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玉溪史话
  3. 正文

君住珠江尾 我住珠江头——

中山大学与玉溪跨越85年的深情厚谊

“中山巍巍,仙湖荡荡,澄江中大,永志不忘。”

一所由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大学,一座偏居西南边疆的小城,相距上千里,却延续了85年的跨世纪情谊。

5月23日,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高松一行到玉溪市调研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建设情况,并签订有关工作合作协议。当天下午,在中山大学西迁澄江文物捐赠仪式上,玉溪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江华代表玉溪市委、市人民政府向中山大学赠送一函精美的《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史略》。这是玉溪市委史志办组织精干力量编撰而成的,图文并茂,浓缩了85年前中山大学为避日寇战火西迁澄江坚持办学、与澄江人民相濡以沫的历史。而今,作为校地双方共同播撒的深情厚谊的种子所结出的硕果——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正加快推进。随着合作的深入,校地双方将赓续前缘,再谱新篇。

《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史略》。 记者 蒋跃 摄

《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史略》。 记者 蒋跃 摄

85年前:中大西迁澄江 播撒科学与文明种子

究竟是什么样的情谊能跨越85年?

1938年,日本侵华战火燃至广州,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奉命迁校。中大师生2000余人,陆路经粤、湘、桂、黔、滇五省,水路经澳、港、滇等地,历时115天辗转千里举校西迁云南澄江,于1939年3月1日复课,8大学院分驻城内外20多地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地处抗战后方的澄江,尽管条件简陋,但社会安定,民风淳朴。澄江人民的热忱接纳使得在战火中历经颠沛流离之苦的中大师生得以“弦歌不辍,游息有所”。寺院前广阔的广场,成为师生员工课余开展学术集会、艺术研究、戏剧表演等活动的天然场地;美丽的抚仙湖和群山成为师生员工游览放松、实习调研、田野调查的好去处。

中大师生的到来,带来了爱国、民主、科学、文明的思想,对澄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给边疆小城澄江吹进了一股社会新风,推动当地移风易俗,澄江社会一度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创下多个“第一”:澄江首次实现通公路进汽车;在县城南门首次开办银行;澄江邮局由原来的三等邮政局晋升为二等乙级邮政局;首开西医门诊和外科手术,用当时国内最为先进的医疗手段救死扶伤。中大医学院还与当地政府合办卫生协进会,方便民众治疗,推进防疫运动。

位于澄江市职业高级中学内的层青阁,在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期间,曾作为理学院办学地点。 记者 蒋跃 摄

位于澄江市职业高级中学内的层青阁,在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期间,曾作为理学院办学地点。 记者 蒋跃 摄

澄江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也在这一时期建立。1939年10月,中大党员的组织关系从广东转到云南后,中共云南省工委派青年工作委员会的郭佩珊到澄江加强领导,改组中大临时党支部为中大特别支部。这是澄江境内第一个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中大学生运动愈发蓬勃发展,各项民主活动频繁。

首次对帽天山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并发表调查报告,为多年以后澄江化石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奠定了基础。1940年3月,中大地质系的何春荪、王竹泉等人对澄江东山含磷岩进行考察勘探时,在帽天山上发现了古介形虫化石,并于1942年4月由何春荪在《地质学报》第三十五期公开发表了《云南澄江东山磷矿地质调查报告》。正是在这份报告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从事古生物研究的侯先光经过艰苦发掘,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经多方努力,2012年7月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首次发现全球濒危植物云南澄广花。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侯宽昭当时任教于中大。在澄江,侯宽昭采集到了云南澄广花标本。而今,这种在全球仅有约90株且只产于澄江极少数地区的植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野生种群得到当地政府和林草部门的有效保护。

