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屯小学学生做《弟子规》韵律操。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诗 文/图
清幽幽的龙泉水,见证着易门教育的发展,流淌着易门人民的教育情怀。
近日,行走在易门县城乡一所所小学,记者感到阵阵激动和快意,学校的每面墙壁都在“说话”,每个画面都在启智……方屯小学校园内,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为核心的名人故事,让人立刻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教学楼里,一块块关于京剧和武术的宣传展板激发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曾所小学走廊的宣传栏里,贴满了易门革命先烈和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走进江口小学,“灯舞博采”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文化长廊里,介绍了易门花灯的起源、著名抗战花灯艺人王旦东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学生创作的精美瓷拼、瓷绘和瓷书作品整齐排列在韩所小学的展览室里。从民族团结进步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各类动物到生活用品,孩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着对国家、对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宽敞整洁的操场上,孩子们欢快地奔跑着,稚嫩的小脸上绽放着笑容……
2016年以来,按照县教育体育局要求,创办于1909年的易门县龙泉街道中心小学积极探索特色教育,按照“一校一品一策一室一活动一课程一特色”思路,辐射引领下属9所完小充分挖掘辖区内人文地理、办学文化、民间传统习俗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等内容,邀请名人、名家进校园,开展富有内涵的探究课程,发展特色教学,提升办学品位,让这所有着百年历史文化的学校在“一校一品一特”的办学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学校先后受到教育部、全国少工委、省教育厅等240余次表彰奖励。
培养健康习惯 强健学生体魄
近年来,易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优化教育管理、实施素质教育、创建品牌特色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一特”办学特色,全方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让孩子心中有阳光、脸上有笑容、校园有春风。
每天课间活动时间,易门县各小学操场上总是欢歌笑语、热闹不已。
6月10日上午,易门县曾所小学操场上,伴着欢快的节奏,学生们跳起了竹文化韵律操。4年前学校编创出的这套韵律操,已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大课间活动。
“20世纪80年代易门县唯一一家武术馆就位于方屯社区。这里有专业的武术教练,于是学校筹建了厚屯武术社团,并编排完成《少年拳》《中国功夫》等系列武术节目,深受学生喜爱。”方屯小学校长李国兴介绍。五年级(2)班学生李安恒从小就有“武侠”梦,三年级接触武术以来,他学习了手法、拳法和步法,用武术教练王云芬的话来说,就是在他身上,武术的“范儿”已经出来了。“刚开始学习时,动作总是不规范,我觉得自己可能学不会了,但是一直坚持,就越练越好,现在感觉自己走路都‘带风’。”李安恒腼腆的笑容里,带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少有的坚毅。此外,学习武术还让李安恒有了意外收获。“我注意力更集中了,更能静下心来学习。”李安恒说。
江口社区是易门花灯发源地。抗日战争年代,著名花灯艺人王旦东就在江口进行花灯创作,积极投身抗日文化宣传洪流。“校园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发。为传承花灯文化,学校形成了‘灯源、灯魂、灯乐、灯舞、灯韵’特色课程,大力开展花灯、龙狮舞的传承学习,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同时,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江口小学校长刘顺欣介绍。
结合易门县文化馆“送文化进校园”活动,文化馆工作人员每周都会到江口小学为孩子们上扇子舞和舞龙课。“定点纠正动作时,很多学生手都举酸了也没有偷懒放下来,这种刻苦和坚持让我动容。”教师王艳说。三年级学生李毅涵是老师眼中自律的好学生。在她看来,这和自己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扇子舞分不开。“练习时我坚持把每个动作做到位,生活中我坚持把每件小事做好。”也许,这正是对灯舞精神的最好诠释。
刘顺欣告诉记者:“刚开始练习舞龙,手会磨出泡,孩子们都是双手贴满胶布坚持练习,我们是易门县唯一的小学生舞龙队,女龙队还在易门‘二月二·龙抬头’民族文化旅游节舞龙邀请赛中冲进了决赛,孩子们真的很棒。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开幕式等各种活动也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一次次成功的演出,展示了他们的精湛技艺,彰显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机会’的发展理念,实现了‘立德树人、技艺多方’的育人目标。”
四年级学生家长李红与记者分享了孩子学习舞龙的变化。“舞龙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现在孩子能勇敢地上台表演,落落大方不怯场,做事也更积极了,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舞龙还激发了孩子对传统文化和家乡的热爱。”
扇子舞和舞龙课程截然不同,但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热情是相同的。“练习舞龙再苦再累,没有一个学生半途而废。舞龙课除了锻炼他们的身体和意志外,还培养了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教师马靖普不止一次为学生的坚持感叹。
特色课程培养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也把这种精神“迁移”到学习上。在灯舞文化的影响下,教师也愈加敬业,大家团结一心,主动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这正是学校“聚德”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多年来,江口小学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在9所完小中名列前茅。
