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位于江川区雄关乡白石岩村的云南江川山猪科技小院正式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认定,成为江川区第一个科技小院。云南江川山猪科技小院的建成,有力推进了科技转化、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通过科技服务助力白石岩村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发展养殖
白石岩村距江川城区30余公里,只有一条窄而弯多的山路相连。在过去,这是白石岩村始终无法避开的发展劣势。
“几十年前的白石岩村,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即使想发展产业,也一直都没有太大起色。直到2018年,白石岩村通过‘村党总支+村委会+监委会+各类组织’产业规划体系,发展生猪养殖项目。”白石岩村党总支书记邱铭贵说,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积极参与山猪生态养殖。
“交通不便对于绝大多数产业来说都是巨大的劣势,但对于生猪养殖业来说,却是个显著的优势。”江川山猪科技小院、玉溪市艾猪美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志说。2017年12月,李永志在白石岩村开设了第一个实验性的放养猪场,首批山猪出栏后,便与当地农户合作,陆续建起了一个个放养基地。如今,公司的放养基地已经达到了25个,放养山猪700多头。
“白石岩村实际上并不遥远。江川区西接红塔区,北边又同晋宁区、澄江市毗邻,距昆明市100公里,每天出栏的山猪都能迅速送往红塔区和昆明市,让顾客吃到最新鲜的山猪肉。”在李永志心里,白石岩村俨然成为了一块山猪放养的“风水宝地”。
“山猪放养基地远离抚仙湖和星云湖径流区,既没有污染风险,又大多位于山地荒坡上,极大提升了土地资源效益。”李永志说。
“近年来,随着群众消费能力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食材的口感。”李永志说,该公司的放养山猪都是由公司饲养到5个月大,再交由农户放养至少5个月,通常出栏时都不低于11个月,这样才能保证放养山猪肉鲜、香、浓、润的口感。
“为了进一步健康养殖,我们邀请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服务团队来给农户上课,从去年开始,已经开展了两次养殖技术培训。”江川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李彦坤说,专家团队主要负责开展山猪种养循环、种养平衡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工作,开展寄生虫和呼吸道传染病等监测,设置饲粮、饲草和肉产品安全标准,确保健康安全猪肉产品的供应。
“在山地上放养的猪,抵抗力强,几乎不生病,我们放养出来的猪,都检测不出兽药残留。”白石岩村村民应朋说。
产业兴旺生活幸福
走在白石岩村的道路上,路面干净、整洁,随处可见花草绿植,不少村民盖起了小洋楼,门口都停放着车辆。
谈到这些年来白石岩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应朋深有感触:“以前我们种地,最早靠挑水,后面生活好了就用汽车拉水来浇灌,但这样一来成本就高了,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就只能赚三四千元,有时候甚至连收入都没有。”
应朋是2018年开始放养山猪的。“现在每个放养基地都安装了监控设备,出现什么状况也能及时发现。”应朋说,山猪放养很轻松,哪怕是70岁的老人也能胜任。现在,他们偶尔还会在树林、空地上种些芭蕉芋,早晨路过时便顺手割去喂猪。
“每个基地都能放养40头至60头山猪,5个月就能出栏一批,一年下来能养两批,每头猪都能拿到500元的劳务费,一年稳定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应朋说,除了需要自己提供场地和少量的建设费用,猪苗和疫苗、饲料费用都由公司来承担,山猪意外死亡造成的损失也不需要农户赔偿。
如今,仅白石岩村就有山猪放养基地16个,带动就业40人至50人。
“比起赚更多钱,我还是希望看到自己的产品收到更多好评,看到更多农民因参与山猪放养而过上好日子。”李永志说,下一步将与云南农业大学继续合作,扩大生产规模,把科技小院越办越好,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服务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江川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苏欣)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