作《中国藏药植物资源考订(上、下卷)》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颁发的民族医药著作特等奖,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全面、最权威的藏药植物资源考订专著,为深入研究我国藏药及民族药物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他还主编、参修了《中国民族药志》《新华本草》《迪庆藏药》《六省区藏药标准》《中国藏药》等数十种在药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文献。

  翻开《中国藏药植物资源考订》,在前言中有这样一首诗:他走了,悄悄地走了,没有背影,没有痕迹。雪山为枕,星月为伴,还有他的最爱雪莲花、绿绒蒿、乌头……他留下的是思念,不,还有一盏启明灯,还有他常说的一句“不用送”。

西双版纳州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

守望家园 塑造万千气象

微信截图_20220620074419.png

“象爸爸”和亚洲象合影 供图

  颁奖词

  尽管险“象”环生,依然同“象”而行。人与自然欣欣“象”荣,是你们心之所“象”;生物多样性气“象”万千,由你们用心守望。人与象,构成热带雨林最美的画像。“象”往的家园,在雨林里,也在你们心上。

  2015年8月,刚出生一周左右的亚洲幼象“羊妞”,因患新生儿脐带感染被象群遗弃,当人们发现它时,“羊妞”已经虚弱得几乎站不起来了。但是,经过西双版纳州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工作人员的全力救助,如今已长大的“羊妞”活泼可爱、生命力旺盛……这样暖心的救助故事,经常在这个中心里上演。

  作为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几乎没有天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生存就很容易——意外受伤、感染疾病,都可能危及亚洲象的生命。有人说,西双版纳州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仿若是一所“象”往的家园,通过工作人员的细心呵护,受伤的大象在这里快乐成长,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象爸爸”。

  西双版纳州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研究繁育及救助亚洲象的基地,也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和救助中心,为亚洲象的研究、检测、救助等提供了技术力量支撑。该中心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亚洲象繁育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并实现了亚洲象保护管理领域标准化“零”突破,不但为亚洲象救助保护、繁育发展、科研监测等提供了支撑,还为研究亚洲象野化、野放和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种源和平台。

  截至2021年12月,经过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这里已成功繁育出9头小象。其中,通过人工干预成功繁育小象3头,填补了我国在亚洲象繁育技术领域的空白。有一头小象出生后仅用时5分钟便能站立,打破了已知新生小象成功站立时间的最短纪录。

00003.jpg

  去年象群北上期间,该中心组织了科研专家与护象队参与到引导象群南归的工作中,圆满完成了北上亚洲象群的处置工作,确保了人象平安、人象和谐。多年来,该中心组建的亚洲象野外救护队伍,多次冒着被野象攻击的危险,参与救助野生亚洲象20余次,有效保障了野生亚洲象的生命安全,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示了“中国样本”。

  一位“象爸爸”感慨:“没给自己的孩子冲过奶,却天天给小象冲奶,把它们一口口喂大。”经年累月,这群暖心的“象爸爸”用如山的“父爱”守护着亚洲象,守护着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守护着人类共同的家园。如今,“象爸爸”们已先后获得了“斯巴鲁生态保护奖”“桃花源巡护员奖”“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绿色卫士奖”“云岭工匠”“野生动植物卫士专业成就奖·前沿卫士”“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工人先锋号(团队)” “傣乡工匠”等荣誉。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

百炼成钢 逆行刀山火海

微信截图_20220620074434.png

特勤大队用无人机监测野生亚洲象 本报记者 周灿 摄

  颁奖词

  下山猛虎,入水蛟龙,训练压不弯脊梁,冲锋挺得起胸膛,虽是青春年少,却早已百炼成钢;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危情就是号令,无悔选择逆行,特勤的字典里只有两种命:人民的生命,肩上的使命!向你致敬,特勤尖兵!

  2021年,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的北上南归之旅,引发了全世界“围观”。伴随着这群亚洲象“说走就走”的旅行,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担负监测任务的指战员们,星夜兼程守护了116天,克服重重困难,转战了玉溪市、昆明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的10个县(市、区),监测象群活动1266公里,空地跟踪2390小时,标绘要图377份,为保护大象北上南归架起空中之眼。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是拱卫省会昆明、辐射周边15个州(市)的综合应急救援拳头力量,是为守护云南绿水青山与火魔殊死搏斗的逆行英雄,更是面对山火、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冲锋在前的特勤尖兵。多年来,他们先后圆满完成了2006年安宁“3·29”、2008年玉溪易门“3·08”、2014年禄脿“5·21”、2020年安宁“5·09”、2021年丽江“4·23”、2022年大理“3·15”等330起森林火灾扑救任务,最多一周灭火6起,一天灭火3起,最长连续鏖战66个昼夜,最远增援黑龙江,跨度近万里。

0004.jpg

  在这个特勤大队里,一代代指战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彰显了忠诚卫士的使命担当:2021年5月21日,漾濞彝族自治县发生地震,在医院陪护父亲手术的杨检强烈要求归队参加救援,他在请战书上写道:“灾区人民这个时候更需要我”;2022年2月22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积雪结冰,大队党委迅速成立4个党员突击队,迎着寒风,顶着暴雪,连续奋战12小时,以最快速度抢通道路,并为被困人员发放食物;在今年大理“3·15”苍山灭火的攻坚阶段,一处断崖烟点很难接近,如不及时扑灭很可能形成新的火线,关键时刻,一中队指导员李晓明主动请缨,带着4名党员,背着20多公斤的水枪,在100多米高的悬崖上,利用绳索艰难接近火点,反复下降3次才将烟点扑灭,看着他们身上被绳索勒出的一道道血痕和手上一个个被磨破的水泡,在场群众无不为之动容……

  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26载的岁月中,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的指战员们,接续奋战在防范化解森林草原重大风险的第一线,为助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大队被应急管理部表彰为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他们连续25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为“防火工作先进单位”,连续4年被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大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三等功7次,所属二中队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森林防火灭火模范中队”荣誉称号,相继有5人荣立二等功、87人荣立三等功,1人被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评为“绿色卫士”。

  • 云报客户端记者:唐薇 杨萍整理


编辑:刘燕   审核: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