阅读经典育新人 传统文化有传人
“一校一品一特”的文化品牌,成为孩子们发展的“活力之源、灵气之源、探索之源”,成为老师们成长的“凝聚力、向心力”,成为学校发展的“汇聚力、原动力”,记者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滴滴清泉润泽童心”的育人氛围。
创办于清宣统元年的方屯小学,以“厚屯方圆”为思政育人理念,形成了以“屯优秀文化、品书香校园”为主题的“厚屯”思政课程体系,以“读经典书、做高尚人”为思政育人导向,引领学生在读书中体悟经典,在书香中陶冶情操,达到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方圆是指为人处世的智慧,‘厚屯方圆’是指通过囤积厚重的知识文化,实现厚积薄发、不断向上的蜕变。”方屯小学校长李国兴解释道。
学校展览室里,一幅幅以“不忘初心”、梅兰竹菊、十二生肖为主题的钻石画作品整齐陈列,一张张创意京剧脸谱展现着学生对传统京剧的喜爱。这正是学校结合思政课程体系创建的厚屯课程。学校还组建百人社团,开设经典诵读课程,开展读经典唱红歌活动,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编创完成《弟子规》《禁毒三字经》《森林防火三字经》等系列韵律操,让学生大课间活动也能同步接受国学经典教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知识沉淀和精神追求,传统文化扎根于校园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可以说,方屯小学的校园核心文化就是传承。”李国兴告诉记者,开设特色课程,就是要发挥学生特长、彰显学生个性、提升其核心素养。学校特色课程中,经典诵读能提高学生诵读水平和人文素养;武术能增强体质,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钻石画则能磨炼学生的耐心和意志。几年来,学生自觉树立起规矩意识,行为习惯有了很大转变,精气神也提振起来了。“目前学校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我们将持续丰富课程形式,鼓励学生把经典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不断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拓宽思政育人渠道,努力实现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李国兴表示。学校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学校”“云南省禁毒示范学校”等50余项荣誉。
中屯小学以“源于陪伴、止于善美”为思政育人理念,围绕“老师陪伴我们一起成长”这一主题,形成了“心灵陪伴、学习陪伴、安全陪伴、书籍陪伴、活动陪伴、生活陪伴”的思政课程体系。为了让孩子们增长知识和学会做人,无论在宿舍休息、餐厅吃饭前后,还是在课间休息都可随手拿到书进行阅读,整个校园充满浓浓书香、悠悠书韵。学校先后荣获“玉溪市园林单位”“玉溪市绿色学校”“玉溪市优秀少先队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年来,梅营小学以“育梅尚德、立人求真”为思政育人理念,坚持每周开展“诵读展梅品 书香立梅格”读书分享活动,让学生在经典诵读的氛围中感悟做人道理,感受中华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经典魅力。
特色教育提素质 彰显个性快乐成长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师生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多年来,易门以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助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示范学校。”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王春宏表示,“一校一品一特”校园文化建设,既打造了秩序良好、环境优美的校园,引领师生确立正确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目标,又提升了校园文明水平,优化师生心境,激励师生积极向上,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
方屯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周施霖最喜欢钻石画课。相比武术课,钻石画课更加考验学生的耐心和团结协作能力。“一个学期一个小组才能完成一幅主题钻石画,和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作品的感觉非常开心。钻石画课培养了我的耐心和专注力,还让我懂得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周施霖说。
曾所小学学生上竹编课。
曾所社区是竹编之乡,竹在曾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为此,曾所小学以“品学训辩、成竹于胸”为思政育人理念,围绕“童眼看曾所、巧手绣竹编”为主题,形成了“织竹梦、品竹韵、承竹艺、铸竹魂”的“品竹”思政课程体系。“目前竹文化特色课程主要包括竹编、竹绘、竹工艺品三类,其中竹编课程邀请了多名易门竹编非遗传承项目候选人到校授课,学生参与的兴趣都非常浓厚。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孩子们感受竹编魅力,纵情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曾所小学校长李培寿介绍。
孩子第一次参加竹编课的场景至今还让高翠红记忆犹新。“她说,妈妈我参加了学校的竹编课,上课的欧奶奶一节课就把一根普通的竹子变成了竹篮和竹扇,实在太厉害了。”高翠红回忆道,“上学期,孩子学会编织手指篮,她开心极了,做了好几个拿来装水果。在孩子们普遍缺少劳动实践的当下,特色课让他们变得心灵手巧,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学会尊重劳动者,希望学校能够长期坚持。”高翠红为特色课程点赞。
“小时候就觉得编竹子的声音很好听,很想学。三年级我开始上竹编课,每完成一个作品都成就感满满。我快要毕业了,但我还是会一直编下去。”六年级学生冯晓春明亮的眼睛里写满了热爱。
“我的房间现在都是自己的竹绘作品,我以后要做像竹子一样挺直向上的人。”四年级学生王儒婷说。“我们将结合易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开发竹竿舞、大课间竹编舞等特色活动,努力让孩子们成为具有竹品质的人。”体育老师邓红梅说。
