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贫困迈向乡村振兴——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3-09-14来源:玉溪日报

“十几年前,我们这里吃饭靠的是政府发的‘救灾米’,每年拉几十吨来,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口粮。这里酒风盛行,等靠要思想严重,只顾喝酒不忙生产,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烤烟,但是因为管理水平低导致产量低、品质差,汉话不会说、人居环境脏乱差……”说起大西村以前的情况,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村委会副主任兼妇联主席祝兰芬连连摇头。

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距离塔甸镇政府42公里,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390户1841人,绝大部分属彝族支系山苏人。曾经,这里是深度贫困的山区村,2014年,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7户1158人,脱贫攻坚期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偏远、贫穷、落后、闭塞是这里甩不掉的印象标签。得益于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经过数年的发展,如今的大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苏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大西村戈嘎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

大西村戈嘎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

建设基础设施补齐短板

“以前,喝水都要靠背,住在山顶要到山脚去背水,两三公里的路程,非常辛苦,灌溉用水就更加困难了。”祝兰芬介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西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从道路、水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全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致富,先修路。大西村全面实施进村道路、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如今已实现通村道路、通组道路、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户间道路全部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有效解决村民出行和农产品外销问题。同时,大力推进机耕路建设,降低村民生产成本,促进全村经济发展。

“以前全是土路,下雨天出门一脚的泥巴,非常不方便,现在通了水泥路,晴天、雨天都不担心出行问题,田地里面也有机耕路,拖拉机可以开进去,搞生产就方便多了。”大西村以他斗组村民沐学林介绍,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今村里基本家家户户有微耕机,不少村民用大中型拖拉机、农用车等运送农用物资,大大减轻了农民种地的负担。

此外,大西村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各村民小组的农业灌溉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水窖、水沟、管网、提水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经济作物上山打下良好的基础。“每到雨季,我们就把雨水蓄到水池、水窖,到栽烟的时节就不用去拉水了,不耽误移栽进度,烟农轻松了不少。”祝兰芬说。

为保障村民饮水安全,解决取水困难等问题,大西村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水源保护,保障供水质量,配置高标准的配水系统和消毒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入户率,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如今,大西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100%,供水保证率达到98%。“家家都通自来水,随时都有干净的水,不用跑几公里的路去背水了。”沐学林告诉记者,如今家里洗衣做饭用水样样都方便了。

发展多元产业促农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大西村紧紧围绕“筑堡垒、兴产业、带民富”的要求,立足村情实际,坚持长短结合,积极探索了“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坚持主体产业烤烟发展不动摇,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经济产业,带动了核桃、大樱桃等林果经济产业的发展,做实做活了大山“绿色”产业发展文章。同时,建立土特产加工包装厂,打造一系列大西土特产品牌,为农产品增效。

大西村以他斗组,村民正在采摘花椒。大西村的红袍花椒色泽鲜红、麻香四溢,逐渐形成大西村特色品牌。

大西村以他斗组,村民正在采摘花椒。大西村的红袍花椒色泽鲜红、麻香四溢,逐渐形成大西村特色品牌。

“以前,我们种植的农作物比较单一,主要以烤烟、玉米等为主,生产技术也跟不上,一年下来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在村组干部的带领下,我们除了种烤烟、玉米,还种植花椒、辣椒、菜豌豆、花菜等农作物,品种非常丰富,经济效益比以前明显提升,一年下来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大西村以他斗组村民祝进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时常组织村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各种农作物的移栽技术、管理技术都讲得清清楚楚,再也不会出现生产技术不够导致农作物广种薄收的情况,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为持续带动村民增收,大西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村党总支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先试点,后扩展”的发展思路,探索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业。“2020年,村委会利用村集体的1亩土地试种羊肚菌,截至目前,已经带动农户种植羊肚菌34亩,发展羊肚菌林下种植60亩。”祝兰芬介绍,如今大西村的羊肚菌销路已经完全打开,村民种出的羊肚菌,由村委会统一分级,再由经销商拉出去卖,村民完全不用担心销售的问题。

充分结合村情实际,大西村不断探索发展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大西村部分山地比较贫瘠,且水资源相对缺乏,目前,我们开始推荞麦种植,管理简单,不需要很多水分,今年,一共发放了8吨多的荞麦种子给村民。”大西村党总支副书记祝晓东介绍,曾经,荞麦是大西村村民的口粮,种荞麦完全是为了填饱肚子,如今,一公斤荞麦最低可以卖4元,荞麦成了村民增加收入的经济作物。此外,村委会打算等荞麦花开的时候,举办大西村“苦荞花旅游节”,吸引游客前来大西村观光旅游。

大西村村干部和农户一起查看烟叶长势。经过数年的技术培训,大西村烟农烤烟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大西村村干部和农户一起查看烟叶长势。经过数年的技术培训,大西村烟农烤烟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此外,养殖方面发展势头也愈发强劲,大西村不断提升传统土猪、小黄牛、山羊、绵羊的养殖水平,还成立了养蜂协会,发展蜜蜂养殖。下一步,大西村将坚持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在扩大产业规模、做优产品质量、做响大西农特产品品牌上下功夫,探索走出一条“党总支引领、党员带群众、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的产业致富道路,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大西村村民思想也发生了巨变,从原来的等靠要,到现在的一门心思抓生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现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每到烤烟移栽季,凌晨5点烟农就早早地开着拖拉机来拉烟苗,十几天的时间,烤烟移栽全部完成。”祝兰芬说,思路决定出路,村民们思想的转变,是大西村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擦亮美丽乡村幸福底色

