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滇中人物
  3. 正文

泥与焰里觅悠然 ——记通海“德窑柴烧”陶艺师林德彬

——记通海“德窑柴烧”陶艺师林德彬

初夏时节,在通海县四街镇十街村的一条小道上,路边的桃树枝繁叶茂,顺路前行,便是“德窑柴烧”窑庄所在地,而主人林德彬则闲坐候客。

从绘画到紫陶再到柴烧,是偶然,抑或是冥冥之中注定,林德彬被柴烧陶器那种润而不亮、复古而不张扬、沉稳古拙的美所吸引,便放弃稳定工作,化身为自由职业者,潜心柴烧八年。终于,他摸索出一套有自己独到心得的技法。

林德彬潜心柴烧八年。

林德彬潜心柴烧八年。

与陶结下不解之缘

“我从小喜欢画画,可能由于艺术相通的缘故,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想把画画到陶器上,让画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永恒存在。”而促使林德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则是一篇关于通海陶器的文章。

2016年的一天,他无意间看到一篇新闻报道《通海兴义贝丘遗址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文中介绍了4000年前出土的陶器,造型古朴,工艺精湛,令他感慨不已。自那之后,制作陶器的想法在他的心里扎了根。在此想法的驱使下,林德彬先后前往景德镇和建水学习陶艺,报名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非遗传承人宜兴紫砂陶技艺雕塑培训班,系统地学习陶器制作。因为喜欢建水紫陶独特的刻填装饰方式,他在建水学习了很长时间,并创办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

随着大众对柴窑烧成技艺的认可,以及对柴窑烧成审美核心——侘寂美学的认同,林德彬慢慢将目光转向柴窑烧制。2018年,他关停了之前在建水的陶艺工作室,回到通海创办了“通海县林德彬艺术陶瓷工艺室”,并将自己的窑取名为“德窑”,寓意“德行天下,诚信为本”。

工艺严谨,制作手法浪漫

柴烧是天赐火痕,不上釉,通过不同柴品、不同泥质的烧制理解用火,在细微温度的差异与变化中把握色泽,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找寻真美。

在谈到为何选择柴烧这种方式时,林德彬表示,这种古老的烧成方式,完美诠释了侘寂美学,这无形中契合了许多现代人回归田园的向往。侘寂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

“当我们把一块块的木柴投进炉膛,听着炉火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时;当我们把土豆、红薯或者包裹着泥巴的肉类食品,从火堆里刨出来香味扑鼻时;当我们打开窑门,看着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时……不管是陶艺师或普通人,在那一瞬间,都能感到柴烧对时光的改变,体会古往今来慢生活的美好与独特。”林德彬说,柴烧作品粗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是自己喜欢与追求的,也适应了当下推崇自然和传统的审美之趣。

柴烧不易,是因其充满种种不确定,需要经验的积累,也受制于烧制设备,一名优秀的柴烧者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才可有所心得,一件优秀的柴烧作品同样需要经历万千才能出窑。

多年以来,林德彬一直在探索,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泥料,不同的升温曲线,不同的木柴,不同的降温方式,将自己的作品做到极致,烧出一些别致的肌理、颜色与效果,在不懈的努力下,他获得了“国家三级陶瓷装饰工”称号,也因为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实验和创新上,他的窑庄几乎一个月才烧一窑,一年才烧几窑。

“每一个行业都有一种灵魂,对制陶者来说,每一件作品都具有手的温度,并附着匠人的心智和愿景。希望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能不断创新,努力烧出好作品。”林德彬眼中充满坚毅。

柴烧陶器润而不亮,复古而不张扬。

柴烧陶器润而不亮,复古而不张扬。

传承创新,勇毅前行

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林德彬认为,柴烧茶具的美,不仅存在于外观,其对茶汤的软化、对茶汤品质的激发等方面,更是值得品味琢磨。同时,质朴、浑厚的柴烧茶具,还带给人一种回归自然、重回本源的自然美,令许多柴烧爱好者痴迷不已。

2

4

L_1683893255231197914

精美的柴烧茶具。

真正的柴烧制品,由于坯体直接暴露在柴火与落灰中,总是有着其独特的火痕纹理,熊熊的火焰在龙窑中来回奔走,泥坯的环绕面烙印了火焰走向,燃烧的灰烬极轻,在1500摄氏度至2500摄氏度高温下熔融,凝结成釉,这就是柴烧迷人之处,外行人看似普通的柴烧茶壶,背后却要花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林德彬告诉记者,目前,他主要以烧制茶杯、茶壶为主,今后将拓展品类,烧制花瓶、储水缸等一些生活器具。

“柴烧给我带来了很多愉悦,一旦动手制作就停不下来。”林德彬说他对陶瓷事业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着扎实绘画功底和文字功底的他,总能在小小的器具上画出细致精美的图案。“玉溪青花瓷很有名,代表了历史上云南陶瓷烧制技艺的杰出水平,其青花瓷器造型古朴浑厚,纹饰简洁生动,有着鲜明的民间特色,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林德彬表示,下一步,他将潜心研究青花瓷烧制,为传统技艺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曾梦琪 文/图)

编辑:刘玉霞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