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玉溪这样做(下)
——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系列典型案例展
发布时间:2023-12-07来源:玉溪网

红塔区:“三心服务”打造“红塔速办”

红塔区

红塔区坚持把激发市场活力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攻方向,在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上跑出“红塔速度”。图为红塔工业园区观音山片区。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永洪 摄

红塔区坚持把激发市场活力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攻方向,坚持携手企业同心发展、助力企业安心生产、服务企业暖心经营,在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上跑出“红塔速度”。

面对面常沟通,携手企业同心发展。搭建政企面对面交流沟通的“红塔月话”协商平台,定期邀请各行业企业家代表座谈,建立现场调研、问题梳理、会议协商、限时办理等长效机制,成立红塔区现代物流协会,协商解决企业诉求问题10余项。在AD11文化创意园等经营主体相对集中的场所,设立营商环境前哨站,征集企业诉求13项、已解决12项。

点对点抓服务,助力企业安心生产。实行“提前介入+细心指导+组团服务”项目预审批模式,通过容缺后补、并行预审、帮办代办等举措,助推投资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山东丰元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年产20万吨高能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从洽谈至签约仅23天,70天就实现开工建设。全市首个“四证联发”商业项目嘉信摩托车销售培训考试服务中心项目仅35个工作日便实现发证。

实打实出真招,服务企业暖心经营。聚焦招商引资、窗口单位、企业项目、惠企补贴等关键环节,向300家企业发放“暖心行动”服务联系卡,查办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16件。整合资金3000万元,投放“红塔消费券”“悦·购红塔消费券”、有奖发票共500万元,带动消费2.5亿元以上。

江川区:“江心比心”服务让企业如“鱼入江海”

江川区聚焦企业和群众所急所盼,打造政务服务“江川样板”,营造亲商安商护商良好氛围。

“被动”变“主动”,大厅“热情周到”。率先开启“企业开办政银合作”新模式,工商银行网点提供银行开户、营业执照打印等企业开办服务。成功办结全市首笔“带押过户”业务,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先还贷后过户带来的过桥成本高问题。11月10日,发出全市首张在银行办理的企业营业执照。

“串联”变“并联”,检查“无事不到”。对同一业态经营主体的监管事项进行优化整合,探索开展市场监管领域“一业一查”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针对食品生产企业、代理记账机构的2个行业4个抽查事项,市场监管、财政、卫健、税务和消防5个部门实施联合抽查监管,检查一次性完成、问题一次性告知、整改一次性到位。

“厂门”变“家门”,服务“随叫随到”。率先建成全省首个电力驿站,将办电服务从“营业厅”移至经营主体“店门口”。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协调邮政储蓄银行为120户种植养殖个体工商户发放“零担保”贷款3800万元。先后深入到乾景商业中心、江城纸制品产业园区等营商环境“前哨站”召开6场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帮助解决企业诉求34项。

澄江市:“政务公开日”打造“阳光政务”

澄江市以“政务公开日”为载体,打造“一把手”走流程和坐窗口活动升级版,进一步优化政务大厅资源配置。

政社合作,外树形象。邀请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澄江市政务服务大厅,从取号、受理、审核到出证,沉浸式体验企业开办“一窗通办”、不动产“一窗受理”全流程服务,从第三方的视角全面诊断办事流程和窗口服务存在的问题。

立行立改,内提效能。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将进驻部门窗口优化调整为区域“综窗”,实行无差别受理,打造小而精的一站式大厅。将24小时自助服务区从政务服务大厅移至城区人流密集地段,首批投放6台自助服务设备,涵盖了税务、公安、医保等部门的高频服务事项。

通海县:从做“减法”到做“加法”增值政务服务

通海县从“有什么给什么”转向“要什么给什么”,推动政务服务从便捷服务的“减法”向增值服务的“加法”迭代升级,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通海

通海县推动政务服务从便捷服务的“减法”向增值服务的“加法”迭代升级,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图为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车间。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永洪 摄

“政务+科创”助企业往“高”攀升、向“新”进军。引导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重点关键技术攻关,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技术176项,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达10户,占入园企业数的九分之一,培育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户、科技型企业7户,建成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2个。

“政务+人才”助企引育用“留”筑起人才“硬支撑”。精准掌握企业人才底数,按照“一企一档”建立园区储备人才档案,覆盖608名专业人才。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为6户企业培养后备人才468人次。强化线上线下求职用工对接服务,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场招聘41场次、涉及岗位70505个。

“政务+金融”助企培育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鼓励支持金融机构针对配套小微企业开发10余种特色信贷产品,“花卉贷”发放2162笔、金额1.4亿元,利用无还本续贷等方式给予49户经营主体临时性延期偿还57笔、本金6322万元,为经营主体节省担保、过桥成本63.22万元。

华宁县:培育劳务品牌 打造就业新名片

华宁县把培育特色劳务品牌作为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重要抓手,把一个个特色劳务品牌变成一张张叫得响的就业名片,“华宁柑桔人”“华宁陶匠”就是其中的缩影。

特色引领树立品牌。把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作为劳务品牌建设方向,围绕产量居全省第一的华宁柑橘和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华宁陶,集中力量打造“华宁柑桔人”和“华宁陶匠”品牌,实现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强一方产业。

