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银龙/文 施永强/图
明清时期,一个县的区域划分中,县城城中区域称为“坊”,靠近县城的区域称为“厢”,离城较远的乡村设“里甲”。易门则将“坊”与“厢”统称为“会”,乡村地区称谓不变,故而明清时期易门全县共设十会四乡。据说,“会”的区域划分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祭龙活动中形成的。一会到四会,属于县城范围。其中,四会位于易门城南。
曾经古朴的四会街道,不远处就是三会。
金线钓金龟
四会处在象山坡下,紧邻教场,建有祈丰祠、土主庙、武庙(关帝庙)、萧公庙(萧公相当于水神),设风云雷雨坛、先农坛等。易门人在这里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续修易门县志》记载先农坛:“岁以仲春亥日致祭(或用季春),以知县主之,陪祀文武官及各执事人均如祭社稷之礼。”
四会南靠一山,因有南教场得名教场山。小山如球,与县城龟山南北相对,南沟的大龙泉水沿山而下,流入三会。易门人常说,易门县城坐落在一只金龟上,二会街、三会街像一条细细的丝线,金龟从南门伸出头来,衔住了这条丝线,这就是“金线钓金龟”的传说,而四会就是端坐的“渔翁”,其静静地坐在那里,与县城好似相连,又好似分离。数百年来,默默诉说着“城南旧事”。
明清时期,城里一些无居所的人搬来这里,沿山脚建房,渐成一排民居,后来也有富家和权贵来这里建房造屋,居住于此。久而久之,形成一条宽不过3米、两段近800米的街道,与县城三会相连,这便是四会街的雏形。
刘法坤与四会
晚清时期,二会人刘法坤留学日本,回滇后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任教,后参加重九起义、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累有战功,官至滇军第二师骑兵团团长。由于家乡易门县离昆明路程不远,故土之情难舍,因此,每有空闲,他不时回乡小住。刘法坤回国时娶回一房日本妻子,便在四会上段建盖了一处花园式住宅,让日本妻子在易门居住。宅居占地十多亩,由鱼池、假山、花园、果木园和一栋住宅楼组成,很是壮观。1917年,刘法坤被刺身亡后,房屋失修,渐渐荒废。老百姓一直将这一栋建筑样式较为特别的楼房称之为“洋房”。
文家大院的主人
四会街中部的岔路口有座院落,称为“文家大院”,是清末贡生文喧的住宅。文喧担任易门劝学所所长(即后来的县教育局局长)一职多年。依仗亲家吴祯福(吴履和)权势侵吞学款学租、出卖文凭,出售教师委任状,包揽民、刑诉讼,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制造冤案。其中,有两件事民愤极大:一是强迫打死文家伤人恶狗的平民为文家的狗买棺木入殓,并披麻戴孝当孝子,为狗出殡下葬;另一件是包揽诉讼,收受浦贝一地主80元大洋贿赂,由文喧主笔代写诉状,出庭辩护,使得罪该地主的李某被官府加罪杀害。1927年春,易门旅省学生回乡举办寒假义校,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文喧等为首的土豪劣绅把旅省学生的进步活动视为“叛祖逆宗之道,毁宗灭祖之行”,指使人进行破坏。他的行为激起了旅省学生的义愤,义校总务处将文喧的罪行编印成《告民众书》公之于众,并将文喧的各种罪行印制成传单,写成标语、大字报分期分批张贴在大街小巷。群众发动起来后,义校又利用办春节提灯会的机会发动学生制作提灯,组成三四百人的提灯队上街游行,到县政府请愿,要求罢免文喧劝学所所长职务。游行队伍途经四会街至文喧宅院,绕宅一周直上县政府请愿,沿途高呼“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等口号。很多观望的群众都加入游行队伍中。最终,清算查出文喧贪污学租、学款2万银圆及其他罪行,不可一世的“文贡爷”退赔了部分赃款,被迫辞去劝学所所长职务。文家破落后,文家大院也就没人管理了。
四会的变迁
1949年12月10日,易门护乡团,兰英区、汇川区武工队及民兵共计800多人,参加解放易门县城的战斗,团部设在文家大院。新中国成立后,文家大院分给贫农居住。在大院对面一条岔道上,曾经开过骡马店(旅店),1956年,自愿成立的集体运输组织——马车运输生产合作社就产生于此。
四会下段的一边是武庙。传说,武庙素有灵验,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吴三桂到易门平叛,欲屠县城,幸得武神显灵,才避免了生灵涂炭;另一边是南校场(俗称运动场),是易门最大的运动场所。1949年12月15日,易门解放,在这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1950年10月25日,烈士陵园建成,这里也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1992年,易门第一次举办丰收节,晚上就在运动场放焰火,至今还被亲历者津津乐道。
1952年,易峨公路经过运动场、过岗头、罗所。1953年,易门到三家厂的公路修通,途经运动场,三会与四会之间隔了一条公路。教场山被两条公路犹如手掌样捧起,远离尘嚣,显得更加冷清。
如今,在易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四会的老街已经被拆除、改造,一条宽阔的大道和崭新的城市建筑托起了四会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