走进大西村,各村民小组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院子里盆景、花草雅致美观,房前屋后井井有条,家禽圈养、农具摆放整齐有序,空地或种上蔬菜打造成小菜园,或栽上花椒……

“以前,卫生环境差,人畜混住,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扔乱倒。”祝进峰说,现在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了,人畜进行了分离,路上也没有人乱扔垃圾,公共区域有保洁员打扫,村组干部也会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村子里经常都干干净净的,住起来很舒心。

近年来,大西村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门前三包”等举措,培养村民讲文明爱卫生的好习惯。按照“村委会投入公共服务为主,村民缴费参与公益事业为辅”的原则,实行垃圾保洁收费制度,定期开展考核和评比,考核结果与烤烟合同面积分配、各村民小组党支部评先评优挂钩,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以奖代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努力打造干净、整洁、文明、舒适的乡村环境,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大西村戈嘎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房屋建筑极具彝家特色。

大西村戈嘎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房屋建筑极具彝家特色。

“通过广播、宣传栏、入户宣传等方式,不断增强村民环境卫生保护观念。党员和村组干部带头开展卫生整治,提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广大村民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祝兰芬介绍,大西村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减少农机具乱放、杂物乱摆、垃圾乱丢乱倒等不文明行为。

制定《大西村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各村民小组结合实际聘用保洁员人数,由村民小组会议按“一事一议”确定并收取垃圾保洁费用,用于垃圾清运及保洁员的工资补贴等。同时,严格督促检查,村委会每个季度对村民小组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检查打分,评出红黑榜,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有效激发出村民的积极性,慢慢地大家都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自觉管理好房前屋内的卫生,村子自然就变得干净起来。

发展教育切断贫困根源

“不重视教育,是大西曾经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祝晓东说,曾经的大西村教育发展十分落后,村民对于教育也不重视,觉得读书无用,许多学生辍学,老师和村干部三天两头就要到村子里劝返辍学学生,没有良好的教育,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始终无法转变。

为彻底改变大西村教育落后的面貌,转变村民不重视教育的思想观念,大西村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完善大西小学基础设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特色化办学等举措,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和各项教育奖励扶持政策。确保适龄儿童100%完成义务教育,在各项政策持续帮扶和村组干部的努力下,大西村家长、学生对教育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普遍树立了只有读书才有出路的思想。

“考虑到一些刚入学的孩子不适应普通话教学,大西小学针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彝汉‘双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慢慢适应汉语教学。”祝晓东介绍,山苏话是大西本地的通用语言,曾经许多大西人由于不会讲汉话,语言不通难以与外界沟通,他们不爱外出也不喜欢和外地人交流,现在从娃娃抓起,教育孩子们学好、讲好普通话,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基础。

“我家两个小孩都还在上学,只要他们愿意读书,我们家长不管多困难也要供他们上学,希望两个小孩以后都能考上好大学。”祝进峰说,现在村里人不管是家长还是小孩,人人都知道一定要读书,上一辈没有文化吃的亏,不能再出现在下一代身上。

“十多年前,大西村甚至没有几个高中生,现在不仅有大学生,研究生也有了,他们通过学习,用知识改变了命运,也为大西村的发展贡献力量。”祝晓东说,未来大西村将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大西小学基础设施、师资培训、教学设备更新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不断促进大西村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发展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的大西村,不论是村容村貌还是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元、人居环境越来越舒适、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农闲时间,村民自己开着车带着家人外出旅游,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祝晓东说,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却包含了大西村这些年的巨变,基础设施完善带来了交通的便利,产业发展带来收入的增加,教育的发展促成思想的改变,一个个改变促成了大西村的巨变。(记者 宋蝶 文/图)

短  评

努力绘就大西乡村振兴新画卷

□ 初墨

从昔日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山村,到今日繁荣振兴的美丽大西村,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摆脱了偏远、贫穷、落后、闭塞的印象标签。而今,一个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实现多元化、村庄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回顾大西村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首先是补齐乡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大西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因地制宜是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的重要原则之一,结合当地实际,从道路硬化到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道路的通达有效解决村民出行和农产品外销问题,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有效助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其次是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产业发展,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传统的农业产业已经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的需要,发展新的产业形态和业态十分必要。大西村立足村情实际,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发展单一化的现状,探索多元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从林果种植到养殖业,在积极探索尝试中,新的产业不断涌现,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再者是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过去,大西村的人居环境十分恶劣,这对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改善人居环境可以提高农村吸引力,创造更加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为改变这一现状,大西村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制度上抓起,让党员和村组干部带头,引导广大村民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努力打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

最后是让教育发展持续助力乡村振兴。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教育成为了改变农村命运和打破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大西村长期以来存在教育发展落后这一问题,要想拔穷根就要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为此,大西村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师资队伍打造、创新教学模式等举措,有效提升当地教育教学质量,彻底转变了不重视教育这一落后观念,让教育托起乡村未来发展的希望。



编辑:刘玉霞   审核:攸莉

关闭
专题公用底部
  • 玉溪网版权所有
  • 滇ICP备08100907号-1
  • 云新网前审字2013-06号
  •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办
  • 玉溪日报社
  • 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