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玩转玉溪
  3. 正文

千里访名山,四字赞山茶——跟随徐霞客的脚步游玉溪之秀山篇

徐霞客当年探访过的颢穹宫,今又称玉皇阁。通讯员 卢贵谦 摄

徐霞客当年探访过的颢穹宫,今又称玉皇阁。通讯员 卢贵谦 摄

在明代,有两位重量级的学者在云南大地上漫游过:一位是明代正德年间状元、三大才子之一的四川新都人杨慎,以博极幽眇的学识著称,以号“升庵”名世;另一位是著有《徐霞客游记》的江苏江阴人徐弘祖,以调查祖国山川地理著称,以号“霞客”名世。徐霞客游历云南后写下了《游滇日记》十三篇,后收入《徐霞客游记》,涉及玉溪的日记没能传世,只在书中留下只言片语,却足以让后人传诵数百年。

今天,先让我们追寻旅行大师徐霞客的行踪,到通海秀山看看,是什么样的地理风物吸引了大师的到来?

徐霞客访秀山之缘起

明代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徐霞客开启了由黔入滇的行程。这年的五月至八月,他进入云南后,经曲靖的沾益、马龙、陆良,过昆明的杨林,第一次来到省城昆明。很快就南行,经晋宁到达玉溪的江川、通海,接着在建水、石屏、开远、弥勒、泸西进行地理考察,八月后再经曲靖第二次来到省城昆明。

这一段三个多月的行程结束,他写出了《徐霞客游记》中最为重要的一篇著作《盘江考》,其核心内容就是实地探访南盘江源流情况。

在《徐霞客游记》中,还有一篇重要著作《游颜洞记》。徐霞客在这篇著作的开篇,却先回味起在通海秀山的赏花经历:

遂由省中南过通海县,游县南之秀山,上一里半,为颢(原著误为“灏”字)穹宫。宫前巨山茶二株,曰红云殿。宫建自万历初,距今才六十年,山茶树遂冠南土。

颢穹宫,大理国时期称为启祥宫,今也称玉皇阁,是秀山山腰以道教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古建筑群。红云殿则是颢穹宫中的主体建筑。明代万历十年,南京户部司务、通海人陈其力在启祥宫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扩建,并留下了一大批匾联、碑刻,游客现在看到的玉皇阁古建筑群就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

当年吸引徐霞客探访秀山的,主要还不是颢穹宫,因为这批道教式建筑建成已六十余年,还不能称为“古”。让徐霞客慕名远道而来的是两株山茶,据《康熙通海县志》记载,这两株山茶分别名为“宝珠”“宫粉”。两株山茶长什么样,我们都没有见过,想来是极好的。他的四字评价“遂冠南土”,已经足以满足我们的想象了,这四个字也足以让秀山山茶声名远播了。

事实上,徐霞客既是一个大旅行家,也是一个珍稀花木的品鉴家。

云南是徐霞客全国漫游的最后一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站。这里的奇花异木,常常让徐霞客流连忘返。他的游记中有专门的篇章《滇中花木记》赞美云南的山茶:“滇中花木皆奇,而山茶、山鹃为最。”

接着又对山茶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绘:“山茶花大逾碗。攒合成球,有分心、卷边、软枝者为第一。省城推重者,城外太华寺。城中张石夫所居朵红楼楼前,一株挺立三丈余,一株盘垂几及半亩。垂者丛枝密干,下覆及地,所谓柔枝也;又为分心大红,遂为滇城冠。”这种对云南山茶的品鉴是专业的,同时也是饱含深情的。

综合来看,徐霞客对秀山山茶的评价是最高的。当然,徐霞客到访秀山,除了两株山茶外,秀山“秀甲南滇”的景色也是一个因素。因为最晚在明代中期,秀山已经是云南的四大名山之一。

通海种植山茶之传统

查阅通海的地方史料,你会发现,通海秀山上有名的山茶,远不止颢穹宫的两株。在明代早期,一株极富传奇色彩的山茶已经成为通海八景之一的“宝花玩月”。

据1992年版《通海县志》记载:秀山北麓,有建于明代宣德年间的三元宫。昔日宫内有山茶一株,月夜盛开,在皎洁的月光下,花枝会翩翩起舞,姿颜冠绝。花残落地,风骨犹存,片片仰而不俯,古人称之为“宝花玩月”。弘治初年,此花被贡入皇宫,却不愿讨好皇室,三年不开花,被发回三元宫,花复盛开。后来因兵灾被毁。

一树山茶不仅被通海人演绎了一段传奇,同时也赋予了一身傲骨。这样的花木怎不让人怜惜呢?

在明代,大才子杨升庵对秀山山茶也算情有独钟,当他漫游到通海,与当地的友人登秀山游颢穹宫时,欣然为红云殿前的山茶题诗:“山茶竞开如火然,山城淑气销寒烟。几经南国芳华远,忽忆上林花信前。赏心避地日多阻,抱病闭门春可怜。黄须紫萼莫相恼,青镜绿樽非壮年。”此诗一出,通海的诗人为此办了一场雅聚,一起咏山茶,许多佳作流传至今。

秀山山茶还有更早的记录。元代的史地著作《元混一方舆胜览》有一段记载:“秀山,山有山茶一株,花如木芍药,中原所未见也。”当我们将秀山山茶的种植史上溯到元代时,就已经不用再梳理通海的地方文献了,秀山山茶的美名足以吸引徐霞客从千里之外慕名而来。

在通海民间,居民中无论生活富裕与否,只要住宅比较宽敞,均有在庭院中种植花木的习俗。秀山脚下,有大片的老宅院,每年腊月末,许多人家就已经春色满园:剑兰香,梅花艳,樱花浓,玉兰花开到烂漫,最抢眼的还得算千娇百媚的山茶花,有的人家一个小院子就种了20多个品种的山茶:醉杨妃、宝珠、恨天高、美人红、紫袍、九芯……很多山茶品种,在通海民间的种植史已经远超百年。

这样的通海山茶,大旅行家徐霞客能不爱吗?(记者 蔡传兵)

编辑:刘玉霞   审核: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