华宁

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占绍林(左一)为华宁制陶匠人传授拉坯技艺。 华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示范带动培育品牌。注重劳务与技师型人才并重,省级劳务品牌“华宁柑桔人”每年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从业人员5.7万余人,品牌年经济规模达13.63亿元。“华宁陶匠”品牌有省级首席技师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工艺大师13人,品牌形象代言人被省级确定为优秀代表向国家级推送。

平台支撑做强品牌。发挥电子商务产业园带动作用,在全省率先出台柑橘网络流通规范,建成1个县级电商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和5个乡级服务站,打造县域物流快递“统仓共配”新模式。发挥陶瓷文化产业园的知识产权集约保护作用,出台华宁陶地方标准,成功申报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拥有有效商标、有效专利的企业数分别达到17户、14户,占园区企业五分之一以上。

易门县:政务服务园区小分队护航企业发展

易门

易门县组建“政务服务园区小分队”,为落地项目提供全流程、保姆式的服务。图为易门工业园区大椿树循环经济产业片区公鸡山区块。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施宇 摄

易门县组建“政务服务园区小分队”,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务中心向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延伸拓展,为落地项目提供全流程、保姆式的服务。

审批“极速办”助力企业“加速跑”。推行“助企小分队+产业园+公司”拓展审批服务新模式,按照“在第一线接触企业,在第一站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要求,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先后为35个新项目进行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帮助企业完成各项审批303项,18家企业344亩工业用地实现“交地即开工”。

跟踪“摸家底”助力企业“谋出路”。针对园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和“僵尸企业”,通过开展主动跟踪“摸家底”、延伸服务“整资源”、分门别类“谋出路”的“三板斧”行动,协助3户企业协调贷款1200万元,成功盘活3户“僵尸企业”闲置厂房2.1万平方米,引进昆明珍茗饮用水生产有限公司、金贝食品有限公司和云南建投第二安装公司金属材料加工3个新项目、新增投资1.3亿元。

峨山县:“四证联发”实现“交地即开工”

峨山县大力推进“交地即开工”审批模式改革,通过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大幅压缩工业类投资项目开工建设时限。

全省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紧盯“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审批、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2项前置条件”,抓住土地价格确定、收益分配、权益保护、全流程监管等“7项关键环节”,推动云南滇一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摘牌18.25亩集体建设用地,实现不动产权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三证联发”,节约审批时限91%。

工业投资项目“四证联发”改革落地。建立市县统筹、部门协同、全周期谋划的工作机制,从系统、流程、服务等五个方面靠前发力,在部门联动、帮办代办、材料预审等五个环节主动对接,帮助玉溪胜邦建工有限公司一次性获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实现“交地即开工”。

新平县:村级帮办代办让群众“办事不出村”

新平县在推进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县12个乡(镇、街道)、124个村(社区)全面推行乡级政务服务事项村级帮办代办服务。

精准选定事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群众经常需要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形成乡级政务服务事项村级帮办代办清单,覆盖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服务、残疾人服务等30项高频事项。统一编制乡级政务服务事项村级帮办代办业务手册,统一事项的受理条件、申请材料、申请表单、收费信息、办理流程等内容,便于村(社区)干部和群众理解掌握。

组建服务队伍。每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组建1至3人的帮办代办队伍,主要由村(社区)“两委”成员担任,全县共有村级帮办代办员143名,积极动员村(社区)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网格员、志愿者等群体力量在“家门口”收集群众办事需求,配合帮办代办员办理。截至10月底,已为群众帮办代办8908件。

元江县:“四个一”走出涉侨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

元江

元江县对标“枫桥经验”,走出涉侨诉调多元化解的元江路径。图为红新社区工作人员调节涉侨纠纷。 玉溪日报通讯员 杨春燕 摄

作为玉溪市唯一较大规模集中安置归侨的县,元江县对标“枫桥经验”,走出涉侨诉调多元化解的元江路径。  

一张“网络”聚合力。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织细“大网”。聚合法院、侨联、司法、街道、社区、律师等工作力量,织密“小网”。重点化解归侨侨眷居住较为集中社区的矛盾纠纷,织牢“微网”。

一个“平台”提效力。在归侨侨眷较为集中的甘庄街道红新社区设立元江县涉侨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站,配备工作站网络调解设备,开展诉前多元化解、诉讼程序多元化解和执行程序多元化解工作,诉前调解涉侨案件51件,调解成功率100%。

一套“机制”添动力。制定加强涉侨纠纷诉源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涉侨纠纷诉调对接工作规范,进一步建立涉侨纠纷识别机制,完善涉侨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建立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涉侨矛盾纠纷化解体系,规范化推进涉侨纠纷化解工作。

一支“队伍”激活力。推荐安排威望较高的党员群众和归侨、侨眷代表人士担任调解员,组织资深党员干部、法官等到工作站进行面对面指导和帮助,探索志愿律师、侨联法律顾问与调解员合作模式,推动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向多元化延伸。(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雯霖)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玉溪这样做(上)


编辑:曾梦琪   审核:刘燕   终审:蒋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