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滇中人物
  3. 正文

玉溪历史人物廉洁故事 | 良好家风铸就传奇门第

——宁州张氏族人的清廉故事

华宁民间流传着一段“一门四进士三御史”的佳话。谁家有这样的显赫荣耀?这其实是对明清时期宁州张氏家族良好家风传承的褒誉。

杞滇望族

张氏家族源远流长,据《梨阳张氏族谱》记载,宁州张氏远祖来自陕西岐山,先居大理,后迁通海,遂家宁州,故宁州张氏奉宁州吏目张恭为始祖。自明朝起,张氏一族开始发轫,特别是张恭的第六子张文礼在云南开行科举考试后,登永乐甲申(1404年)进士榜,以“临安府第一位进士”的美名载入史册。其后张西铭、张凤翀、张法孔、张正道又中进士,更显门楣荣光,以致当地名流王元翰欣然为张氏族人、犍为县令张亮撰写墓志铭,赞曰:“张氏,滇望族,一门四进士三御史。”今通海县杨广镇张氏宗祠门头大匾的最上方四个不很醒目的小字“杞滇望族”即来源于此。

到了清代张氏又有张登鳌荣登进士榜,实际是“一门六进士”了。然而令张氏一族真正扬名立万、流芳百世的不仅在于进士的荣耀,更在于张氏一族良好的家风传承,特别是3个监察官张海、张西铭、张凤翀,以及有“天下第二清官”之称的张法孔,他们谨承家风,清廉有为,一心为民,留下千古不磨的口碑,真正是“荣耀门庭积德深”。

优良家风薪火相传

《梨阳张氏族谱》和《黎县志》《临安府志》《华宁县志》等文献的记载表明,张氏一族正因家风优良,才得以薪火相传。

一是教子有方,行孝勤俭。据《梨阳张氏族谱》记载,从明代到清代,朝廷先后几次敕封张氏族人。在诰封张海之父张瑶、张法孔之父张的圣旨中称“善积于躬,庆延于前,致有子效用于时”“侍亲疾而不解带,义施槥而屡捐资”,肯定了父辈教子有方,为国家培养了能臣。颁给张海之母、张法孔之母的敕封圣旨中称“夙有善德,著于闺门”“宝检与慈,终温且惠,绛帐传经”,亦肯定她们相夫教子的母德和慈惠。

二是忠勤为国,吏廉政清。张氏先后有6人进士及第,举人诸生数十人,受封委任遍及大江南北,或秉政一隅,或保疆卫土,均廉洁从政,严守为官底线,上为国纾困,下为民解忧。张氏一族谨遵家风,十数代清廉,两朝三御史,青史留名,无愧“清官”之称。

三是志趣高远,立德立言。张氏族人重视教育,施以教化,勤于著述吟咏。如张海著有《东征集》《抚闽草》,张西铭著有《鹤轩集》,张凤翀著有《岐山稿》,张凌云著有《蘯溪清纪》,张登恒著有《醒迷篇》等,惜多佚,仅留部分诗文。

下面辑录张海、张西铭、张法孔三人事迹,以飨读者。

张海:功著闽黔

张海,字克宽,明宣德年间以贡生身份任扬州推官,主持判务,因执法有方,声名远播,得大学士杨荣和兵部侍郎郑三衢推荐,升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后又升任贵州按察使,其名载入贵州《名宦志》。

张海巡视务实,为地方排忧解难。明正统六年(1441年),他奉旨巡视河北、辽东军政,整顿吏治,不避权贵,大举查处官吏的不法之政和失职行为,促使文武官吏均能恪奉职守。当他看到辽东时值寒冬、边防的艰辛困苦时,立即奏报朝廷,得朝廷采纳,拨银置办器械、皮袄,使得官兵人心稳定,边防加强,朝廷无东顾之忧。

张海英勇抗敌,居功不傲。他任职广东道御史期间,奉旨清理福建官府文书,适逢佃农邓茂七率起义军围攻八闽,延平守吏退缩,张海意识情况紧急,急赴指挥,并只身往敌营劝诫退敌。后邓茂七又复围城,张海身先士卒率将士开门迎敌,击退进攻,并督率军民擒杀邓茂七,朝廷特以诰赏嘉奖,平阳侯陈懋功自揽功劳,张海不予计较。后朝廷特以张海“功著闽黔”敕命晋升他为文林郎、正议大夫正资治尹,位居三品。

