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红河畔,产业兴而百花灿。阳春三月,走进水塘镇境内的红河谷畔,随处可见傣家群众忙碌的身影,随着当地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家家户户开启了“春忙”模式,处处涌动着春的气息和奋斗激情。
水塘镇水塘社区位于红河谷畔,辖10个居民小组,属傣族聚集区。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当地傣家群众逐步走出了柑橘、花卉、蔬菜等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路子。眼下,正值橙花盛开的时节,对于水塘社区大窝铺小组冰糖橙种植大户刀正贵来说,这预示着开启新一年的忙碌模式,浇水、梳花、整体枝条·····看着枝头雪白的花朵,刀正贵对新一年的产业发展信心满满。
“去年,我自己种植的冰糖橙产量突破了400吨,年底毛收入达到100万以上,我觉得发展好柑橘产业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傣族群众刀正贵说。
在刀正贵等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如今,大窝铺小组的42户群众全部走上了柑橘产业发展的路子,吃起了“产业饭”。
“跟着我种的42户人家,有3至4户冰糖橙产量达到了80吨以上,其他的在20至30吨不等,仅仅依靠冰糖橙产业,大家的年收入收入都不低于5万块钱。”刀正贵说。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群众端好“产业碗”,近年来,水塘社区依托集镇优势,不断做足土地文章,在发展柑橘产业的同时,积极引进花卉企业和种植大户,走出一条“稻”与“花”轮作的新路子,让群众既可以“靠土地租金增收”,也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多元化”致富。
“我们的土地出租出去种植百合,每亩租金为2000元,租期为半年,等到百合采收后,我们再自己种植稻谷。我们也可以到百合基地务工,每天的工价是110元。”水塘社区大窝铺小组傣族群众刀再富说。
在产业上做足文章的同时,水塘社区还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多方争取资金,投入350万元成功打造了“民族团结”大窝铺小组、“文化传承”哪喊小组、“美丽乡村”曼拉小组、“治理有效”十二道湾小组等5个乡村振兴示范点,让群众在产业上有“奔头”,在生活中有“乡愁”。
“经过美丽乡村建设,现在村庄越来越漂亮,我们农闲的时候会坐在村头的广场上聊聊天,妇女会来这里纺线,做一些织布的准备工作。”水塘社区大窝铺小组傣族群众刀俊兵说。
2022年,水塘社区实现经济总收入4125.8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0753.62元,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8.8万元。
“水塘社区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产业核心运用,实现生猪、柑橘、蔬菜、花卉等产业同步发展,同时,我们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力争实现产业强,乡村美,百姓富,让群众有更多归属感、获得感。”水塘镇水塘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白贤说。(玉溪日报通讯员 李云春 普毫 通讯员:郭正芳 何溪)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