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人文地理
  3. 正文

人文地理|“二月二”文化源流考

在玉溪,农历二月,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俗语在玉溪流传很广,很多人会在这一天理理发,应应节气,讨个好彩头。这仅仅算民俗,谈不上节日。但在古代,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通海人要过花朝节,祭拜花神。清代康熙年间,通海人还要在这一天前后的属龙日,上秀山,到白龙寺,祭拜白龙,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这也算古代玉溪有记载的祭龙仪式了,只是现在已经见不到了。今年农历二月初二,易门县举办了“二月二”民俗文化旅游节,观舞龙、看大戏、逛庙会、赏春光,节日氛围浓厚。红塔区春和街道、小石桥乡的彝族聚居村要过祭龙节,今年水泼龙树、祭拜龙神、宴请宾朋的仪式,引发了媒体的关注。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祭龙节祭的“龙”,到底是一条什么龙?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中的二十八宿体系说起。

苍龙七宿的由来

二十八宿的命名与月亮运动周期有关。月亮自某恒星起,运行一周又回到该恒星处,所需的时间称为恒星月,为27.322日。取其整数,便为27日或28日。若将月亮每晚行经的星座看成一个星宿,那么月亮绕行一周,便为27个星宿或28个星宿。这便是二十八宿的来历。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首尾相连便是一条龙的形状。东方在传统五行文化中对应青色,“青”在古汉语中与“苍”同义,所以东方七宿又称为苍龙七宿。在华夏文明体系中,无论是汉族的“二月二”龙抬头民俗,还是多民族共有的“二月二”戏会,“二月二”祭龙节都与这条苍龙的出没密切相关。

在我国古代,苍龙七宿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据学者考证二十八宿体系确立的年代,从古代文献来看,最早在战国中期,出现于甘德、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经》。而古人对二十八宿的单个星宿的认识则要早得多。

据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研究,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武丁即位时的卜辞记载过两颗恒星,其中一颗称为“火”,它就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常说的“大火星”“火星”,是二十八宿之一心宿里最亮的一颗星,现代人称之为心宿二。二十八宿中至少有八宿已经在《诗经》中出现过,其中就包括那篇最为脍炙人口的《七月》中多次提及的“七月流火”。流火的“流”,南宋大学者朱熹的解释是“下,流而下”,“火”,即殷商卜辞上提及的“火星”,在古代它还有一个专用字,左“星”加右“心”,一般的字库都不收录,它是二十八宿中苍龙七宿的“心”。

彝族阿哲支系的祭祀仪式

彝族的天文学成就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云南弥勒、开远、华宁一带的南盘江两岸,生活着彝族的一个支系——阿哲,从这个族群的几个重要祭祀仪式,我们还能看出他们的先祖对天空变幻莫测的星象的敬畏和崇拜。

其一是送火星。旧时农历正月初二前一天,阿哲支系的村民会在村子的北面钻木取火,各家各户取火种返家生火,火塘火种终年不熄。

其二是祭龙。祭龙节在滇南的彝族、哈尼族中都是非常隆重的,新平漠沙江、戛洒江流域的傣族因为长期与彝语支民族杂居,受其影响,每年都举办非常盛大的祭竜仪式。据学者的研究,傣族的祭竜与彝语支民族的祭龙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阿哲族群的祭龙仪式只允许男性参加,农历二月初二当天,村民要在龙树高处,拴上芦苇条,芦苇条上悬挂栎树枝和青松枝。树旁砌一个石洞,内摆石龙头。村民在祭前一天到龙洞洗净石龙头,打扫周围环境,铺上青松毛。祭祀时捧出石龙头放在木盘内,盖上红布,随之捧石龙头绕树一周。祭祀用的猪在树旁宰杀,猪头祭龙。农历二月初二由毕摩主持祭龙,祭龙日后三天不入龙树林。

另外,阿哲族群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祭复龙”,在农历四月初四举行,这一天,村中值事会买一头猪在龙树前宰杀祭献,毕摩会来念经,祭肉平分给各家食用。

可以肯定地说,南盘江畔的阿哲族群的这些古老仪式都与苍龙七宿的星象紧密关联。

苍龙七宿与阿哲节庆习俗

在汉族传统文化中,当苍龙七宿之一的角宿显露出来,古代先民充满了敬畏之心,为了表达对苍龙的虔诚崇拜,家家都不生火做饭,开始“寒食”,之后就演化出了寒食节。后来,古人将角宿出现的日子,称为“龙抬头”,慢慢地便形成了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并固定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角宿显露的时候,一般都低垂至地平线上,在《易经》中便有了“见龙在田”的说法。

龙抬头之前,由于对苍龙的敬畏,阿哲族群传统文化中就有了祭火神、钻木取火的仪式。到了龙抬头这天,玉溪市境内很多彝族村寨都要过祭龙节,备办丰盛的菜肴宴请亲友,在红塔区黄草坝的彝族村寨,这一天就是村民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

旧时,农历二月初二后一天,南盘江畔一些彝族村寨的村民便不再做饭,开始“寒食”,常以甜白酒充饥。

接着,农历三月心宿出现,这是苍龙的“心”。农历四月,苍龙的尾宿也露出来了,这时一条苍龙算是全部跃出了地平线,南盘江边的阿哲支系群众就要过“复龙节”,这个节日在彝族其他支系中是不多见的,在《易经》中就有了“潜龙在渊”的爻辞。

苍龙七宿全部横亘在正南夜空,对应到《易经》的爻辞里就成了“飞龙在天”。

《七月》一诗中说“七月流火”,其实就是古人观测到心宿的大火星有了向西下沉之势,对应着《易经》爻辞里的“亢龙有悔”。等到苍龙的“角”(角宿)沉入西方地平线,《易经》又有了爻辞“群龙无首”。苍龙全部沉入地平线以下,指的就是爻辞中的“潜龙勿用”。阿哲支系传统习俗“送火星”仪式送的也正是这条潜龙的“心”——大火星。

十月太阳历的文化遗产

20世纪80年代,天文学家与彝族学者在阿哲支系毕摩保存的彝文古籍《天文历法史》《十月兽历》中找到了十月太阳历文化遗产。研究发现,这个族群的先民使用十月太阳历的时间长达几千年,他们通过观测北斗七星及日影的变化,确定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更迭以及一个太阳年的长度。从以上阿哲支系的民俗活动来看,其先民还观测以心宿大火星为重点的苍龙七宿,来确定一年中的节气与农事活动。

阿哲先民使用过十月太阳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天文学家在研究《诗经·豳风·七月》时发现,这首出自西周初期豳地的诗歌,透露了豳人当时使用的正是十月太阳历:一年中有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一年过完还有六天的余日……阿哲先民和豳人两个古老族群的文化交集除了十月太阳历,就是“大火星”:豳人有诗篇《七月》流传至今,阿哲族群则有祭龙节文化代代传承。这也成了近年来华夏民族同宗同源、多元一体论述最好的例证。(记者 蔡传兵)


编辑:刘玉霞   审核:攸莉   终审: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