张海深怀民族大义,不惧安危。明景泰二年(1451年)五月,贵州发生“苗乱”,张海以按察副史身份往贵州征讨处置,他只身深入苗寨,调查事件起因,向苗众晓以大义,传达朝廷威德,当地苗族首领闻知张海的一贯作风而深受感服,于是“苗乱”平息。张海也因此被誉为“一身是胆”。

张西铭:策对枫宸 绾章花县

张西铭,字希载,号鹤轩,为张海之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先后任江西抚州金溪知县、河南道监察御史、钦点直隶提督学政。其名载入直隶《名宦志》。

张西铭不畏强权,教戒为先。以进士身份赴任江西省金溪县知县时,闻知当地多有不守法纪之人为害乡里,祸乱百姓,他当即坚决治理,责令其中带头者到县衙予以教戒悔过,督促他们发还非法夺取的产业,感化者众。于是金溪劣者改过自新,民风为之一振。有一年抚州所辖各县闹饥荒,饥民竞相劫夺,惟金溪百姓以“我等宁可饿死,也不能负张公”互相告诫,极少有为盗者。张西铭在金溪任职数年,关注百姓疾苦,秋毫无取于民。农家酿酒,出了好酒就赞道“如张父母,清也!”他离任时,金溪百姓夹道惜别,潸然泪下者众。

张西铭整饬军纪,赏罚严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他升河南道监察御史,奉旨巡按辽东。当时辽东盗匪频起,官军剿击屡次失败,个别地方势力于是挟势弄权,张西铭到达后按律严惩不贷。他一边整饰军纪,一边修浚城壕,使辽海安宁,朝廷无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苏州、松江有盗贼成伙结对扰民,朝廷派张西铭前往巡视,盗贼闻之即自行解散。他巡视至镇江时,看到民饥无食,地方官府不予开仓赈灾,张西铭大胆独断,放粮济民,救民数以万计。朝廷表扬张西铭为能臣,赞其有“策对枫宸,绾章花县”之绩。这句话赞扬的是张西铭勤于政事,善于地方治理。

张法孔:天下第二清官

张法孔,字南鲁。明万历三十八(1610年)进士,授户部郎中,转粮储兵备道、湖广廉宪、山东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

张法孔刚方清正,执法严谨,始终如一。他于国公正不阿,责罚分明,于身严于律己,以至于家无私谒。在他奉旨督饷往辽阳期间,发放严密,亲自登记账册,无亏空短缺,军士感恩。在他担任山东、四川布政使期间,体恤百姓,向民间征收各项税赋银两,分厘不加,唯恐多收;向边关拨放银两也分厘不少;他时时践行“以节啬约己,以广大裕民”,仅备冬夏衣服各一件,十分艰苦俭朴;他勤政不分朝夕,“每晨兴至夜半不言劳”,几十余年如一日。因此,所到之处有“张青天”之号。

张法孔投身报国,有勇有谋。他身处的时代正值多事之秋,他认为应为国分忧。他告诫官员“未能身列元戎,捐躯报国,岂敢剥民财以愚子孙?”任上他紧缩开支,将地方节余银三十万助兵饷。大西军首领张献忠率军攻打成都之时,张法孔和四川藩王、巡抚等齐心协力,固守城池。他主担城南防守,出计谋募死士夜袭敌军粮寨,迫使张献忠退兵,保城安全。

张法孔能忍辱负重,敢于担责。明崇祯十年(1637年),张法孔押解饷银,在到夔州(今奉节)的路上被劫,他担起责任,自愿筹措私银赔偿朝廷,而巡抚王维章乘机参劾降级留任,幸蜀藩王得知后上疏朝廷,力荐张法孔,澄清其异常清廉贤能,恳请朝廷念及“励远臣冰蘖之苦操,奖群工安抚之大业”从长计议,对张法孔表彰并重用。后朝廷以太常寺卿召用张法孔。而张法孔却决意引退,辞官归乡。

张法孔为官一生,廉洁奉公,清操绝人。明熹宗朱由校赞其“用高冰蘖之声,爰最箸筹之绩”,蜀王称其为“藩屏贤臣”。明崇祯时张法孔被旌表为“天下第二清官”,朝廷还在南平县为其立碑颂德。(执笔人:中共华宁县委党史研究室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杨文桥)

史料提供、文本审阅:玉溪市委史志办

编辑:刘玉霞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