“5年来,学校的竹文化课程授课形式不断丰富、趣味性不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实现了有人传承、有人学习。学校的竹文化教育核心就是品质教育,实现文化与课程对接、文化与活动对接、文化与人对接,育人目标也就实现了。”李培寿说。
走进韩所小学,你一定会在文化长廊的知识展板前久久驻足。从古代到现代制陶工艺,从中国瓷砖产品发展到瓷砖的种类,以“瓷”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分外浓厚。这与韩所小学地处盛产高品质瓷砖的易门工业园区分不开。以“品瓷养智、育德润心”为育人核心理念,学校坚持“瓷韵润童心”主题,形成了以瓷拼、瓷绘、模拟推销为主要内容的“瓷润”特色课程。
6月11日下午,比天气更热的是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他们用瓷砖碎片拼出56个民族“石榴籽一家亲”的图案;用废旧瓷砖切割成的七巧板,拼出牛、小狗和鱼等动物;用画笔在废弃瓷砖上绘出“民族团结手拉手”……在瓷砖这方小小天地里,孩子们尽情发挥,表达着对国家和生活的热爱。
瓷砖展厅陈列着易门生产的各类瓷砖,六年级学生王肖迪能娴熟地讲解各类瓷砖特性,并根据顾客不同购买需求进行产品推荐。顾客选购完成后,她还根据房间面积为顾客计算出需求量和价格。“瓷绘和瓷拼都是构图和绘图的过程,能提高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模拟推销则更为综合,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交际、应变及数学能力。”韩所小学校长邓元龙谈到。
韩所小学学生上瓷绘课。
“瓷绘易修改的特性能让孩子们快速增强绘画自信,自由地去表达,有效提升他们的绘图能力、色彩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我们的特色课程都是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的,对于乡村小学来说,特色课程只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平台。希望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他们的人生增添别样可能。对一些孩子来说,兴趣将促使他们走向更大的人生舞台。”教师周江海说。
韩所小学的瓷润楼由爱心企业捐资建设,在邓元龙看来,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爱心企业为学校发展出力,学生们也将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未来尽己所能回报社会。“我们会带学生到工业园区生产线上实地观摩,让他们观看食品加工、瓷砖生产过程和生产工序,了解家乡特色产业发展状况,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热情。”邓元龙说。
近三年,易门县龙泉街道中心小学先后荣获“全国实施素质教育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学校”“全国红领巾红旗大队”、中国优秀文化建设单位、教育部“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示范学校、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楹联文化学校等称号,在云南省校园啦啦操比赛中获三等奖、玉溪市校园啦啦操比赛中获一等奖等奖项。
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李增华谈到,“一校一品一特”建设在促进学生发展、助推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我们将继续紧扣‘一校一品一特’办学理念,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建文化、红色文化、经典文化、非遗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校园中与经典同行、与圣贤对话,在润物无声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全面推进文化育人、以文化人。”李增华说。
短 评
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莫庭
多年来,易门县龙泉街道中心小学着力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办学品质,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生为本、坚持一校一品,凸显学校特色,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所属各学校因校制宜、立足实际,充分挖掘利用并整合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找准定位,彰显特色,扎实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水平。为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龙泉街道中心小学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突出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这一重要作用,大力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以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学校特色发展,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浸润,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示范学校。
从龙泉街道中心小学发展特色教学可看到,校园文化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基础,传承本土基因是教育深度发展的底色。只有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和育人因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等特点,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才能让学校教育持续焕发生机活力。各小学通过学校特色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专业素质、学校办学品位,全面深化了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
编辑:陶晓兰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