85年间:不忘历史情义 校地合作续前缘

1940年8月,随着战事的变化,中大从澄江迁往广东。临行前,中大代校长许崇清写下《告别澄江民众书》:“本校员生,初客他乡。生活习惯,不无互异,幸赖各民众之热诚推爱,庇荫有加,使千里游子,于故乡沦陷之后,仓皇迁徙之秋,不致托足无方,尚能安居研读,幸何如之。”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澄江民众的深情与不舍。

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期间,部分教师在澄江文庙(中大文学院旧址)留影。 (玉溪市委史志办供图)

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期间,部分教师在澄江文庙(中大文学院旧址)留影。 (玉溪市委史志办供图)

当年中大法学院一位姓金的教授在离开澄江前,将一套书桌赠给了旧城村人田贵。这套书桌至今仍保存在位于澄江市职业高级中学内的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纪念馆,见证着一家四代人与中大的缘分。凑巧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田贵的孙子田永华全程参与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与中大再续前缘。

中大与玉溪始终不曾忘却当年患难与共的这段历史与深厚情谊。2005年,中断了65年的校地情得以赓续。《澄江县与中山大学合作备忘录》于当年签署,开启了持续深化教育合作新篇章。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纪念馆就是在此背景下建立的。

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是目前双方合作的最重要成果。2017年3月22日,中山大学与玉溪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拉开了双方合作共建玉溪市中山医院的序幕。此后,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玉溪市和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双方领导互访商谈近30次。近两年来,双方加强在医院医疗技术、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业务、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交流,玉溪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达成了合作共建云南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共识,并基本议定有关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2020年8月,玉溪市中山医院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计划今年内投运。

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加快推进。 记者 蒋跃 摄

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加快推进。 记者 蒋跃 摄

中大与澄江持续实施爱心助学行动、“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对澄江优秀团干部进行培训等合作项目,设立“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奖学金”“西部励志奖学金”“一帮一”“淘孩子一个心愿”“博研励志班”等助学活动品牌,16批61名学生分赴澄江4所中学开展支教服务,捐赠物资、助学款、教学设施设备等共计价值130余万元。同时,2020年以来,中大48名专家到澄江开展“组团式”技术帮扶活动10余次、看诊1000余人。近年来,为纪念1939年6月中大临时党支部在澄江成立,中大各学院分批次组织学生到澄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续写双方友谊佳话。

“我们私下成了很好的朋友,每次谈及澄江,我从他们(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口中听过最多的词是‘第二故乡’。我在想,在85年前,是不是也有西迁的中大学生这样形容澄江。”田永华的女儿田婧在共青团澄江市委工作,分管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对接工作,她说,要把田家四代人与中大的情谊传下去。

展望未来:谱写滇粤合作新篇章

患难真情,最难忘怀;历史情义,穿越时空。

2006年,中大首次向澄江派出专家为群众义诊。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在接受了白内障手术后,得以重见天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此情此景,似曾相识。60多年前的一天,西迁澄江的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手术室里,小西城村一位身患“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的老妇成功接受了切除手术,这在当地尚属首例。医学院师生还为一难产产妇施以剖宫产手术,令其母子平安。他们先进的治疗手段、精湛的医疗技术轰动了全城,救死扶伤、不舍一人的博爱精神感动了澄江百姓。

而今,中大与玉溪市赓续情谊,携手推进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建设。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这座占地近200亩、概算总投资27.5亿元的现代化医院在澄江市区拔地而起,在不远的将来将投入运营,造福玉溪及周边地区人民。

中大十分珍视与玉溪这段情谊和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的合作。5月23日前来玉溪调研的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高松表示,饮水思源,中大师生不会忘记云南各界人士尤其是澄江人民倾力支持和滋养之恩,将把珍贵的历史情义传承下来,通过玉溪市中山医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并在重点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引领提升玉溪市医疗服务和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为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君住珠江尾,我住珠江头。抚仙湖与珠江一脉相连,中大与玉溪市延续85年的跨世纪情谊,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谱写更宽领域、更加美好的滇粤合作新篇章。(记者 蒋跃 顾世丹)

编辑:刘玉霞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