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玉溪史话
  3. 正文

滇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今人知多少?

——江川李家山遗址猜想(下)

□  杨庆科  杨天友

庄蹻入滇有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史记》及《后汉书》等书中记载的内容互相之间有矛盾,庄蹻王滇的事实也有一些争议:如《史记》说庄蹻在楚威王时入滇,是错误的,应为楚顷襄王时期;史书中有两个“庄蹻”,其中一个是农民起义领袖,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作战失败后打着庄蹻的旗号入滇;历史上并无庄蹻其人,根本就没有“庄蹻王滇”这种说法……说归说,研究归研究,至今大多数学者还是认同《史记·西南夷传》中的庄蹻与滇青铜文化的对应关系。“滇王之印”“滇国相印”封泥发现后,滇国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庄蹻入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让自己的部队与原滇民族(百濮、百越等)融合,队伍里的将士大多是男性青壮年,对滇族的人丁兴旺起到积极作用,也增强了滇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得到了恢复,这也是滇国民族团结的里程碑。“今西南诸夷,庄蹻之后”“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蹻之裔”“故滇王国也”等这些史书中关于庄蹻及滇国的记载,说明滇国不是无中生有的。

庄蹻王滇后,将自己的军队融入当地的民族中,穿上当地民族的服装,尊重其风俗,从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呈贡太子庙、官渡区羊甫头、澄江金莲山及周边发掘出土的青铜器物来看,这些墓葬跨越的时间是相当长的,出土器物也出现早期以滇本土文化特征为主,中期融合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如早期的器物有百越民族的文化元素,特别是出土的青铜鼓上有比较鲜明的百越民族特有的羽人竞渡纹、太阳纹等,也有氐羌民族文化元素的器物,还有一些是其他地域特征的青铜扣饰——这类器物上所显示的狩猎场面,有的专家认为有斯基泰的文化元素。由此可见,在滇国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往其他国度的道路不断延伸,经贸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往来频繁,后期外来物品不断增多,外域文化不断渗透和融合,使滇国的发展达到历史巅峰,形成丰富的滇青铜文化。

降汉为滇国带来了长期和平稳定?

从庄蹻王滇到滇王降汉(公元前278年到公元前109年),时间跨度近169年。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滇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庄蹻推行的民族政策,适合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庄蹻王滇到尝羌执政这段历史时期,滇国传承了以前百越和氐羌等当地诸多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部落联盟。同时,庄蹻将自己部队中楚文化元素也融入土著文化之中,从而推进这一时期滇文化的发展。滇王降汉后,西汉不但没有对滇国进行屠城,而是把滇国的领地改设为益州郡,使之成为汉的附属国,并赐其“滇王之印”,滇王仍然管辖着他的领地。

李家山51号墓出土的铜弩机,器物上刻铸有汉字。

李家山51号墓出土的铜弩机,器物上刻铸有汉字。

滇国之王尝羌,有专家认为是羌人,这是从字面上来理解,但是不是羌人暂不可考,也不知当时滇国的户籍管理是否和现在一样,孩子的族别是随父还是随母,但孩子与母亲相处的时间较长,在语言和行为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民族融合中形成的滇王尝羌也未必就是羌族,更有可能是汉羌混血儿。这时的滇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更多的开放和包容,同时也因这时滇的国力强盛,自以为其实力可以和汉抗衡,史书上才会有很直白的“汉孰与我大”的记载。后来西汉王朝以兵威劝说滇王降汉,周围的劳浸、靡莫等“同姓相扶”的部落因抗汉而遭兵灾,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对汉武帝表明善意,才没有带来杀身之祸,同时也为了滇地远离灾难,而举国降汉。滇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并被赐予“滇王之印”,还得到汉武帝的恩宠。赐印后,滇王效仿汉朝的建制,设相一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在晋宁发现的“滇国相印”封泥,可作为这一体制的佐证;这种建制可能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才有三国鼎立之前,《隆中对》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以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政策导向。三国时期,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发生了“七擒孟获”的军事行动,这一行动不在滇池及抚仙湖、星云湖地区,可见当时滇国政局还是相对稳定的,从庄蹻入滇到晋朝初期,历代滇王对滇的统治将近550年,这期间滇中地区处于一种相对和平的环境,虽然在公元43年有“连然、滇池、建伶、昆明诸种反叛”的记载,但总体不影响滇国的和平稳定。

覆盖“珠襦”的墓主人是滇王吗?

和平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否可以这样推测,从庄蹻入滇到滇王被汉朝赐予“滇王之印”继续管辖滇国的这段时期,“滇君长”死后也像中原的王侯一样进行厚葬,用“珠襦”覆盖或用“玉柙”覆面?

李家山47号墓墓主用珠被覆盖,可能受到了汉王朝厚葬之风影响。

李家山47号墓墓主用珠被覆盖,可能受到了汉王朝厚葬之风影响。

如果降汉后的历代滇王作为一方诸侯,效仿汉王朝一样推行汉式的葬礼制度,那这些覆盖着珠襦的大墓,可能就是滇国时期的滇王了,其他的中型墓也有可能是具有较高地位的将相。这一时期的厚葬之风,很大程度上受到汉王朝的影响,同时也是滇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是滇青铜文明之光,它照耀着滇国的大地。至于这些滇国的王侯将相墓谁先谁后,有没有女性任滇王,有待于以后深入地研究。

1992年考古发掘现场。

1992年考古发掘现场。

滇国的消失为何没有文字记载?

东汉至三国时期,滇中地区的厚葬之风淡化了,从金莲山M6出土的臂甲和晚期墓葬来看,纹饰方面已经有了新的变化,石寨山、李家山出土的臂甲刻画的是完整的动物形状,而金莲山出土的臂甲是刻画某一动物最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局部,如鸟爪、虎尾等,已经不是完整的动物图案了,并且出现了多重叠肢葬,这时滇国作为汉的附属国(益州郡),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滇人能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为什么这段时期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呢?有学者认为:可能由于滇国在从庄蹻入滇到晋朝这段时期政局相对稳定,被中原的“太史公”们忽略了;或者是这个地方民族团结和睦,经济发展稳定,统治者们也因“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在记事等方面使用当地居民常用的记事材料“贝叶”,后来毁于火灾、自然灾害、后期的兵灾,没留下来?也可能是考古工作者还没有发现,只找到了青铜器上所刻画或雕或铸的丰富内容,大到牛、虎,小至鱼虾鸟虫,十分精美逼真的图案,让后人看到滇国的辉煌文明。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庄蹻在滇的行进路线为:入滇——回楚(黔中郡受阻)——返滇到江川龙街——后代迁入晋宁等地。因此,建议以庄蹻王滇为主题,通过建造“时光隧道”,生动呈现李家山考古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使观众能近距离与滇国历史人物对话、互动,达到李家山文物活化利用的目的。

(本文图片均为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提供)

编辑:刘玉霞   审核: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