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玉溪史话
  3. 正文

史海钩沉|钱南园“雨宿通海”行程考

钱南园,即钱沣,清代昆明人,以号南园名世,被称为“滇中完人”“云南第一流人物”。他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因敢于当面指责权臣和珅,弹劾多位总督、巡抚而名震一时。同时他也是云南一位重要的诗人,在通海古城聚奎阁第二层至今还悬挂着一块诗匾,题有一首七律《雨宿通海》,是赞美通海山、城、湖风光的经典佳作。由于这块诗匾的上下款都极为简略,后世对诗人此次通海的行程知之甚少。通海本地学者做过一些考证,基本说明了钱南园通海之行的缘起,却仍有许多细节值得探讨。

钱南园画像。(本报资料图)

钱南园画像。(玉溪日报资料图)

“雨宿通海”的住所位置

钱南园在七律《雨宿通海》中这样写道:

孤城临水背依山,忆在江南烟雨间。翠壁驻云官阁暮,白波侵市估帆闲。琵琶夜冷醒秋梦,鸿雁风高老病颜。明日摇鞭怅前路,残灯虚照酒痕斑。

这首诗妙就妙在诗人准确地描绘了通海古城“山城湖融为一体”的布局特色:通海城前临杞麓湖,背靠秀山,城池完全被隔绝在了湖光山色之间。在绵绵细雨中,古城如烟如雾,像极了江南。其中的首联一直是描写通海古城的经典诗句,从古至今,广为传颂。

《雨宿通海》诗匾。(本报资料图)

《雨宿通海》诗匾。(玉溪日报资料图)

当代学者认为,钱南园此行遇雨,在通海的住所及题诗的地点正是聚奎阁,这里也是当时接待过往官员的驿馆。这种解读是荒谬的,因为聚奎阁的“奎”指的是奎星,在古代主宰着一个地方的文运兴衰,通海当地官员绝对不可能将一个外乡人安排到阁中,与神灵抢住处。这显然是当代学者对诗中“官阁”一词的理解有误。官阁其实就是官署、官衙,这里特指县衙内的住所。清代乾隆年间临安知府王文治写过一首咏秀山寄亭的五律,其中有一句“官衙原传舍”,可解读为:官衙本来就是过往官员的暂住之所。

通海古城内的聚奎阁。 通讯员 卢贵谦 摄

通海古城内的聚奎阁。 通讯员 卢贵谦 摄

查阅《康熙通海县志》《道光续修通海县志》可知,明代通海建有县城与御城,前者依山而筑,后者临湖而建。最晚在清代康熙年间,官衙已从县城移至御城北门内。而据通海学者的考证,《雨宿通海》诗匾,最初的悬挂地点为通海北门城楼上。由此可以推断,钱南园曾登北门城楼,远眺杞麓湖,看到了湖中波浪滚滚、湖畔帆船停泊的场景,由此才写出了颔联的后半句“白波侵市估帆闲”。下楼后,便住在了离北门很近的官衙内,可以作为印证的诗句便是颔联的前半句“翠壁驻云官阁暮”。

“雨宿通海”的下一站

以上解答了钱南园“雨宿通海”那天晚上住宿的位置,接下来说住宿的时间。从颈联中“秋梦”“鸿雁”等词汇可知,他夜宿通海时正值秋季,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再说缘由,从尾联“明日摇鞭怅前路”一句可知,钱南园此次通海之行,仅仅是因为遇雨所阻而夜宿城中。他第二日去往何方,通海学者认为是前往石屏县,探访远嫁的女儿。

查阅近代著名学者袁嘉谷纂修的《民国石屏县志》,可以找到一段记载:“钱南园有女,适石屏罗廷圭。南园常至屏视之。旋丧夫,守节至老。”由这段记载可知,钱南园多次前往石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探望女儿。“雨宿通海”在哪一年?袁嘉谷没有留下记载。

“雨宿通海”在哪一年

近代著名学者方树梅编著的《钱南园先生年谱》记载,钱南园曾有两次滇南之行:

其一是乾隆三十一年,即公元1766年,钱南园二十七岁。“先生曾游建水,特不知何年耳。集中有《雨宿通海》诗,殆偕杨焯游建水道中之作。”

其二是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钱南园五十三岁。“先生往石屏视次女,女适罗孝廉阴恩樾庵之子廷圭……罗早卒,无嗣,先生女,守节以终。先生到石屏住女家数月,日以挥毫为事,所书大小行楷册卷不下百余种。”

方树梅认为,七律《雨宿通海》应作于乾隆三十一年的建水之行途中。

综合来看,清代的商旅、宦游之人从昆明出发,目的地无论是建水还是石屏,通海都是必经之地。要判别钱南园哪一年“雨宿通海”,其实可以在诗中寻找答案。

“忆在江南烟雨间”一句说明钱南园曾经游历过江南;“翠壁驻云官阁暮”一句说明钱南园已经是一位官员,且官职不低,才能在“官阁”中夜宿;“鸿雁风高老病颜”说明诗人已经不再年轻……这几个因素都说明了“雨宿通海”发生于五十三岁那年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这一年他年过半百,虽然丁忧在籍,却仍担任着湖南学政一职,第二年才因触怒权贵而被革职。

乾隆三十一年八月,钱南园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紧接着就为第二年的京城会试做准备,因而这一年的八月前后,他是不可能无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次考试而到滇南建水漫游的。

如果方树梅考订的两次滇南之行无误,则钱南园“雨宿通海”应在公元1792年秋季。(记者 蔡传兵)

编辑:刘玉霞   审核: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